在膠片中瞥見那個時代
6月9日,由中國美術館主辦的“中國美術館捐贈與收藏系列展:光影人生——高帆、牛畏予攝影回顧展”開幕。作為2017年度“國家美術作品收藏和捐贈獎勵項目”之一, 展覽精選了高帆、牛畏予攝影藝術生涯各時期代表性的作品一百余件。展覽分“他從太行來——高帆戰爭時期攝影”“平生只負云山夢——高帆新中國時期攝影”“女性風華——牛畏予女性題材攝影”“時代風貌——牛畏予肖像題材攝影”“邊疆山河——牛畏予邊疆題材攝影”5個部分。牛畏予和高帆的首次個人影展分別于1988年3月8日和1999年8月1日在中國美術館開幕。這兩次展覽也是他們攝影生涯中惟一在美術館舉辦的展覽,時隔數十載,再次在中國美術館舉辦高帆、牛畏予伉儷的攝影回顧展,具有特殊的意義。
1942年,太行山區涉縣人民送郎參軍 高帆 攝
機槍陣地,解放戰爭時期 高帆 攝
進入北平城1949年2月3日,北京 高帆 攝
畫家蔣兆和 牛畏予 攝
馬思聰和夫人 牛畏予 攝
裕容齡 牛畏予 攝
一瞬永恒。
這是攝影的價值所在,也是其魅力所在。從那些膠片中,我們得以瞥見那個時代,追憶那些過往,懷望人和事。
高帆、牛畏予伉儷所從事的攝影藝術是他們人生的事業。他們在抗戰年代參加革命,用攝影實現他們救國救民的理想。通過攝影,記錄了那烽火年代,攝影也塑造了他們的人生。
正如成仿吾先生在高帆延安陜北公學紀念本上的留言:“前進,中國的青年?!?高帆、牛畏予用攝影傳達出奮發昂揚的精神和飽含生命觀照的人生狀態,他們是在民族危亡和爭取民族解放的年代里覺醒和戰斗的一代。他們的攝影實踐參與書寫了戰爭時期和新中國時期的中國攝影史,為我們部分地展現了自20世紀30年代末至70年代末的中國攝影狀貌。它們不同于民國時期的攝影審美,也異于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將攝影納入藝術領域的學術探討。他們的攝影的關鍵詞是:民族、國家、人民,他們所從事的攝影生涯是其人生的最好注腳。
高帆、牛畏予是20世紀重要的攝影家。他們參與構建了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攝影的視覺圖像和美學系統,展現了攝影家鏡頭下的社會生活和個性表達。兩位攝影家有幾點共通之處,他們投身攝影是在中華民族最危急的特定的歷史情境下,他們對于普通的民眾的生存狀態的關注是一致的。不同之處則在于高帆、牛畏予的攝影實踐在不同的歷史時間節點中發揮作用并且被關注,其攝影面向的現實境遇是有差別的,高帆的攝影成就集中體現于戰地攝影,當然,其在上世紀50年代拍攝的東歐人物肖像,也展現了極高的藝術造詣和審美趣味。牛畏予的攝影實踐則著重在新中國成立后在新華社攝影組執行拍攝任務時展現出的女性特質和個性傾向。高帆攝影中充滿著宏大敘事帶來的史詩般的崇高感,牛畏予攝影中則飽含著女性的柔情、細膩和包容。
高帆拍攝的為人所熟知的《定陶戰役》《臨汾戰役》《北平入城式》和《毛主席在西苑機場》等系列影像,從戰斗前線、入城盛典到領導人重要活動,這些歷史現場或儀式活動的記錄,仰賴于攝影得以成為記憶的載體,而被后來者觀看和研究,營造出另一番超越現實的意象世界。對于戰爭時期的攝影,更應看到這些攝影作品在當時能夠產生的鼓舞和改變人的生活和思想的深度和感召力,它一方面是現實人生的寫照,一方面也是現實人生的超越。在新聞現場拍攝環境肖像,是牛畏予攝影生涯的主要特點。牛畏予所拍攝的《華羅庚》是新中國時期具有代表性的人像攝影作品。她所拍攝的文藝界名家攝影,成為我們當下以及未來欣賞和研究的重要藝術文獻。
牛畏予和高帆分別于1988年和1999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個人影展,也是他們各自攝影生涯中惟一的攝影展覽。此次“光影人生——高帆、牛畏予攝影回顧展”是2017年度“國家美術作品收藏和捐贈獎勵項目”之一, 展覽精選了高帆、牛畏予攝影藝術生涯各時期代表性的作品一百余件,全面呈現高帆、牛畏予從戰爭時期到新中國時期的赤誠的藝術情懷。這將是一次藝術的巡禮,也是一場人生的禮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