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行唐發現東周時代古墓群 屬活動于冀中地區的鮮虞或早期中山國等北方族群
出土的青銅器 資料圖片
本報訊(耿建擴、郝子朔)6月8日,河北行唐縣南橋鎮故郡村北,考古隊員小心翼翼地在大小不一的探方里忙碌著。這是一處約有50萬平方米的古墓群,經專家初步確定,為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貴族墓地以及戰國早期的居住遺址。
2015年至2017年,經報請國家文物局批準,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石家莊市文物研究所、行唐縣文物保護管理所聯合對這里進行考古調查、勘探及考古發掘。目前已發掘5000平方米,清理墓葬28座,車馬坑(殉獸坑)5座,灰坑140座,水井18眼、路1條。出土青銅容器、兵器、車馬器以及金、玉、水晶、陶等多種遺物。
“1號車馬坑發現一車三馬,馬頭向東,車輿僅存殘底,車輪放置在車輪槽內,馬頭部有石貝絡飾。2號車馬坑內殉有成年男性。坑東側還有牛頭、羊頭和羊蹄等殉獸?!贝舜慰脊虐l掘項目負責人、河北省文研所研究員張春長介紹。
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如今的行唐縣域內繁衍生息。秦始皇統一六國后設南行唐縣,治所就在今天的故郡村。
在車馬坑邊上,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副研究員齊瑞普說:“故郡墓地車馬坑從保存狀況和規模來說,可以說是河北地區保存最好、裝飾最為華麗的一例。車馬坑形制及裝飾風格、墓葬形式、出土器物在省內均屬罕見。”
車馬隨葬制度是我國古代喪葬文化中重要的禮儀制度之一,僅用于卿大夫或奴隸主貴族中的一部分人。西周時墓主身份與隨葬車馬數的對應關系有嚴格規定,逸禮《王度記》記載:“天子駕六,諸侯駕五,卿駕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p>
故郡墓地的墓葬有土坑墓與積石墓兩類,目前發現的積石墓數量較多。齊瑞普說:“積石墓一般是就地取材,用鵝卵石砌壁并封頂,這是戎、狄等北方游牧民族埋葬習俗之一。這里以前有河道,鵝卵石較多。已發現最深的積石墓,離地表有7米多。”
此次發掘中,級別最高的一座積石墓出土有7件青銅器和十余件(組)飾品。陪葬品里青銅器有鼎、壺、豆等,飾品則有瑪瑙環、水晶環、玉佩、水晶珠子、金耳環、綠松石珠等。由于前期盜擾嚴重,陪葬品不算多。而且墓主人的骸骨已經朽爛,初步推斷最少是士大夫級別。
“比較有特點的是,除了墓群,還有遺址,遺址與墓地共存,內涵非常豐富。”張春長介紹。
遺跡年代相對集中,以戰國早中期的遺存數量最為豐富??脊抨犝{查發現,墓地以南的故郡城址等古文化遺存6處,基本廓清了故郡墓地周邊遺存分布狀況,初步確定故郡城址應與墓地密切相關,但是遺址和墓群的分布沒有規律,是疊壓和打破的關系。
根據發掘出來的遺存面貌和特征鮮明的葬俗,可以判斷這處墓群是活動于冀中地區的鮮虞或早期中山國等北方族群?!按舜慰脊牛锌赡軙惯@個地域老祖先的身影更加清晰。”張春長說。春秋時期,這一地域屬鮮虞國。公元前11世紀,殷商子姓氏族建鮮虞國,商亡周立后,一支“逐水草而居”的姬姓狄人再建鮮虞國。晉滅鮮虞后,鮮虞人去向成謎。有專家稱鮮虞國與中山國有聯系,但迄今仍無定論。“這也是這次考古的課題之一,”張春長說,“這里的內涵十分豐富,譬如遺址發現的陶片上有一些龍山和仰韶文化元素,表明這里歷史悠久。再譬如鮮虞和中山究竟是什么關系……這些都需要進一步發掘來證實。”他還透露行唐故郡墓地的考古發掘可能要持續5~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