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陜西延川“山花文藝”現象
前不久,中國作協創研部、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等聯合舉辦了“‘山花文藝’現象暨北京知青作家學術研討會”,對地處陜北黃土高原延川縣的“山花文藝”現象展開了熱烈的學術討論。與會專家普遍認為,在40多年前創辦的帶有泥土氣息的縣級文藝小報《山花》,所衍生出的“山花文藝”現象,如今已經成為我國豐富、燦爛的地方文藝生動實踐的典型,既值得深入研究,也值得認真總結與推廣。
“山花”是陜北地區山丹丹花的別稱。在上世紀70年代初,陜西省延安地區延川縣的一群文學愛好者自發地走到一起,通過“信天游”的方式抒懷詠志,表現崇高的革命理想。這些文學青年中既有本土青年,也有大量北京知青,還有分配到此地的大學生。他們以“工農兵定弦我唱歌”的旋律,自發編輯出版《延安山花》,創辦縣級文藝小報《山花》,把根深扎在泥土之中,用文學來照耀前行的人生。從此,《山花》這個縣級文藝小報成為該縣最重要的“文學苗圃”,先后培養了三代20多位作家,使延安市延川縣當之無愧地成為我國罕見的“作家縣”。據不完全統計,從這塊土地上走出的中國作協會員達十幾位。其中,有榮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以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影響幾代人成長的著名作家路遙,有以《我的遙遠的清平灣》聞名全國的著名作家史鐵生,有寫出了《逍遙之樂》的知青作家陶正,有著名的“老镢頭詩人”谷溪,有以《農民兒子》走紅文壇的農民作家海波,還有遠村、厚夫、張北雄等更多的后起之秀……可謂一花引來百花香,姹紫嫣紅滿園春。今日,延川的文學藝術以《山花》為“輻射源”,形成了一個以文學為引領,民間美術、戲曲、音樂等競相開放的獨特的“山花文藝”現象。可以說,“山花文藝”在延川當地民眾的日常生活中享有獨特的地位,起到了滋潤百姓心靈、推動當地文藝長足發展的重要作用。
一種文藝現象與地域文化、時代特征有密切關系。《山花》之所以能在延川這塊土地上破土而出,爭奇斗妍,絕不是簡單的個案與偶然現象,它的生成與發展有深刻的內在動力。首先,獨特的人文地理環境,使延川與“文”同史,百姓有著深厚的“尚文重教”傳統;其次,“陜甘寧邊區時期”走向普通百姓的延安文藝運動,召喚了延川人參與文藝的熱情;再者,陜北文化與北京知青文化的相互碰撞與交融,孕育了延川《山花》。毋庸諱言,《山花》創辦之始,其組織者與參與者們除了濃厚的文學情結之外,還有中國儒家所追求的以天下為己任的思想,想通過文學來負載其政治抱負。但是,倘若沒有延川百姓千百年來所形成的“尚文重教”傳統,沒有外來文化的強烈刺激,“山花文藝”現象也不可能出現;即使出現,也可能只是曇花一現。《山花》一創辦,自然就吸引了一批文學愛好者。路遙后來回憶道:“今天國內許多有影響的作家和詩人當年都在這張小報上發表過他們最初的作品,有的甚至是處女作。一時間,我們所在的陜北延川縣文藝創作為全國所矚目,幾乎成了個‘典型’。”
事實上,《山花》不僅破土而出,還長開不敗,形成旺盛的生命力。它有怎樣的內在秘密呢?我們以為有這樣幾點經驗值得總結:
第一,“山花文藝”群體繼承了“延安文藝”為人民創作的優秀傳統。“延安文藝”的傳統,是為人民而書寫、為人民而抒情的傳統,文藝家不是把自己放置在一個先知先覺的“啟蒙者”的角色。在延川,文學不是貴族與精英的寵兒,而是普通大眾激發人生理想的明燈。延川的幾代《山花》作者,都是把根須深扎在大地之上的理想擁有者,他們講述百姓身邊的故事,反映群眾的喜怒哀樂,用接了地氣的、沾滿露珠的鮮活作品建構了一個個意趣盎然的藝術世界。像路遙這位從《山花》上扎根成苗的作者,就格外懂得珍惜這種傳統。他始終“像牛一樣勞動,像土地一樣奉獻”,認為自己的創作勞動與父親在土地上的勞動并無二致。他在“茅盾文學獎”頒獎大會上致辭:“我們的責任不是為自己或少數人寫作,而是應該全心全意全力滿足廣大人民大眾的精神需要……人民是我們的母親,生活是藝術的源泉。人民生活的大樹萬古長青,我們棲息于它的枝頭就會情不自禁地為此而歌唱。”某種意義上,這也是“山花作家群”的共同心聲。
第二,“效應魅力”刺激了更多的青年人自發地投入到文藝創作中。20世紀80年代,延川的第一代“山花作家”幾乎清一色地成為專業創作人員,開始進行更為從容與自由的創作。他們的成功,使整個文壇對于延川縣這個偏僻小縣刮目相看,更重要的是給當地眾多的文學青年提供了一種“效應魅力”:成功者當如路遙與谷溪,必須付出汗水,在這塊豐厚的文學土壤里,文學的種子自然會破土而出,茁壯成長,于是有了第二代、第三代作家的不懈追求。“山花作家群”還有一個相互扶持、相互激勵的良好文藝傳統,老一代山花人總是樂此不疲地幫助年輕一代,經常做松土、施肥與噴灑“綠色滅蟲劑”的工作,傾心呵護尚還稚嫩的創作與稚嫩的作品。
第三,地方政府的適時引導,是“山花文藝”這種地方文藝現象形成的重要原因。繁榮群眾文藝,地方黨委與政府責無旁貸。激發人民群眾的創造力,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把人民群眾蘊藏的創作能量激發出來,引導人民群眾的自我表現、自我教育與自我服務,不斷提升廣大群眾的參與感、獲得感與幸福感,這應是地方黨委與政府引導與組織群眾文藝的重要工作。事實上,自《山花》創辦到現在,延川縣的各級領導都意識到這份文藝小報對于引領當地文化風尚的重要性,所以選派懂業務、有擔當的文藝骨干負責編輯工作,又不斷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隨著大量作家、藝術家走向全省、全國后,延川這個不起眼的山區小縣在全國的知名度越來越高。縣領導也清醒地認識到,可以用“山花文藝”作為品牌,推動延川文藝乃至經濟社會的發展。久而久之,延川縣形成了一種良好的文化生態,全體百姓都成為“山花文藝”的受益者。
目前,我國正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文藝激勵人心的作用愈發突顯。我們既要重視國家層面的宏大文藝,也要重視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群眾文藝的重要作用。事實上,“延川山花”這種接了地氣、心向天空的文藝現象,確實給時代提供了諸多實實在在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