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冊在手 品讀納西韻致
作者:楊福泉 出版者: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3月
大東巴和積貴(左)、和士誠(中)、和開祥(右)是翻譯《納西東巴古籍100卷》的功臣。如今,他們都已去世。(攝于1993年)
集中了麗江古城傳統名特小吃的“大研合作小食店”,主要成員都是婦女,其中有“粑粑司令”、“面條司令”、“湯圓司令”等。(攝于1980年)
麗江是我的家鄉,納西族是我的母族。我已經從不同的視角寫過很多本關于納西族和麗江的書。這本《納西之韻》,是從自然和人文兩個方面,來解讀納西文化的韻致。之所以題為《納西之韻》,含有從浩瀚博大的納西文化中,擷取一些精彩的內容,品味納西人的家鄉和社會文化之意。
在書中,我首先寫了玉龍雪山和金沙江。納西人稱玉龍雪山是“伯使巫魯”,意思是“銀石雪山”。這是納西人的神山,是納西人的精神寄托、殉情者向往的山中靈界,也是納西保護神三多的化身,是一座集神山和情山于一體的曠世奇山。那絕世的殉情悲劇和凄美的愛情都與玉龍雪山密切不可分,國內外一些名士也與玉龍雪山結下了奇緣。
我也寫了金沙江。納西人稱金沙江是“海依比”,意思是金的大江。她是中華母親河長江的上游,由于這里是納西人聚居的區域,所以金沙江又被稱為“麼些江”。我寫建于唐代的萬里長江第一橋和江畔的“美女之鄉”塔城,寫東方大峽谷虎跳峽。多少年來,我行走在玉龍雪山和金沙江流域的一個個村鎮,用自己的眼睛和心靈解讀納西人的大山大江,記錄納西人的悲歡離合。
我在此書中也解讀了納西人用圖畫象形文記錄的東巴文化以及那些既是農夫又是人神媒介的東巴們。我30多年來訪談過的老東巴們都先后離世了,這本小書也是用來再次緬懷這些為了納西族文化獻出了一生心血的老人們。今天,有不少年輕的東巴在傳承這宗納西人的文化遺產,那些已經駕鶴遠去的老東巴們可以含笑于“祖先之地”了。
我在書里也寫了我從小生活的麗江大研古城?,F在的大研古城變化很大,物是人非,雖然旅游繁榮,游客熙來攘往,但是大多數古城居民已經搬遷到古城附近的小區生活了,古城的傳統民俗再也看不到了。我在這本書里記錄了我熟悉的大研古城的一些傳統習俗和生活,作為一個永久的紀念吧。
納西人有人和自然是兄弟的智慧理念,這個理念使納西人千百年來能生活在青山綠水之中,而今天的麗江和納西人面臨著重要水源枯竭、雪山冰川消融的嚴峻考驗。我在書中也記錄了納西人的這種智慧理念和一些相關習俗,希望家鄉的人能永遠珍惜我們的山水,愛護好自己的家園,讓子孫后代能永遠受益于前人留下來的青山秀水,也希望今天成千上萬的游客珍惜這一世界文化遺產,呵護和他們有緣的麗江山水。
書中我也寫了納西人的多元文化,寫了納西人不失自我又廣采博納、虛心向學的優良傳統,希望納西人能始終善于學習其他民族的文化精華,同時守望自己的精神家園,堅守自己的文化原鄉。
今天的麗江因為旅游的繁榮,看上去有燈紅酒綠、繁華綺麗的一面,我卻在書中寫了納西人的藝術生活,寫了納西人詩意地生活的傳統,希望這種民風能永遠與納西人相伴一生。我還特地寫了納西婦女的傳統和個性,她們的勤勞和堅韌,是成就納西人輝煌歷史的重要基石。后人應該記住納西母親們的精神,建設好我們的家園。
納西族摩梭人聚居的麗江市寧蒗彝族自治縣永寧鄉,坐落在瀘沽湖畔,是一個洋溢著摩梭人母系社會的奇情異趣的天地,我也把這里的風光和民俗簡要地寫進了這本書里。當下,這個“東方女兒國”面臨著社會文化變遷的諸多考驗,我希望這個美麗的人間樂園能長久地保持她的魅力,永遠是一顆閃耀在邊地麗江的明珠。
我是個故鄉的謳歌者和憂思者,除了研究麗江,我也常常發一些關于故鄉的憂思之語,為家鄉的發展做一些應用研究,提一些建議。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詩人艾青的這句話,可以表達我這個納西游子的心情。
(本文是《納西之韻》一書后記。該書是“云南民族文化(百項精品工程)系列叢書”之一,書中收錄了作者撰寫的20余篇文章,配發了200多張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