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濤:“新鄉土寫作”漸成熱潮
前不久,第二屆中國長篇小說高峰論壇在江蘇師范大學召開,與會專家就“新鄉土寫作”與當代中國的關系,進行了熱烈討論。正如評論家賀紹俊所說:今天的鄉村是一個城鄉同構的鄉村,和過去的鄉村完全不一樣,如果我們還用過去的寫作方式來處理,很難觸及到現實中那些實質性的東西,很難適應新的變化,也很難讓我們的鄉土寫作達到一個新的境界。專家們普遍認為,“新鄉土寫作”是很有價值的,也是很有前途的。
新鄉土寫作是一個開放的概念
2015年開始,江蘇師范大學長篇小說創作與研究中心面向全國征集了“新鄉土寫作”長篇小說,并在中心主辦的刊物《雨花·中國作家研究》上以“長篇小說大展”方式連續六期予以刊發,引起了較大反響。當下,隨著“新鄉土寫作”不斷引起關注并成為文學年度主題,這一寫作也漸成熱潮。那么,“新鄉土寫作”到底新在哪里?與傳統的鄉土寫作到底有何不同?
從我們所征集以及刊發的作品來看,首先,“新鄉土寫作”所重點關注的對象和傳統鄉土寫作不同。“新鄉土寫作”側重關注的是當下的中國現實,具體說就是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新世紀以來的當代中國農村。在這一時段,中國鄉村出現了一些新的情況和特點,有抱負、有志向的作家應該對此予以重新發現與觀照。
其次,“新鄉土寫作”的創作群體和傳統鄉土寫作不同。從事傳統鄉土寫作且依舊活躍在當代文壇的作家多以上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出生的作家為主,而有志于新鄉土創作的作家則以上世紀70年代前后出生的青年作家居多,他們在生活閱歷和精神思想兩個方面都未中斷和中國當代鄉村的聯系,其寫作也越來越呈現出有別于傳統鄉土作家的特點。
最后,在寫作手法方面,“新鄉土寫作”也與傳統鄉土寫作有顯著區別。從事“新鄉土寫作”的作家普遍有著較為完善的知識結構,其寫作的寬度廣度以及理論自覺性也普遍較高。比如,他們提出并嘗試了超現實主義這一寫作手法,一方面注重和現實的緊密勾連,另一方面又強調對現實主義的超越與游離在先鋒文學和現實主義文學之間走出一條新路子。這是對中國鄉土文學的繼承,更是超越。
一時代有一時代的文學,新鄉土時代必將需要新的鄉土文學。鄉土中國的古老基因已經深入中國人的骨髓,不管你身在鄉村還是都市,你都脫不掉鄉土的底色。我們的生命植根于腳下的土地,對鄉土的歌唱就是對我們生命之根的贊揚,“新鄉土寫作”是靈魂深處的生命律動。一個作家要寫作什么題材,既是主動的選擇,也是被動的承受。
無獨有偶,在農村問題研究領域,有專家也提出了新鄉土主義,新鄉土主義是需要在重新確立鄉村主體的基礎上,重建城鄉關系。這種學術觀點,恰好與新鄉土寫作形成了一種事實上的相互呼應。
“新鄉土寫作”要找到屬于自己的特質,就必須具備和傳統鄉土寫作不同的廣闊視野,這就需要新鄉土寫作努力打破城鄉界限,在堅持鄉土主體性特征的前提下,適應城鄉一體化時代趨勢,融合鄉土和城市,找到鄉土和城市聯通的精神密碼。
“新鄉土寫作”是一個開放的文學概念,落腳點在新鄉村,著眼點卻在于整個鄉土中國,因此,它的敘事就不僅僅局限于鄉村這個特定場域,還包括鄉村的城鎮化,城市的打工者,乃至全球化背景下的城鄉變遷等等。
“70后”作家是寫作主體
早在2015年,“70后”青年作家葉煒“鄉土中國三部曲”《富礦》《后土》《福地》的出版,就已經引發了廣大讀者和業內專家對“新鄉土寫作”的關注。《中華讀書報》在對葉煒的訪談中,提出了“當下中國需要一種新鄉土寫作”的倡議:隨著中國城鎮化的進程不斷加快,現在的中國正面臨著從鄉土中國到城鄉中國的轉型。但無論鄉土中國還是城鄉中國,都有一個“鄉”在里面。“鄉”是中國的底色所在,即便是在已經充分城市化的地方,仍舊有著鄉土的痕跡。現在的中國,依舊是處于鄉土時代;現在的農村,依然是最需要作家去關注的地方。這些,決定了中國文學的鄉土底色不會改變。無論從文學審美維度來看還是從讀者需要來說,新鄉土文學依然是文學的主流。
在上世紀70年代出生的這一撥作家當中,相對于城市書寫來說,持續進行鄉土文學寫作的并不是很多,這一方面與他們在城市工作、生活,漸漸與鄉村遠離有關,另一方面也是更為重要的方面,就是他們缺少能夠觸發寫作熱情的鄉村經驗。70年代作家的特點是:身體在城市,精神在鄉村,靈魂在路上。這一代作家中的大多數人有過鄉村的生活經驗,但為了工作和生活,來到了城市,這導致了他們的精神和靈魂經常在鄉村和城市之間徘徊。在徘徊中,許多作家舍棄了鄉村,轉向了城市寫作。但仍然有不少“70后”作家仍舊在堅守著鄉土書寫,只不過他們的這種鄉土書寫有了一種新的質地,那就是新鄉土元素。
不管怎么說,因為獨特的成長環境和教育背景,這一批青年作家在書寫新鄉土中國方面有著十分獨特的優勢。他們深愛鄉土中國,熟悉中國當代農村,都有著鄉村生活的經驗,而現在也都在城市工作。在他們的筆下,展現出了新的鄉村圖像,呈現出了新的鄉土特點。他們的這些作品,是紙上的鄉村,更是生命的流淌。這些 “新鄉土寫作”長篇小說作品,共同構筑了當代中國“新鄉土寫作”的盛大圖景,為當代中國文壇輸入了一股清新之風。
新鄉土寫作前景廣闊
縱觀當下文壇,城市書寫愈演愈烈。但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在當代作家陣容里面,就所取得的文學成就而言,仍舊以書寫鄉土的作家為主。我們不認為鄉土小說會消失,相反認為鄉土文學在一段時期內,會得到強化。它可能會越來越小眾,但一定會更加刻骨銘心,也會出一些好作品。當代中國說到底還是鄉土中國。在當今中國各階層里面,三代以內不和鄉村發生聯系的不多。這種聯系不僅是物質層面的,還有精神層面的。
當代作家隊伍里,莫言、賈平凹等都是寫鄉土的高手。對于年輕的作家來講,新鄉土寫作是一座有待于進一步開發的文學富礦。
當然,在一個杰出作家那里,寫什么越來越不那么重要,怎么寫變得越來越突出。但一個客觀事實是,當代青年作家同時能寫好城市和鄉村的杰出作家確實不多。對于有志于書寫當下新鄉村的青年作家而言,當務之急是要踏踏實實地扎根本土,從鄉村出發,挖掘自己的童年記憶或當下鄉村體驗,嫻熟使用不同于傳統鄉土寫作的現代文學手法,對這些記憶資源進行較為成功的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