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作家需用“當代之筆”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首都文學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討會在京召開
    來源:中國作家網 | 劉秀娟  2017年04月12日09:21

    “首都文學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討會”在京召開

    研討會現場

    何建明講話

    熊光楷發言

    鄭欣淼發言

    倪健民發言

    閔凡路發言

    徐忠志主持會議

    4月11日,“首都文學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討會”在京召開。會議由中國作家協會《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傳》叢書組委會、中華辭賦雜志社聯合主辦。數十位作家和專家學者就進一步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中央《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進行了深入廣泛和具體的研討,提出了許多有益的建議和意見。中國作協副主席何建明,以及熊光楷、鄭欣淼、倪健民、閔凡路、任玉嶺等專家學者出席研討會。

    何建明在會上說,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論述,為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作為文學工作者,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要緊緊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堅持服務人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汲取傳統文化的精髓,古為今用,勇于創新創造,把創作生產優秀的文學作品作為中心環節,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努力創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新篇章。

    他認為,文學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終要拿作品說話。不僅要認識、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作品,更重要的是文學的“接力”,創作出當代優秀的經典作品,這是當代文學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重要的任務。當代作家要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者、繼承者和創造者,要用勤奮、嚴謹、精細和高水準的創作態度從事創作,用經典之筆傳承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積極發揮中華詩詞學會、《詩刊》、《中華詩詞》、《中華辭賦》的文學作用。中華傳統文化的代代相傳,更需要作家將自己的作品與傳統文化、時代相結合,比如中國作協組織一百多位作家創作的《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傳》叢書,正是當代作家利用文化名人的資源,用時代之筆去創造性地“續寫”中國傳統優秀文化,該叢書的創作經驗與出版效應值得總結和推廣。

    “我感到創新很重要,任何遺產都不是死的,而是和我們今天的生活發生著關系。”鄭欣淼在發言中談到,一方面在傳承形式上可以探索“中國詩詞大會”的成功經驗,借助新技術和新媒體的力量,實現文化遺產、文化古籍的數字化、大數據化,方便檢索、閱讀、研究和傳播。另一方面,他認為要順勢而為,適應社會發展。“山西的一個山村,有全國最早的農民散曲社,辦過全國第一屆農民散曲大賽,而且百里以外的人都來參加,詩詞學會的同志看了以后相當感動。現在湖南、廣西、陜西、浙江等地的散曲創作和研究,都有很大的發展。”為適應這種需要,中華詩詞學會專門成立了“散曲工作委員會”。鄭欣淼還提出,作家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中能夠大有作為,古典文學不但構成傳統文化的主要方面,而且透過文學作品,我們才得以體會民族心靈的歷史、民族智慧、民族藝術等等,“文學本身是最重要的部分,同時,她又是弘揚傳統文化的手段,作用非常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傳統文化既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當代中國文化相適應。我們學習中央關于傳統文化的指示精神,必須堅持揚棄繼承、古為今用、守正開新,要融入當代、服務人民”。閔凡路認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要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不斷推動中華傳統文化的現代化,才能夠讓傳統文化深入到廣大的、普通的尋常百姓家去,不能讓群眾“聽不懂,念不出,記不住,傳不開”,不能生吞活剝、原封照搬。作為《中華辭賦》總編輯,他明確表示,“我們在編輯創作方面,主張古賦為體、今辭為用。賦古典以新意,予今文以古風,我們倡導用新思想、新內容、新語言、新意境,用句式工整、音樂鏗鏘、詞藻雅美的新辭賦表現現代生活、謳歌人民創造。”

    評論家李炳銀認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既是我們對民族文化越來越自信的表現,也是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舉措。我們的作家需要把中國文化當中的仁愛觀念,把中國文化當中奇妙的、高雅的內涵講給世界聽。

    “文學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時,要注重創造性的轉化和創新性的發展。創造和創新是文化發展的生命力,也是增強文化自信的基礎,對中華傳統文化既要辨析又要包容、既要敬畏也要自信。”作家王必勝指出,我們不但要投入顯見的文化工程,更要注重隱性的優秀文化基因在日常生活中的傳承。

    對很多讀者來說,古典詩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直接的文學承載,近幾年興起的“詩詞熱”即是我們對傳統文化的重新認知與繼承。詩詞家蔡世平在會上談到,近幾年來舊體詩的回歸傳統、堅持傳統也是一種時代新變。他認為,“舊體詩不可能取代新詩,新詩也不可能吃掉舊體詩,事實上新詩、舊詩各有各的作者和讀者群,這就是中國詩歌的現實。無論是新詩作者,還是舊體詩人,都要放下身段,仔細打量對方,多看對方的長處,分享對方的成功與快樂。這樣詩歌的整體力量就會放大,良好的中華詩歌文化生態就會自然形成,包括舊詩新詩在內的中華詩歌的偉大復興也就能夠實現。”

    中國作家出版集團管委會副主任徐忠志主持了會議。他介紹說,近年來,中國作協按照中央的戰略部署,積極參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做了一系列有益的工作,《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傳》叢書工程即是其中之一,作為一項重大文化出版工程,遴選120多位在中國歷史進程中璀璨閃耀的文化名人,可謂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脊梁、精神內涵的縮影。中國作協主管的《中華辭賦》雜志一直致力于用傳統的辭賦、詩詞展現當代中國發展面貌,謳歌中華民族的復興,培養團結了一大批優秀的辭賦作者,刊發推介了一大批優秀的詩辭賦作品。

    李炳銀、張陵、黃賓堂、郭啟宏、陶文鵬、劉彥君、白燁、丁國成、梁東、啟驤、曹國炳、黃彥、袁志敏、葉子彤、張國才、王改正、蔣東陽、馬建勛、劉長煥等來自首都文學界的作家、文史學者、詞賦家等參加了研討會。

    99视频在线精品免费| 亚洲国产精品自在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福利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1024| 色综合久久综精品| 精品日产卡一卡二卡麻豆| 国产亚洲精品国产| 中文无码久久精品| 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午夜片|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专区片高清久久久| 国产尤物在线视精品在亚洲| 日韩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在线亚洲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观看入口| 精品久久久久亚洲| 国产精品福利影院|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 免费国产在线精品一区| 亚欧洲精品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selaoban在线视频免费精品| 亚洲乱码日产精品a级毛片久久|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2| 国产精品一区不卡|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7777| 99视频在线观看精品| 人妻少妇无码精品视频区|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尤物| 青青草原精品国产亚洲av| 精品无码一区在线观看| 中文天堂最新版在线精品| 久久乐国产综合亚洲精品| 国产69精品麻豆久久久久| 精品人成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一区在线播放| 精品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亚洲精品自在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人成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