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珍寶在故宮跨時空“對話”
左為展品“中國風格茶壺與奶油罐”,右為展品“乾隆款畫琺瑯八棱開光提梁壺”。 王國平攝
“尚之以瓊華——始于十八世紀的珍寶藝術展”將于4月10日在故宮博物院午門展廳正式揭開帷幕。屆時,觀眾可以在同一個展柜看到中法同類型珍品的“對話”。
在7日上午舉行的媒體預覽專場,記者了解到,此次展覽由故宮博物院攜手尚美巴黎(CHAUMET)聯合主辦。尚美巴黎是法國珠寶世家,創立于1780年,當時就被拿破侖家族欽定為御用珠寶品牌,并深受歐洲各國皇室喜愛。
展覽共展出300余件珍品,橫跨18世紀末至21世紀初,涉及拿破侖一世、約瑟芬皇后等歷史人物。
現藏于楓丹白露宮的拿破侖一世“加冕之劍”,首度在法國境外亮相。佩劍長96厘米、寬12厘米、厚8厘米,使用了43顆來自于法國國庫的鉆石,其中的“攝政王”鉆石重140克拉,曾經點綴在法國國王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的加冕皇冠上。拿破侖希望借此賦予這柄寶劍更深層的政治意義,即承襲前朝帝制,更加名正言順地執掌法國大權。1804年,他佩戴著這把象征皇權的寶劍出現在巴黎圣母院加冕大典上。
展覽重視東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鑒。“尚之以瓊華”來自《詩經》。《國風》中的這首詩,描寫的是新娘聚精會神地看著盛裝的如意郎君進門來迎娶自己的情景,欣喜期盼之情溢于雙眸。“典雅的古詩,為尚美巴黎的婚戀系列珠寶做了很好的東方文化包裝。”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說。
展覽學術顧問、盧浮宮名譽館長亨利·盧瓦耶特表示,尚美巴黎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向世界敞開大門,從印度、日本和中國等外來文化藝術中汲取靈感。
此次展覽還專門設置一個單元,讓歐洲宮廷古典珠寶藝術品與故宮同類型藏品形成對照與呼應。單霽翔表示,這一展覽單元是經過特別挑選設計的,東西方工藝審美的差異與交流、想象與借鑒,在這里進行著超越時空的生動“對話”。
其中,制作于1830年的“布洛克威爾侯爵夫人中國靈感折扇”,以水粉繪制,并有做工精細的嵌螺鈿,展現的是古代中國戰場情景。同時展出的有故宮博物院藏品“竹股雕花邊道光帝書畫山水圖面折扇”,制作于1835年,背面有泥金彩色仙猿桃樹圖,取獼猴獻壽之寓意。兩把同時期出品的折扇,由中法工匠“分頭”制作,放置在一起有著相映成趣的效果。
“中國風格茶壺與奶油罐”集中展現了十九世紀法國對中國藝術的癡迷。茶壺蓋和奶油罐上點綴以中國風格裝飾的小型圓雕圖案,壺蓋把手為狻猊造型,連接提手與壺身的支桿模仿中式建筑元素。故宮博物院遴選出與之對應的展品是“乾隆款畫琺瑯八棱開光提梁壺”。這款提梁壺的制作集金屬、琺瑯和料器加工于一體,其造型仿西洋式樣,而圖案主題則是中國傳統的山水花鳥畫,用筆工致,是一件融合了東西方文化的畫琺瑯精品之作。
故宮博物院宮廷部副研究員章新說,中國展品洋溢著“西洋風”,法國展品富有“中國風”,這表明中法文化具有審美共同點,意味著文明的有效交流與融通。
展覽還展出了幾件“中國風”首飾,包括嵌玉中式帆船胸針、中國風格藏珍匣、中國風格鏈墜等。展覽總策劃之一、故宮博物院宮廷部主任王躍工表示,這些展品有個核心元素,就是對玉的使用。當時西方人已經把玉視為中國傳統審美的代表符號,感受到玉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這樣的認識是極為精準的。
“這些展品,表明人類對‘什么是美’的認知有著驚人的一致。中法兩國相隔何止千山萬水,卻能在工藝品上隔空神交,有著相通的跨越東西地理阻隔的審美力量。”王躍工說。
據悉,展覽擬定于今年7月17日結束。本次展覽不單獨售票,觀眾持故宮博物院門票即可免費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