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御醫”揭秘如何給壁畫“治病”
三名技術人員在莫高窟98窟內對壁畫進行修復。 陳斌攝
近日,長期從事壁畫保護研究工作的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所所長蘇伯民在成都舉辦講座時,揭秘了作為敦煌“御醫”的文物保護工作者們是如何給壁畫“治病”的。
敦煌是全世界保存壁畫面積最大的“博物館”。這些壁畫反映了不同時代繪畫材料的使用情況。
蘇伯民說,同人吃五谷雜糧會生百病一樣,敦煌壁畫經歷了上千年的風雨,受到地震、洪水、巖體坍塌、風沙、大氣污染、動植物損害,甚至人為破壞等因素影響,也會“生病”。
“敦煌壁畫的‘病態’有很多類,其中有一類‘病癥’像人出疹子一樣,壁畫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皰疹’,我們稱之為‘皰狀起甲’。如果不采取措施,就會出現壁畫的畫面層脫落或者掉落的現象,無法修復。還有一種壁畫中的‘癌癥’,我們稱之為活動性病態的‘酥堿’,如果不有效治理此‘病癥’,壁面的畫面層就會大面積脫落,對壁畫造成毀滅性損害?!碧K伯民說。
另外,動植物、微生物也會導致敦煌壁畫出現“病態”。但最讓文物保護工作者心痛的是人為損害,一些敦煌壁畫上有很多如“誰誰誰到此一游”的字樣,這種行為對壁畫的破壞也是不可逆的。
據敦煌文獻記載,敦煌壁畫中所使用的繪畫材料在古代都是相當貴重的,有些甚至是從國外引進的(如青金石顏料)。因此,要給如此“高大上”的敦煌壁畫“治病”,首先得進行“問診”——檢測壁畫材料。
“中國古人在繪畫材料加工方面具有非常獨特的經驗和技術,很多加工工藝是我們現代人所達不到的。對這些繪畫材料進行研究,不僅能給壁畫修復、保護提供基本信息,還可以為研究絲綢之路提供材料?!碧K伯民說。
據了解,敦煌的文物保護工作者們近年來利用便攜式顯微鏡、光譜儀、紅外光譜儀等高科技設備,全面了解中國古人的繪畫材料和繪畫技術。
“生病”的敦煌壁畫需要文物保護工作者們及時采取措施,有時甚至需要“動手術”。
蘇伯民告訴筆者,修復技術有很多種,其中一些修復技術非常復雜,不過他們會定期邀請公眾參觀修復過程。
“我們每年在敦煌都會選擇一個洞窟,選擇一個特殊的日子,向觀眾開放我們的修復現場?!碧K伯民說。
專家同時認為,任何一次干預和修復都會對文物有所損傷,最好采取“保守治療”,不要“動手術”。
“有一部分敦煌壁畫,雖然看著出現了一些‘病害’,但是我們判定目前這些‘病害’是穩定的,所以我們不對它進行處理,而是對它進行監測?!碧K伯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