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做外文科幻譯者 曾入選國內最佳科幻外文編輯
科幻小說,濃縮了人類的想象,也代表著一種希望,而這個希望是人類擁有的最美好的感情。近日,在舟山島上書店的一場新書簽售會上,我們認識了舟山一位外文科幻譯者——虞北冥,當天晚上是他翻譯的科幻小說《巨獸》的新書簽售會。
虞北冥,浙江舟山人,1987年出生,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后留學英國埃塞克斯大學,主修語言學。現供職于《科幻世界》雜志社譯文部,已翻譯《信使》《巨獸》等作品,曾在星云網入選國內最佳科幻外文編輯。
業內人士說,之前,舟山人似未有翻譯作品出版。這位外文科幻譯者,是怎么樣一位80后?
翻譯,當初只是為了寫一篇論文
大學畢業,虞北冥并沒有走上工作崗位,而是選擇了出國深造。
他惡補英語,你可能猜得到,之前的他并不是一個英文很好的學生,而就是這樣一個英文并不是很好的學生。如今,他成為了一位外文科幻譯者。
無論是《信使》還是《巨獸》,應該都不是虞北冥最初翻譯的作品,和他的交談中得知,他最初翻譯的只是一篇為了寫論文的英文文獻。
虞北冥回憶,在英國念碩士時,經常需要寫論文,“一篇英文文獻,不是很長,但是很難,生僻字特別多,句子特別長,一個句子看到最后一個詞的時候已經忘了第一個詞是什么了,當時就三四個中國學生,學的也正好是這門課程,我就把這篇文獻翻譯出來了,大概有四五千字左右,大家都覺得翻譯得挺好。”虞北冥說,估計這也就是他搞翻譯最早的契機了。
《信使》,第一本翻譯作品
英國碩士畢業,留學簽證還有半年時間,虞北冥就用這段時間,翻譯了《信使》,而這也是他翻譯的第一本小說。“當初也是自己看了這本小說以后,覺得不錯,就聯系了浙江大學出版社,和對方協商以后覺得可以,于是就去談了這本書的版權,開始翻譯這本書。”并沒有什么特別的故事或者機遇,一切就是這樣順其自然。
《信使》在法國反響挺大的,是第一本告訴世界猶太人在遭受大屠殺的書。
他正從事他愛好的工作,這是幸運
能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是一種幸運,虞北冥就是如此。
在英國上學還沒畢業的時候,虞北冥就張羅著開始在國內找工作,當時已經和蘇州一家游戲公司談好去擔任策劃,當時看到《科幻世界》的招聘啟事,已經過去半年多,他還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把自己的簡歷寄了過去,沒想到就被錄用了。兩家公司中之所以選擇《科幻世界》,也是因為科幻是虞北冥最大的愛好,而《科幻世界》在國內也比較出名,它的發行量在全球算是最大的,譯文部是專門負責出版一些國外的作品。
不停地在網上搜索作品,看國外的小說,然后覺得哪本比較合適,哪本好看,接著聯系版權,引進國內,再翻譯……這就是虞北冥在《科幻世界》雜志社譯文部的工作狀態,忙忙碌碌,只為給讀者帶去好看的作品。
科幻小說《巨獸》翻譯出來了。用虞北冥的話說,這是一個有點像《哥斯拉》的故事,一本流行科幻,很適合茶余翻閱一讀。
虞北冥說,如果想正兒八經翻譯好科幻類的書,一些歷史知識儲備是很需要的,它講究一個很嚴謹的邏輯體系,科幻經常需要架空背景,拿現實直接去修改,然后變成科幻類。
虞北冥的翻譯作品:
《巨獸》:講述了一場失敗的基因實驗,竟讓千萬年前的怪獸得到重生。它向著美國東海岸前行,一路橫行無忌,屠戮了無數生靈。國土安全部調查員約翰·哈德遜臨危受命,開始調查事件的來龍去脈。他發現巨獸的一半基因,源于一個慘遭殺害的小女孩,而它存在的目的只有一個:復仇!
《信使》:講述揚·科爾斯基,一個成為騎兵隊軍官的年輕的波蘭外交官,他在1939年從前蘇聯集中營出逃后加入波蘭地下運動。在被蓋世太保抓捕和遭到殘酷虐待之前,他作為地下抵抗組織的信使,負責在波蘭被占區和流亡領導人之間傳遞消息。從德國出逃之后,揚·科爾斯基變更了他的任務,持續終生:將希特勒的猶太滅絕行動告知盟國。他去了華沙的猶太貧民窟,這樣他能獲得這種不人道的真實環境的第一手資料。很快,倫敦的領導人和高級官員以及美國總統羅斯福都了解了這些情況。他在政策決策者中獲得了聽眾,而在此前他們還沒有什么行動去保護那數以百萬計的猶太人所面臨的殘酷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