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編導劉國超“民歌匠心”十三年 連續13年籌辦北京新春音樂會 第13屆音樂會明天在人民大會堂亮相
“誰想花錢受氣,就去搭臺唱戲。”回想起過去十二年籌辦北京新春音樂會時的點點滴滴,創辦人兼總編導劉國超感嘆道,每一年音樂會都當成做最后一場,心里總想著“再做一年”。1月20日,第十三屆北京新春音樂會將在人民大會堂拉開帷幕。北京青年報記者對話新春音樂會總編導劉國超,分享他心中的“民歌匠心”。
13年“不忘初心”
經濟學出身的劉國超曾策劃、投資、制作、銷售近千場大型演出活動,蔡琴、王力宏、安在旭等明星在內地的演唱會都由他操刀制作,他毫不諱言自己是個“生意人”。直到開始做民族音樂,他覺得這是一份“終生事業”。
北青報:創辦北京新春音樂會的想法從何而來?
劉國超:我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做流行音樂演唱會,對演出公司而言,做流行音樂演出無法形成品牌。有一次和一位老朋友徹夜長談后發現,我們國家浩瀚的民歌藝術應當有品牌性的民歌品牌,當時還沒有人做。我深知做民歌充滿了風險也需要大量資本投入,但總要有人去做,要敢于“點亮這盞燈”。于是2003年我結束自己負責的6場大型流行音樂演出活動后,就開始探索民歌市場。總結多年的從業經驗后發現,每年元旦后春節前是演出市場的“空窗期”,這個時間段北京大型演出場次極少,然而這段時間中,“小年夜”是有節日消費需求的。如果在每年“小年夜”辦一場以民歌藝術為主打的新春音樂會將能填補市場空白。13年來新春音樂會從最開始中老年觀眾居多,到近五年老中青三代觀眾數量均等,每位觀眾的認可是對我最大的肯定。在老百姓口中贏得了“大會堂民歌春晚”的美譽,這也是我感到最有成就感的事。
推出具有民族風格的原創歌曲
在劉國超看來,民歌流傳范圍廣、流傳時間長,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開發價值,“民歌才是真正的流行音樂。”他想通過每年的新春音樂會打造出中國的民歌藝術品牌,并將它發揚傳承下去。
問:如何將民歌與時代結合,在節目設計上有哪些亮點?
劉國超:十二年來,北京新春音樂會使用通俗、美聲、民族、原生態等多種唱法推出了一批中國傳統民歌、中國當代民歌、具有民族風格的原創歌曲、用創新和跨界手法創作的民族歌曲。組曲是我們常用的形式,曾經邀請內蒙古、陜西、山西三地原生態歌手先后演唱北方最著名的勞動號子《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雖是同一首歌,但三地歌手的曲調卻完全不同,展現出不同地區的黃河漢子對“母親河”的深情頌揚。經典民歌風格的歌曲《我的祖國》也被我們編排成維、蒙、藏、漢四種不同民族語言演繹。陜北民歌《淚蛋蛋撒在沙蒿蒿林》的意大利語版本也在新春音樂會上演出過。這些編排都是其他演出、電視節目中看不到的。不同于流行樂,在民歌市場中不出明星。所以我們在選擇演出者時不以名氣論英雄,反而歡迎有實力的青年歌唱家的加入。
民營音樂會的“大擔當”
十三年來,音樂會票房收入基本能維持其正常運轉,音樂會堅守著作為文化傳播者的社會責任。劉國超介紹,每年都會有將近一半的贈票分發給基層工作者。
問:作為一臺自負盈虧的民營音樂會,加入公益元素的初衷?
劉國超:在我看來,文化活動若是沒有社會擔當,不可能有群眾基礎,更不可能形成品牌。從音樂會開辦的第一年起就每年堅持公益捐贈,拿出將近一半的門票做公益慈善活動,關注社會弱勢群體。將那些喜愛民歌藝術但不會主動購買演出票的社會群體帶到民歌藝術的舞臺前,和他們一起分享節日的喜悅。
問:對新春音樂會未來的展望?
劉國超:今年我已經60歲了,我要把最精彩的民歌節目帶到觀眾面前。“從來不求人”是我一貫的堅持,在經費方面都是靠自己的公司維持運轉。十幾年來得到了北京市委宣傳部、共青團北京市委員會、中國國際交流中心、北京市總工會、北京青年聯合會和北京青年報社等主辦方的支持。在我心里,“品牌”的定義就是觀眾無條件的信任,現在能賣掉三年之后的票,這就是真正的成功品牌,也是我想要達到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