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歷史的更是當代的 ——評大型電視紀錄片《融通之路》
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是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順應地區和全球合作潮流,契合沿線國家和地區發展需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提出的重大倡議和構想。十集電視紀錄片《融通之路》致力于用電視手段、紀錄片語言傳播共建“一帶一路”的愿景與行動,以古今絲路貿易為主線,把握并彰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互聯互通,實現經濟共榮、文化包容、民心相通的歷史心跳與時代脈動。
《融通之路》是一次對歷史的回望。張騫出使西域、古希臘亞歷山大大帝東征、安西都護府的設置與唐代對西域的經營、大航海時代對全球貿易的塑造、鐵路興起與茶道衰落……這部十集紀錄片跨越兩千多年,攝制組尋訪歐亞八國,再現了這條連接東西方商貿與文明之路的傳奇過往。宏闊的時空跨度,有限的節目容量,《融通之路》的結構策略是選取關鍵節點,以此連綴出歷史發展脈絡。這里的關鍵節點,從學術視角看,經得起考究與推敲;從電視受眾的收看心理來說,又利于再現傳奇人物,生發精彩故事,具有足夠的吸引力。
《融通之路》是歷史的,更是當代的。這一點首先體現在該片對歷史的解讀上,即對歷史素材的選擇與解讀視角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在絲綢之路上,善于經商的粟特人曾經發揮過重要作用。攝制組先是在陜西西安拍攝了北周粟特人史君的墓葬,隨后又前往中亞的沙赫里薩布茲,尋訪到史君的故鄉——歷史上的“史國”故都。通過這些具有內在關聯的情節設置,折射的正是今天“一帶一路”倡議所體現的美美與共、和平共贏、文化包容的精神理念。攝制組為此還追尋中國考古學家邁出國門的腳步,前往烏茲別克斯坦偏遠的邊境拍攝中烏兩國考古學者聯合發掘的最新成果,記錄下考古學家認定漢武帝時代大宛國重要都會貳師城的重大發現。
《融通之路》的當代性還直接體現在主創者對當今時代的“抓拍”與刻錄。比如,鏡頭下的“雙11”這一天,馬其頓記者盧普橋、烏茲別克斯坦導游米薩卡托夫·別克佐德,都在各自家中通過中國電商開發的電子平臺購物,中方幫助“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構更為多樣化的電子商務平臺……這些都是對互聯網經濟下絲綢之路商貿新樣態的折射。片中表現中國銀行匈牙利分行發行首筆以“一帶一路”為主題的債券等歷史性瞬間,記錄的則是中國金融業對“一帶一路”建設的助力。
以發展為目的的歷史回望,以刻錄時代為責任的當代表達,《融通之路》的精神追求以切合藝術創作規律與傳播規律的制作為載體,因而得以實實在在地“落地”。一方面,全片以嚴謹的學術態度為基礎。對《漢書》《史記》《大唐西域記》《查士丁尼戰爭史》等中外典籍的引用,對古代地圖、古代服飾與風土研究的呈現,以及對胡振華、劉慶柱、曹遠征等歷史學、考古學、經濟學知名學者的訪談,讓該片具有較強的學術性。另一方面,主創者也為觀眾提供了大量珍貴的第一手影像。八個攝制組先后分赴中亞、歐洲八國與國內十余個省、市、自治區,既用鏡頭帶回了保留至今的歷史遺存,又主動發現新的線索,生動再現今天的絲路風情。
此外,《融通之路》也為國內歷史人文類紀錄片在制作和傳播上進行了有益的嘗試。針對今天電視觀眾的收視心理,《融通之路》在視覺呈現上下了不少功夫。實地外拍、情景再現、三維制作、航拍與逐格拍攝,全片既采用豐富的紀錄片表現手法,又從敘事需求出發,不一味追逐視聽效果而夸大某一種表現手段,體現了尊重藝術規律的創作態度。在傳播上,《融通之路》同時借力各大視頻網站,使其受眾不囿于傳統的電視觀眾,輻射到更為廣闊的人群。
如今,“一帶一路”正在為古老的絲綢之路注入新的時代活力。在新的旅程中,如何為影像藝術輸送歷史血脈,如何讓百姓喜聞樂見,進而如何更好地傳遞時代精神,鐫刻時代群像,是文藝工作者的責任與使命,更是擔當與追求。正是在這一點上,《融通之路》做出了可貴的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