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文化自信是文藝工作者的底色
文化自信是文藝工作者的底色
——專訪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協副主席范迪安
范迪安在中央美術學院黨委中心組報告學習會上傳達“兩會”精神。宋曼青 攝
“文藝工作者應該做時代風氣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使思想、情懷和藝術語言有機統一地引領和體現時代精神,完成對思想之真、道德之善、藝術之美的追求。”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協副主席范迪安在接受半月談記者專訪時呼吁,文化自信應成為文藝工作者的底色。
文化自信是精神之“鈣”
半月談: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對于文化自信,您怎么認識?
范迪安:對文藝工作者來說,首先需要知道文化自信的依據和來源。文化自信來源于我們優秀、深厚的文化傳統,以及在此基礎上展現的文藝創造力。我們中華民族曾經在文藝創造方面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和活力,創造成就燦爛輝煌。正是因為我們有五千年不間斷的文化積淀與延續,才使得民族的思想能夠與歷史聯系在一起,使得當今的文化創造厚重而深沉。與生俱來的文化自信不可丟,這是文藝工作者的精神之“鈣”、創造之“源”。
半月談:請結合您近些年在中國美術館、中央美院的一些實踐,介紹一下在汲取傳統文化養分方面取得的成績。
范迪安:在中國美術館擔任館長期間,我一直思考如何讓這座國家美術的最高殿堂更加親民,成為傳播優秀傳統藝術、激發藝術創新、增加文化共識的平臺。經過探索,我提出了“要建設以公眾為中心的美術館”。這一理念的提出,是因為深切感受到整個社會的前進和發展需要提高公眾的審美素質與文化認知,人民群眾對文化的需求也越來越體現在對審美文化的需求上。
我們花大力氣增加了中國美術藏品,建立起20世紀以來中國美術發展的系列展示。中國美術源遠流長,歷史積累非常深厚,但是20世紀以后很多內含傳統文化元素的美術作品看不見了,中國美術的發展歷史特征不被公眾所了解。所以,我們著力打造了一部“看得見”的美術史,同時加大公眾教育的投入,舉辦各類專家講座,把美術館變成一個大的課堂,讓觀眾在優秀藝術與高雅文化的氛圍中增進對中國文化的自豪感與自信心。這是美術界工作者應當承擔的文化責任。
在中央美院期間,我著重激勵廣大師生關注現實、深入生活,從豐富的傳統文化中吸取養分,更加自信地傳承、弘揚和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創作出具有中國精神、中國氣派的精品力作。中國美術在世界上擁有獨特的體系性和極為豐富的資源,在創作上要加以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運用。
這兩年,中央美院教師創作了20余幅反映中華文明的主題作品,設計了西藏、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紀念慶典的禮品,承擔了天安門城樓領袖像的繪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海報設計等。我們各個專業的師生都開始注重汲取傳統文化元素,有的研究中國的雕版技術,形成自己的藝術語言;有的汲取中國古代建筑的元素,進行鄉土建筑改造;有的將“天人合一”的思想與當代的觀念結合起來,表現出一種彌合中外文化鴻溝的意識。這些都是充滿文化自信的創作實踐。
在接地氣的實踐中鍛造文化自信
半月談:文化自信不僅植根于五千年傳統文明中,也建立在熱火朝天的當代生產生活中。在“扎根人民,為人民創作”方面,美術界的現狀如何?
范迪安:近年來,整個藝術創作現狀、藝術生態環境、中外藝術的交流呈現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也不可否認,有一段時間,文藝界陷入自娛自樂的狀態中,對文藝的根本價值和作用理解不夠,遠離了藝術的意義和責任。
改革開放以來,美術界受到西方藝術思想觀念的影響比較普遍。一些青年創作者擁有廣闊而專業的視野,但其基本的藝術立場、藝術觀念往往不接地氣。所以,我擔心的不是學生缺少知識,而是擔心他們缺少藝術人生的主心骨,或者不明白自己搞藝術為的是什么。
人類步入讀圖時代,信息的便捷化與碎片化傳播容易讓年輕創作者的思維陷入膚淺,思考無法沉淀。因此,推動創作者走進歷史的現場,投身中國社會改革發展的情境,可以獲得一種新鮮的感受和體驗,激活他們的藝術思維,從根本上把創作熱情調動起來,并找到表達的切入點。
今天,我們支持更多藝術語言的創新,而不是單純搞一種風格,但如何用丹青畫筆表現我們所處時代的變遷,表達社會思想的主流形態,描繪發展中的中國圖景,刻畫人民群眾的精神面貌,是中國當代美術的重要課題。因此,需要我們在尊重不同學科的專業特點上,謀求更大的文化與藝術價值的共識。我常說,你既可以關注歷史故事和主題,也可以關注周遭的人、事、風景,無論是用什么形式和素材,背后都應有一個基本的價值取向——是否能夠體現民族和時代的精神,是否能體現你和社會的關系、和百姓的感情。
半月談:您認為在藝術人才的培養方面,應如何引導青年藝術家關注現實、貼近人民,以積極的文藝歌頌人民?
范迪安:首先是在教學思想上,引導師生了解國情世情,認識當代中國的發展為美術創作提供了極為豐富的資源與能量。我提出學生應該讀好傳統、社會、專業這三本大書。二是在教學模式上,加大社會實踐的分量,提倡專業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銜接,讓學生深入生活、體驗生活,情發于衷。三是在教學方法上,把訓練專業基礎能力與服務人民的創作結合起來。
我們非常重視引導師生在整個社會發展的現實中,捕捉感人的聲音和景象,刻畫群眾的時代風貌,對藝術本身的語言形式和技巧進行創新研究;引導師生緊貼人民,歌頌勞動者,把藝術的勞動和社會生產的勞動有機結合起來。
半月談:當下藝術家如何做文化的先覺者?
范迪安:真正的藝術家應該是時代的先覺、先倡、先行者,需要從精神和實踐兩個方面,真切感受這個時代,透過表面現象深刻體察世界;對現實世界投以深切的情懷,關注自然、關注世界、關注人的命運。要用藝術的方式表達對世界的感受,我們的創作者就必須避免浮躁心態、克服虛榮心理,使筆下流露出真情實感,發揮好自己的專業優長,體現獨特的思想與情懷。在藝術的語言上,追求與時俱進,使作品的思想內涵和形式語言具有時代的高度,彰顯并引領時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