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義藝術批評的當代性 ——聚焦文化與審美:藝術批評的當代性命題高峰論壇綜述
由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文藝批評基地與《藝術評論》雜志社聯合主辦的“聚焦文化與審美:藝術批評的當代性命題”高峰論壇在京舉行。來自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師范大學、 《藝術評論》雜志社等單位的學者、藝術創作者、文藝批評家圍繞“藝術批評的當代性”主題展開研討,力求在藝術批評社會歷史功用的慣性認知之外,探求某種基于“文化與審美”視角的藝術內蘊性價值與批評深層次建構,并由此以點帶面,全方位探討藝術批評如何適應當今經濟、社會、文化不斷快速變化的現實,如何以理論聯系實際,以批評促進創作,如何更好地為民族文化藝術事業的發展提供理論支持與精神動力。
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副主任周由強說,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在全國文藝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此次,關于藝術批評的當代性命題高峰論壇恰逢其時。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中國精神的內涵隨著時代變化有所發展,以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內涵、思想價值作為追求,讓目光再擴大一些,再深遠一些,在人類精神世界的最深處探尋,同時直面當下中國人民的生存現實,創作豐富多彩的中國故事、中國形象,為世界展現特殊的詩情和意境。我覺得對藝術家來說這是其創作的內在追求,對文藝評論家來說則需要尋找思想的閃光點,尋找好的形象、好的故事、好的旋律。
對于為什么要關注藝術的當代性, 《藝術評論》雜志社編輯李松睿說:“在153年前的今天,法國詩人波德萊爾發表了題為《現代生活的畫家》的文章,抱怨當代藝術面臨的困境,他表示無數藝術愛好者到盧浮宮里,從沒有名氣但是有趣的畫作輕松走過,看都不愿意看上一眼,但是他們會愿意聚集在拉菲爾這些名人的畫作前流連忘返,似乎歷史上所謂的名作已經滿足了人們關于美的期待,使當代藝術成了可有可無的存在。這種對歷史、對名作的過于推崇讓波德萊爾感到遺憾,于是波德萊爾提出所有的美有雙重屬性,一是永恒的不變的美,這是超越歷史的美,還有一種相對的、暫時的美,是某種流行、某種風尚。在波德萊爾看來,現代生活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偶然性、短暫性、瞬間性,其中充盈的是這種相對的暫時美。作為一個現代人,波德萊爾認為我們沒有理由對身邊暫時的美視而不見,而沉浸在對永恒的美的崇拜中。對波德萊爾來說,藝術批評的使命是對美的當下性、暫時性的充分自覺,發現那些充滿偶然性、轉瞬即逝的卻具有當下精神的美。 ”
李松睿認為,如果藝術批評僅僅滿足于一種永恒不變的美的標準,對各式各樣的文藝現象以此判斷,它所依據的不過是前人對美的判斷,批評家不過淪為一代又一代前輩批評家的傳聲筒。藝術批評應該聚焦于那種相對暫時的、當下的美,關注藝術的當下性、當代性,參與到一種對所謂永恒的美的標準建構之中,而這或許是藝術批評的當代使命。
在網絡時代,當代文藝現象層出不窮的情況下,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周星也對當代文藝批評的缺位表示了焦慮和期待。他認為,藝術創作和藝術文化批評以及藝術文化創作者的關系中,最重要的判斷標準是其對象是否具備文化價值,其是否具備對人的引領和思想啟迪作用。他說:“網劇、網絡文學、網絡音樂大行其道,這是一個時代的趨勢,但我們的批評一直沒有跟上,我們的批評者在審美的角度給予的指引更少得可憐,包括對網絡直播的研究也極其少,而這個產業的產值已經是百億規模。 ”
談及當代藝術批評,技術是一個繞不過的字眼,藝術批評能否只聚焦于藝術本體,所謂的藝術本體是否因為技術發展而改變?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鐘大豐以電影為例,他說:“100多年的電影技術發展史基本在因循兩個問題,無論是3 D、立體聲、環繞聲一直到今天的VR,其實是越來越逼真模擬人的感知經驗,但是這種感知經驗是有極限的,現在已經越來越接近極限。另外一個層面是觀眾的參與,特別VR出現以后,觀眾作為參與主體,許多既有的藝術語言和藝術審美規律因為主體性變化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這么一個藝術和現實的基本差異已經可以說消除或者忽略不計的情況下,什么是藝術需要重新定義。電影不管怎么發展,一直在強調心理學機制,增強真實感是一個持續100年的進程,但是更重要的在于無論怎樣增強真實感,其實還是觀眾自愿的信以為真的真實,那么,技術的發展對觀眾的主體意識的重新認識和介入的機制,恰恰是我們當代藝術研究領域需要特別切入的重點。因此,技術進步并沒有真正削弱藝術理論研究的重要性,而是加強了。當代藝術和技術的關系,來源于藝術如何能夠把它和現實之間重新建立審美性關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