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龍鎮遺址考古現場實地探訪
青龍鎮遺址考古現場實地探訪
一塔、一井、一橋 覽盡世事滄桑
考古工作人員向記者展示出土文物。青年報記者 吳愷 攝
昨天青年報記者實地探訪了位于青浦區白鶴鎮的青龍鎮遺址考古現場。雖然周圍已經被農田所覆蓋,但在考古人員抽絲剝繭式的一點點發掘之下,在無限的遐想之中,一個千年的繁榮港口的容貌,已經漸漸在今人眼前清晰起來。
在這個2500平方米的發掘現場,看點也就是一塔、一井、一橋的故事。塔是隆平寺之塔。塔身當然已經蕩然無存,但是塔基還很穩當。青年報記者在現場看到,塔基上有一個木制的保護結構,保護的正是作為寺塔最神圣所在的地宮。地宮面積不大,大概和現今的保險箱差不多。記者在現場時,地宮所藏之物已經被考古人員移走,里面有套函,兩座阿育王塔、一尊釋迦牟尼涅槃像,銅瓶內裝有4顆圓珠,其中3顆為水晶質,它們應當就是佛教圣物舍利。
經過考證,此塔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間(1023年—1032年),這是上海第一次經考古發掘確認的古塔遺址。在現場記者看到,塔基上宋代的地磚清晰可辨,這宋磚有很多是民間所贈,千年風雨,很多當時的建筑基本上已經不復存在,只有宋磚還在向世人講述當時的榮光,這也可以看到宋代青龍鎮的人們篤信佛教的誠心。
井是唐代之井。比那隆平寺塔還要早個幾百年。唐井位于一個鑄造作坊區域內,是古人挖鑿來作為生產、生活設施的。青年報記者來到現場后,考古人員將井中之水抽盡,井壁精美的磚石便映入眼簾。磚石豎直排列,結構嚴整,井圈弧度圓滑。這說明,在唐代,古人的挖井工藝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這也被認為是上海地區目前所見最深也最為精美的古井。之前,考古人員在井內發現過一些精美的器物,包括一枚紋飾繁復、鑄造精美的唐代鸚鵡綬帶銅鏡。井內為什么有這些器物?考古人員猜測,在井邊生活的人們在某一天突遭戰亂或其他變故,于是便將值錢的器物埋入土中,或藏于井內,為的是有朝一日能夠找回。
史書記載,青龍鎮有一橋叫迎恩橋,迎恩橋北面有一座寺塔。始建于元代的迎恩橋,現在依然存在,但是北面之塔卻已經不復存在。這激發了考古人員的強烈興趣,對于隆平寺之塔的尋找和發掘由此展開,而一個繁榮海上絲路重要港口的輪廓也由此展現在世人面前。所以可以說,迎恩橋是這一切的一個起點,是局面開啟的一個“按鈕”。當一切都隱沒在地下的時候,獨自堅守的迎恩橋奇跡般地給今人留下了一扇了解古代的窗戶。
這一塔、一井、一橋,給今人勾勒出了古代青龍鎮的模樣。但是青龍鎮確實已經消失了,即便過去它是如此輝煌。據《宋會要輯稿》記載,熙寧十年(1077年)青龍鎮的稅收為15879貫400文,幾乎占華亭縣稅收的一半。商船自福建、寧波、溫州、臺州等地匯聚而來,同時,還有來自廣南、日本、新羅的商船穿梭來往于青龍鎮。鎮上有三亭、七塔、十三寺、二十二橋、三十六坊,商賈云集、貿易繁盛,有“小杭州”之稱。盛極一時的青龍鎮為什么就消失了呢?吳淞江促成了青龍鎮的崛起,但自唐代之后,吳淞江江面逐漸縮窄,從唐代的20里寬到宋代的9里、5里。而后至元代,隨著吳淞江的逐漸淤淺,水道變遷,往來海船已不能駛入青龍鎮港口。正是這個港口賴以生存的條件發生了變化,才導致青龍鎮迅速衰弱。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罷市舶司,后來歷代的戰亂也使得鎮上的唐宋古跡損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