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傳統是條河流,不流就成了死水 ——對話古琴演奏家龔一
    來源:解放日報 | 顧學文 雷冊淵  2016年10月28日09:00

     

    張馳 攝

    既有林間撫琴、樹下吹笛的古韻,也有嗩吶配上電音、二胡與大提琴共鳴的跨界混搭,日前,一場民樂的跨界融合演出《海上生民樂》為第十八屆上海國際藝術節拉開序幕。這是藝術節自1999年創辦以來,首次以中國民樂作品作為開幕劇目。

    對此,曾任上海民族樂團團長的古琴演奏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龔一,欣慰之余依然滿懷憂慮:“民樂的熱度是有了,但更要有深度;繼承傳統,不能靠吃現成飯。”

    浮在表面的熱鬧,對一門精良藝

    術的傳播并沒有多少好處

    ■這些年,古琴有點熱過頭了。這是大家“抬轎子”抬出來的。

    ■很多人說古琴有3000多年了,還有人說4000年,恨不得拉長到5000年。無聊不無聊啊?

    解放周末:第十八屆上海國際藝術節以“海上生民樂”這樣一臺民樂拉開序幕,有人認為,這是傳統文化在音樂界的“熱輻射”的表現。確實,近年來民樂受到了許多關注,比如古琴,收藏古琴和學習古琴的人都越來越多了。對古琴的這種“熱”,您怎么看?

    龔一:由冷轉熱,作為一名職業古琴演奏者,我由衷地感到高興。這股熱潮是自2003年古琴藝術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古琴演奏后出現的,當然背后有國家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倡導和推動。

    但是,我想提醒大家的是,我們千萬不要幫人家“抬轎子”了。這些年,古琴是有點熱過頭了,就是大家“抬轎子”抬出來的。有朋友跟我說,即使是附庸風雅的喜歡,不也是在幫我們作宣傳嗎?確實,再高端的藝術也必須有社會基礎,金字塔塔基不大,高度就沒有了。但這份熱鬧中,還是附庸風雅、不求甚解的多,這種浮在表面的熱鬧,對一門精良藝術的傳播并沒有多少好處。

    解放周末:熱鬧但不具有深度?

    龔一:不說動輒百萬的古琴是不是真值這個價,不說到處都是古琴大師是不是都有真本領,光是表面的玄虛,在我看來,就已經過頭了。

    比如,一說古琴,就說“博大精深、浩如煙海”,真正的古琴藝術,確實當得起這八個字,因為它的歷史悠長、傳統豐厚。可是,現在都是在這八個字上做表面功夫,使得這八個字越來越透著浮夸和虛空。甚至有故弄玄虛者說古琴不是“樂器”,而是“道器”、“法器”,附和者竟然還不在少數,甚至還有學者。

    就拿古琴的歷史來說吧。很多人說古琴有3000多年歷史了,還有人說4000年,恨不得拉長到5000年。無聊不無聊啊?有關古琴的文字記載,真正有據可考的是春秋時期,擂鼓墩墓(公元前443年)的發掘證實了古琴的存在,從那時到現在,滿打滿算是2500年,稍稍“浮夸”一點,說3000年也就可以了。

    其實,2500年就已經很了不起了,扯那么長卻不好好繼承的話,長有什么用?古箏、二胡沒有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獨獨古琴成為了世界文化遺產,面對老祖宗留下的這么一筆藝術遺產,我們唯有心存敬畏,好好繼承,不要搞那么多花里胡哨的東西。

    傳承藝術的人不思進取,非常遺憾,但更大的遺憾是意識不到這是遺憾

    ■古琴有3000多首曲譜、700多首樂曲,但發掘整理的不過其中的百分之十,來來回回演奏的就那么三五十首。

    ■彈琴的人不鉆研琴藝,都干嘛去了?“跑碼頭”去了。

    解放周末:古琴藝術的傳承中主要存在哪些問題?

    龔一:我最擔心的是,我們可不要把老祖宗的東西丟光了。

    你看當下的古琴演出、發行的古琴唱片,來來回回就那么幾首,《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廣陵散》《瀟湘水云》……實際上,流傳下來的古琴曲譜有3000多首,古琴樂曲有700多首,但我們發掘整理的不過其中的百分之十,日常演奏的不過三五十首,新琴曲更是寥若晨星。

    另外,古籍中還有大量的關于琴家、琴論、琴制、琴藝以及琴學美學的文獻,遺存豐碩,對之我們也缺乏整理研究。

    解放周末:為什么會這樣?

    龔一:你們問到這個,我就忍不住心痛:彈琴的人不鉆研琴藝,都干嘛去了?“跑碼頭”去了。我給這種現象總結了“四個一”:

    同一種模式。不管是叫學術研討會還是叫藝術交流會,內容都是一樣的——一幫子人聚在一起,開幕、彈琴、合影、吃飯;

    同一批面孔。今天是張三李四,明天是李四張三,就這么幾個人;

    同一首曲子。彈來彈去,就那些保留曲目,“一招”吃遍天下;

    同一個水平。這樣的交流很難有提高,天長日久,只會原地踏步,在原來的水平上沒有長進。

    鉆研、練琴,苦啊;一首曲子彈來彈去,容易啊。躺在老祖宗種的大樹下乘涼,吃吃現成飯,怎么行?人不能這樣固步自封,不求上進。

    解放周末:這種“跑碼頭”,讓學術變了味,藝術成了一盤生意。

    龔一:做生意也正常,但做生意得憑良心啊,一張琴是否真值那么多錢?有的人根本沒那水平,卻靠商業運作炒成了大師。

    可就是有人愿意花這個錢去買琴,有些音樂會就是一票難求。老百姓分辨不清,有些有分辨能力的人不僅不分辨,還渾水摸魚,太糟糕了。

    有些彈古琴的和研究古琴的人不思進取,這非常遺憾,但更大的遺憾可能是他們還意識不到這是遺憾。我一個老人,一個孤家寡人,成天嘮嘮叨叨,“先天下琴人之憂而憂”,可也只能是憂一憂、說一說而已。

    很多人熱衷于談論和標榜派別,

    精力都浪費在這上頭了

    ■有人說我是廣陵派、梅庵派。我到底算哪派?我只能說我是“音樂派”。

    ■爭的真是門派嗎?爭的是虛空的名聲和實在的利益。

    解放周末:您被文化部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有些人說您是廣陵派、梅庵派的傳承人,代表了廣陵派、梅庵派。

    龔一:我是古琴藝術的傳承人,不是某個派別的傳承人。

    我自小在南京學琴,是不是我就是金陵派了?不是。我曾隨張正吟、夏一峰等十二位名家學琴,接觸過廣陵、金陵、梅庵等多個琴派,這些老師和琴派都深深地影響了我。可是,我又在音樂學院接受了現代音樂教育。在學院里,我們既有中外音樂史、分析各種形式音樂作品等理論學習,也有現代音樂的創作、其他樂器的演奏等實踐課程。在音樂學院附中和本科的學習,讓我學到了很多,一生受用。

    這樣說來說去,那我到底算哪派?我只能說我是“音樂派”。很多人就是熱衷于談論和標榜派別,和跑碼頭一樣,精力都浪費在這上頭了。

    古代分封割據,加上交通不便,山南山北、河東河西都可以算成不同的派別。現代社會不存在這些交流障礙了,別的學科都進入現代化、規范化了,古琴界還停留在300年前,還在爭你是哪派的、我是哪派的。爭的真是門派嗎?爭的是虛空的名聲和實在的利益。也沒見彼此有師承關系的就真的親如一家了,相反,總是各立山頭,最好別人的山頭離自己遠點。

    解放周末:“楚囚鐘儀奏南音”,藝術派別似乎古已有之。

    龔一:什么叫派?派而別之謂之為派。我沒有否認琴派的存在,而是以為,琴派之所以有不同,主要在風格上,而不是地方名稱的不同。如諸城、梅庵派的曲子,一聽就有著濃烈的北方味道,因為旋律里糅合了北方方言的聲腔,及北方民間音樂的元素。我曾分析過100首山東民歌,在抗日歌曲《八路軍真勇敢》中,找到了與古曲《關山月》“蒼茫云海間”相同的旋律。這就是藝術的淵源和脈絡。要我說,爭門爭派不如好好去做這方面的研究。

    已故前輩琴家徐立孫老師說過:“用律嚴而取音正,乃入門必經之程序,為各派所同。功夫日進,指與心應,益以涵養有素。多讀古籍,心胸灑然。出音自不同凡響,以達于古淡疏脫之域,亦各派所同也。殊途同歸,何有于派哉!”所以,爭門爭派不重要,重要的是抓緊時間總結、梳理自己所屬琴派的特點,并發揚光大。

    傳統是一條河流,有河就要流,

    不流就是死水一潭

    ■所謂“原汁原味”地繼承傳統,事實上是不可能的,也沒必要。

    ■創新本身就是傳統。怎么到了我們手里,就拿不出新曲,甚至古曲都丟得七七八八了呢?

    解放周末:現在有不少人認為,古曲應該遵循傳統,講求原汁原味地繼承,您怎么看?

    龔一:這種說法有待商榷。作為時間藝術的音樂是不可能“原汁原味”、“一成不變”的。與空間藝術不同,時間藝術就是隨時間和從藝者變化而變化的。就拿《流水》來說,大家聽到的《流水》可不是春秋伯牙與子期的《高山流水》中的《流水》,也不是1425年《神奇秘譜》所刊的《流水》,而僅僅是百年前四川青城山道士張孔山的傳本。這正應了清代琴家徐常遇說的“古琴曲傳至今日,大多經人刪改而成其曲”。

    從有琴譜記載的1425年算起,古琴藝術發展到今天,不知道經歷了多少變化。我們今天彈的琴曲,都不是千年以前原汁原味的曲子。古往今來,一首《平沙落雁》就積累了100個版本,100個版本就是100種變化; 同一個人在20歲、40歲、60歲的時候演奏它,味道也都是不同的。有變化才是正常的。

    古人留下的譜子也并非盡善盡美。《廣陵散》45段、23分鐘,音樂會上不適合彈這么長。古人說:“古曲有不盡善處,可刪不可增。”“大曲過于冗長重沓,大加刪汰而成曲者。”你看,古人都知道要與時俱進,今人的見識還不及古人?

    所以,所謂“原汁原味”地繼承傳統,事實上是不可能的,也沒必要,因為我們連“原汁原味”是什么樣都不知道。音樂史學家黃翔鵬說過,傳統是一條河流,有河就要流,不流就是死水一潭。

    解放周末:您在打譜和新曲創作方面,付出了很多心血。

    龔一:我覺得這些都是自然的、今人應該做的事。“打譜”是古琴藝術的一項嚴肅的科研工作,包括對古譜的甄別、音高的翻譯、節拍節奏的訂正以及經過反復的彈奏,使得古曲盡可能完美。有琴家稱其為是對古曲的“考古”,要求打譜者根據旋律進行法則和譜式演變、對歷代不同地區和民族的音樂特性、內外音樂文化交流等,一一作出判斷。打一首大曲要三年,小曲也要三個月。大家比較熟知的《廣陵散》《酒狂》等琴曲,就是前輩琴家“打譜”的成果,它們補白、豐富了中國古代音樂史,豐富了當今聽眾的欣賞內容。這個工作很艱苦,但必須做。你想繼承老祖宗的遺產,就得先把遺產盤盤清楚。

    個人能力有限,我總共打了二十多首古曲,希望有更多的人來做這件事。

    至于新曲的創作,我悟出一點道理:創新本身就是傳統,今天的古曲其實是古人的新作,正因為有古人的大量創作,我們今天才有了這么多古曲。怎么到了我們手里,就拿不出新曲,甚至古曲都丟得七七八八了呢?

    不管用什么技法,都要彈出感情、

    彈出人性,這是千古不變的

    ■現在有些人該變不變,不該變的亂變,不了解傳統,一直在給傳統做減法。

    ■在繼承傳統的路上,金元寶太多了,我撿到一個又一個。我要喊他們:“快來啊,快來撿啊。”

    解放周末:您認為繼承傳統不應墨守成規,拘泥于形式的一成不變。那有什么是我們應該從傳統中汲取并堅守的?

    龔一:琴為心聲。古琴演奏家、音樂理論家和音樂教育家査阜西在1937年《今虞琴刊》發刊詞中寫得很清楚:“古琴之演奏真能事者,必竭盡其抑揚頓挫、輕重疾徐之妙。”“抑揚頓挫、輕重疾徐”,就是藝術處理。真正做到這八個字,音樂就能構成完美的畫面,就能產生生動的韻味,達到“弦與指合、指與音合、音與意合,和將至矣”的境界。“和”是什么意思?是中華民族美學的制高點,是古琴的最高境界。

    流傳至今的古琴曲子,大多背后有著動人的故事。比如,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當漢使來接她回去的時候,她既有回歸故國的喜,又有拋下兩個親生兒子的痛,在車輪轔轔的轉動中,12年在胡被擄生活的點點滴滴,被碾得粉碎。母子情、家國仇,都是人類最普通、最典型的,也是最復雜最細膩的情感。

    再比如《廣陵散》,表現的是《史記·刺客列傳》中聶政刺韓的故事,琴聲中為父報仇的憤怒、刺殺君王的緊張、格斗時的力度與速度,我相信,過去2000年里沒有變,未來5000年也不會變,因為人性是千古相通的。元朝人說這首曲子是“兵刃殺伐”,清朝人說是“指邊生霹靂”,都是一個意思,指的都是這首曲子的音樂形象。而《平沙落雁》,則是兩三知己在水邊撫琴,徐風拂面,琴聲悠揚,琴聲要讓人心靜下來。

    不管今天的人用什么樣的技法演奏古曲,都要彈出感情、彈出人性來。這是千古不變的,是要一直堅持的。

    解放周末:這就是您一直強調的:演奏時,要“心中有古人,眼前有今人”,即一邊是正確演繹古人的琴曲,一邊是讓現代人能夠感受。

    龔一:是的,每首琴曲都有其特定解說,有其獨一無二的本體。我們在彈琴時要思考:歷史是如何說的,本體是怎樣的?演奏時需要二度創作。二度創作要從本體出發,不能把《廣陵散》彈成《平沙落雁》。但很可惜,現在有些人,恰恰是該變不變,不該變的亂變。問題還在于不了解傳統,一直在給傳統做減法。

    明代有人提出“(琴樂)疏緩、浩蕩、壯烈、悲酸、奇絕,不可以‘淡和’一律求之。”這是古人對琴聲的概括,它是豐富的,可是到了今天,很多人把古琴理解得非常單一,就是“清微淡遠”。蔡文姬骨肉分離,多么悲痛的時刻,你怎么還可以“清微淡遠”?聶政刺韓,那么緊張的關頭,你還在“清微淡遠”?

    我雖然沒聽到過100年、1000前的“古琴演奏會”,但人之常情是懂的,我不信什么琴曲都能“清微淡遠”,這不是尊重傳統。

    解放周末:有因循守舊、把原本活色生香的傳統僵化了的;也有消費傳統,所謂的創新性繼承不過是夸張、另類、博眼球的。在傳統的承繼問題上,變與不變、如何變,其分寸是極難把握的。

    龔一:最終還是要用音樂本身說話。

    繼承傳統,最主要是從傳統文化的內核上進行傳承,首先要搞清楚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核是什么?如何傳承?這是一項嚴肅的科研工作,不可隨個人意愿行事。

    現在搞什么都喜歡搞速成,琴館也搞速成班,一些經典曲子被改得都快“認”不出了。

    解放周末:總之,包括古琴藝術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之路,還有漫長的征途。

    龔一:但我們這代人老了。去年“走”了成公亮,前兩年“走”了林仁友、李禹賢,最終我們都會排著隊“走”的。

    我一直呼吁,要搶救古琴藝術,首要的是搶救古琴老人。比如,應以某位古琴家為中心,成立工作小組,對這些老藝術家的藝術理論、經驗、譜子、音像進行搶救式的梳理、核實、整理工作。這花不了多少錢。眼睜睜看著老人們一個個走了,我心里很痛,現在不搶救,等到追悼會上說可惜、說遺憾,有什么用?

    我13歲學琴,學了整整60多年。越學我越認識到,古琴藝術這筆遺產太豐富了。1991年,我辭去上海民族樂團團長職務的時候就跟領導說,放我去搶救古琴,我兩年之內能在你們書架上多放一本書,這多好。可是我的智力、精力有限,也有惰性,真希望背后一直有人抽我鞭子,讓我能走得更快些。

    解放周末:這鞭子更應該抽抽現在的年輕人。

    龔一:可不敢隨便抽。作為一個老者,我只想告訴他們:在繼承傳統的路上,金元寶太多了,我撿到一個又一個。我要喊他們:“快來啊,快來撿啊。”

    人物小傳

    龔一

    古琴演奏家。上海民族樂團一級演奏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

    一個以古琴演奏、教學、研究為終身職業的琴人。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播放 | 国产精品自在线天天看片| 999精品视频这里只有精品| 国产va精品免费观看| 九九热这里只有在线精品视| 国产综合精品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影视麻豆 | 成人精品一区久久久久| 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久久| 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边打电话| 99久久精品国产免费| 久久久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综合视频| 国产手机精品一区二区| 99久久免费中文字幕精品|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首页| 国产精品爽爽影院在线| 2020国产精品永久在线| 久久久一本精品99久久精品88| 国内精品免费久久影院|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一区在线播放| 一区二区亚洲精品精华液| 2021国产精品自拍| 久久66热这里只会有精品|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动漫人成3d在线| 热久久综合这里只有精品电影|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91大神在线精品视频一区|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一百度影院| 国产久爱免费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免费| 久久久精品人妻久久影视| 2022国产成人福利精品视频| 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乱码国产精品| 99热婷婷国产精品综合|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久| 精品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