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周朝軍作品:《沂州筆記三題》
    來源:中國作家網 | 周朝軍  2016年10月26日15:21

    妙三爺

    妙小樓,字筆樵,光緒元年生,因行三,人稱妙三爺。妙三爺有一雙好眼。妙三爺的眼睛,你不管怎么看他,都覺得他在直視你,眉眼間有一瞥模糊的光,看的你心坎發虛。老輩人講,這樣的人,不簡單!

    妙三爺祖上多在科舉之路上滾打,祖父妙廷遇曾官居鄖陽知府,后被劾與“硯臺案”有染,罷官抄家,攜家眷流落沂州民間,在城西岑石鎮附了籍。

    妙三爺年輕那會兒,妙府的家底子也折騰的差不多了,一家老小的穿著打扮已很是寒磣。再想倒驢不倒架,就有點打腫臉充胖子的意思了。妙老爺子一狠心把府上的使喚丫頭、老媽子全吆喝走了,又當了幾張在任時收藏的字畫,在鎮上賃了幾十畝地,老老實實打起了莊戶。妙三爺的兩位兄長雖然不是讀書的料,但干起農活卻都是把好手,耕、耙、犁、種,樣樣拿得起放得下。難就難在妙三爺:削肩瘦腰,五官清秀,肩挑不得,背扛不得,活脫脫一副女人胚子。泥腿子的活他是干不了了,行商坐賈的營生他又不上心。沒辦法,妙老爺子只好拉下一張老臉,求爺爺告奶奶,動用當年的老關系,給妙三爺在衙門里謀了個差事,干些抄抄寫寫的活計。這倒合了他的心意。妙三爺雖然無心農、商,平生卻有一個最大的喜好,就是讀書。但妙三爺不讀四書,也不讀五經,專愛讀一些怪、力、亂神的東西,借古人一句話說就是“從來厭聽人間語,愿聽秋墳鬼唱時。”妙三爺讀《子不語》,也讀《夜雨秋燈錄》,最愛看的還是要數《酉陽雜俎》。看這些玩意兒,自然是撈不到功名,可妙三爺不管。妙三爺好的就是這口!

    妙三爺很是有一些才氣的,不僅能寫得一手好字,早年還刻過一本叫《筆樵囈語》的集子。妙三爺發蒙時,習得是顏體,后來又師法歐陽詢和趙孟頫,歐體趙面,很有幾分功力。妙三爺有一絕:仿紀曉嵐!他第一次見到紀曉嵐真跡是在京城的琉璃廠,那是一幅中堂。妙三爺一見傾心,就買回來一堆紀曉嵐的帖子,狠下了幾年功夫。有一回,他給一家鋪子寫了個匾,有個古玩商從店前經過,驚問店老板,“您祖上和國朝紀學士有何關系,怎么這樣一家小店竟能有他題的匾?!”店老板大笑,“哈哈哈,我不認識什么紀曉嵐,我只知道城西有個妙三爺!”

    認識妙三爺的人,都覺得他不進科場,可惜了。于是,就有不少朋友替他操心。張三說,“哎,我說三爺,好田里出好苗子,您這田里就不種幾茬八股文試試?”妙三爺笑一笑,不說話。李四又說,“我說三爺唉,您看見別人考舉人,考進士,您就不眼熱?”妙三爺點點頭,“功名好啊,封妻蔭子的,那才叫正道,我這都是小玩意兒,哈哈哈哈哈……”回頭,妙三爺照樣看《齊東野語》,看《幽冥錄》。妙三爺就是妙三爺,誰也改不了!

    讀書之人,大多都有自己的癖好,妙三爺也有自己的講究:書非買不讀,而且只買珍本、善本。比如《汝南雜記》,只認乾隆癸未本,《谷熙詩話》,非毛注不讀。這樣一來,妙三爺書買的少,卻往書肆跑得勤。有時一天能把沂州府所有的書肆逛完。妙三爺買書,眼賊,舍得花大價錢。他看上的書,就是把自己賣嘍也得買回來。這也就是為什么,妙三爺直到而立之年了,也沒娶回房女人。有一年,城南的醉雅齋得了一部唐刻本《搜神記》,據說上面有楊慎的批注。這可把妙三爺樂壞了,放下手頭的活,騎著自家的小毛驢就奔城南來了。到了醉雅齋,妙三爺把書接過來一看,哎呦,真是個好東西!妙三爺當時心里就樂開了花。一問價,心涼了半截兒——一百兩銀子,一分都不能少!妙三爺咬的牙根兒直響,這是要我命啊!他回轉到家,背著妙老爺子,把家里值錢的東西該典的典了,該當的當了,湊了八九十兩銀子,又找幾個時常往來的朋友籌措了一些,總算湊夠了數,踏踏實實把寶貝捧回了家。事后,妙老爺子氣得夠嗆,找來了族里的幾個長輩,麻遛地和妙三爺分了家!

    妙三爺新立了門戶,日子就過得更加凄惶了,斷頓是常有的事,沒少給一干朋友添麻煩。每逢揭不開鍋的時候,妙三爺就帶著一張嘴上了街,厚著臉皮,逮著一個舊友,“哎,我說張三,聽說嫂子手藝不錯,怎么樣,今天不露一手?”張三說,“好好好,日頭一落山,您就過來,你嫂子正愁沒地方顯擺呢!”就這樣,一年下來,妙三爺也算吃過百家飯了。好在妙三爺的朋友里,很有一些熱心腸。

    沂州府幾十家書肆的老板,大都摸得清妙三爺的脾氣,有了好書,就想著法兒地賣給妙三爺,十回有九回喊高了價。可妙三爺這人認死理兒,從來不砍價。有一回妙三爺買書,碰上一位后生,為了一本《芥子園畫譜》,跟老板軟磨硬泡。妙三爺就有些不自在了,心說,買書的人,怎么就能為了幾文錢磨破了嘴皮子呢,白糟踐了讀書人的名聲!妙三爺這么想著的時候,肯定沒想到,十年后,他也會為了書而在錢上下功夫了。不過,那時,妙三爺買回來的就不只是書了。

    民國二年的時候,醉雅齋的老板佟倫跟著一個日本浪人學會了抽大煙,沒幾年,就欠了一屁股債。等到佟倫反應過來,知道自己著了日本人的道的時候,醉雅齋百年的基業早已到了浪人的手上。妙三爺知道這事后,就急了。佟老板還有一套紀曉嵐手書的孤本《東坡志林》呢,當年舍不得出手,現在萬不能落到東瀛人手里,可妙三爺手里沒錢,干著急!

    那天一大早,浪人剛剛把“醉雅齋”的匾摘了,打算換上了“扶桑居”的新招牌,原沂州府學訓導湯燮就進了店里。湯燮在店里轉了半個鐘頭,東看看西瞅瞅,不像個買書的樣。最后,湯燮拿過那本《東坡志林》,說,“真巧,我家也有一本紀曉嵐手書的《東坡志林》。”浪人笑了笑,略有些不快,“怎么可能,我這本是孤本,早有了定論的,前年,京城的聲遙堂曾出一千兩銀子想把此書買走,佟老板沒舍得出手,城西妙筆樵先生也可以作證,先生對此書贊許有加,斷錯不了!”。湯燮搖了搖頭,不無挖苦地說,“我和筆樵是多年的老交情,既然你說他喜歡,我就成全了他。這么著吧,我吃點虧,也不跟你砍價,一百兩銀子,你把它轉給我——”沒等湯燮話說完,浪人氣憤地從湯燮手上拿過書來,重新放回書架上,“既然您沒誠意,也別怪我失禮了,送客!”

    第二日晌午,書生王純剛一進“扶桑居”,就沖著浪人笑了,“你們日本人做買賣就是差點火候,不懂得如何進貨,別家店里都有的貨最好別進,免得折本。就說這本《東坡志林》吧,沂州城大小書肆,哪怕是書攤,都少不了,”說到這里,王純順手把書拿到了手上,看了看,不住地搖頭,“你可能會覺得我是妄言,這說明您不了解中國文化。紀學士生前對子瞻先生很是敬仰,由喜讀其所著《東坡志林》,晚年曾立志要將此書手書一萬份,以表拳拳之心,可惜紀學士未償心愿身先死,長使后儕淚滿襟。紀學士有位忘年交,書法得其真傳,仿其筆法,幾可亂真,故而親身代筆,書滿了一萬份《東坡志林》,以慰紀學士知遇之恩。這掌故,《沂州府志》里有記載。而這位紀學士的忘年交,便是前任沂州知府吳宗良的先祖。大清國走背字兒,吳知府敗了勢,那一萬卷《東坡志林》便流入了民間以及各處書肆。”聽到這里,浪人的眼里流露出了猶疑。王純繼續道,“不過您也別擔心,以王某粗淺的學識來看,您手上這本,假不了,是紀學士的真跡,只不過物不稀自然也就不貴了。”王純說完,笑一笑,離開了扶桑居。

    王純走后,浪人到附近幾家書肆里窺探了一番,才知道王純所言非虛,心下涼了半截。

    隔一天,妙三爺也來到了扶桑居,和浪人客套了幾句,很是慚愧地說,“貴店還在佟老板手上的時候,我曾言那本紀學士手書的《東坡志林》乃是孤本,誰道近來翻閱府志,才曉得這其間還另有一番說道。”妙三爺把一本《沂州府志》遞給浪人。浪人久居中國,通曉中國文字,接過書看了起來。妙三爺繼續說,“雖然今日的扶桑居已不是當日的醉雅齋了,但我看在佟老板面子上,還是應該以實情相告。浪人合上書本,臉陰得不行,嘆了一口氣說,“我一直很仰慕妙三爺為人,今天蒙三爺專程前來賜教,不勝感激,聞聽三爺曾對此書頗為掛念,雖然它已失去原本價值,但據我所知,此書確系貴國紀學士手書,斷不會錯,所以,我今天將其送給三爺,權當訂交。愿紀學士能見證我與先生日后的友情。”說完,把書遞給了妙三爺……

    妙三爺一回到家,就招來了湯燮、王純等一干人,開起了慶功宴。原來,這所謂的一萬本紀曉嵐手抄《東坡志林》以及那本《沂州府志》,都是妙三爺等人唱的雙簧!

    乞丐

    沂州城西有一酒樓,樓高六層,雕梁畫棟,很是宏偉。傳始自清初,康乾之際,名震齊魯。酒樓名字取得怪,不叫得月樓,也不叫君來客棧,偏偏叫作迷龍灣。人云其名出自御手,年代久遠,現不可考。唯《沂州逸聞》所載數字可查:康熙二十一年,圣駕游幸江南,微服過沂州城西,其地多灣田,失道,龍顏不悅。恰逢一酒肆,帝就其匾而題“迷龍灣”三字,后遂為其名,聲名日隆。

    清末民初,狼煙四起,沂州城屢遭兵燹。迷龍灣酒樓幾易其手,轉而到了惡霸十三的兩手上。十三兩,本名作蘇一刀,原是綠林出身。官府剿匪不力,賣個人情,招了安,黃鼠狼和雞作了親家。不料這蘇一刀匪性不改,憑著自己一臉橫肉,到處收取保護費。此廝是個一根筋,每到一家店鋪,十三兩便是定數,少一文便要耍潑。如此就得了這“十三兩”的諢名。十三兩是個黑白道皆吃得開的人物,手底下有十幾處煙館、妓院,恨得百姓牙癢癢。

    這一天,酒樓門前來了一個乞丐,腰瘦得像個麻桿似的,穿著邋遢,通體污穢。“麻桿腰”還沒進門,店小二就攔住了他,“酒樓換了主子了,今個兒不舍粥,你換別家吧。” “麻桿腰”愣了一下,有些生氣,說,“你怎么知道我就是討飯的呢?!”說完,從口袋里掏出一把碎銀子。小二看了看“麻桿腰”,又看了看店里的客官,有些為難。來迷龍灣酒樓吃飯、住店的,多半是巨商富賈,達官貴人,要是讓一個乞丐進了店,自己的飯碗也就算打了。小二想到這,往外推了一把“麻桿腰”,“店里的規矩,乞丐,雙份錢!”小二想讓“麻桿腰”知難而退。孰料,“麻桿腰”竟二話沒說,又從懷里掏出一只錢袋,拍在了小二手上,足有五六十兩!沒等小二反應過來,“麻桿腰”已經進了酒樓,坐在了一張臨窗的位子上。這個位子是個雅座,價格分外的高。乞丐叫了滿滿一桌子菜,迷龍灣酒樓十幾道招牌菜,他都要了。這兒的大廚秋谷熙曾是衍圣公跟前的掌勺廚子,一手孔府菜燒得很是地道。作為四大菜系之首的魯菜,打頭的就是孔府菜。孔府菜是官場菜,一般人家吃不起,也吃不著。來迷龍灣酒樓的客官,多半是奔著孔府菜來的。“麻桿腰”點的,都是孔府菜的上品,一桌下來,少不了百把兩。半個時辰后,在眾人驚詫的眼神里,“麻桿腰”痛快兒地結了帳,雙份!小二看著“麻桿腰”離去的背影,傻了……

    第二天,酒樓一開門,小二就嚇了一跳:兩百多個叫花子躺在酒樓前,把個道堵得死死的,為首的就是“麻桿腰”。小二剛想吵吵,“麻桿腰”就把一錠金元寶扔到了小二懷里,“看兩百個座,一個都不能少……”話還沒說完,一群叫花子呼啦涌進了酒樓。這下可有好戲看了,看熱鬧的百姓一層一層地圍上來。一般人哪見過這陣仗,不知道的還以為十三兩良心發現,接濟叫花子了呢!

    店小二膽兒都嚇沒了,臉跟豬肝兒似的。十三兩聞聲趕忙從頂樓趕下來,踩得樓梯咯吱咯吱直響。十三兩打眼一看是一群叫花子,又聽兩腿打顫的店小二一說由頭,牙縫里就擠出一絲兒冷風,“臭要飯的,撿了幾個錢,就欺負到老子頭上了!他剛想招呼一干打手,來伺候伺候這群臭要飯的,身子就撲通一聲跪下了——他瞥見了“麻桿腰”爛衫里罩著的黃袍子!今兒個算碰上硬茬了,這指不定是哪位王爺、貝勒扮個叫花子,出來尋開心呢,活該十三兩倒霉!十三兩服了軟,“麻桿腰”竟也沒再多追究,只是在十三兩頭上拍了拍,揪下了一綹頭發來。

    打那以后,“麻桿腰”天天來迷龍樓坐一坐,只不過那身破衣爛衫換成了一件貂皮袍子。不幾天,這件事就傳訛了,說什么的都有。有的說迷龍樓來了個郡王,有的說是王爺,也有的干脆說是光緒爺本人。一時間,沂州府有錢的主兒,云集于此,欲一睹龍顏為快。迷龍樓竟因禍得福了!此后月余,“麻桿腰”頻頻光顧迷龍樓,揮金如土。十三兩也每日必恭候這位財神爺,親自上菜,鞍前馬后,很是周到。

    這一日,“麻桿腰”沒有像以前那樣用完飯后匆匆離去,而是左右顧盼,神色慌張。十三兩趕忙過來,問,“爺,有何差池,請吩咐。” “麻桿腰”一聲長嘆,說,“戶部尚書錢大人曾在我壽誕時送我一把折扇,平日常攜于身,從不離手,今日多吃了幾杯酒,竟找它不見了。怎奈我今日公務在身,不便久尋。說來也不是什么值錢的勞什子,只是此扇扇面上有一句錢大人所題詩句: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此句頗合吾意,如若找它不到,實在可惜……” “麻桿腰”一聽,嚇得差點尿了褲子,“爺您別著急,小的給您喊一幫奴才找去,這就找去!”“來不急了,” “麻桿腰”說,“要事在身,必須速速離去,耽擱不得,況此去數月難回,這樣吧,我寫個告示貼在店前,凡是撿到折扇者,我愿花十萬兩銀子來贖”說完,揮筆刷刷刷寫了一幅告示,十三兩趕忙貼在了店前的千年銀杏樹上。“麻桿腰”又吩咐了十三兩幾句就要走,十三兩跟在屁股后面不住地點頭。麻桿腰邊走邊說,“錢大人手上也有一把折扇,與此扇本為孿扇,無絲毫出入,我盡快讓下人到錢大人府上將折扇取來與你,待到有人將折扇送回時,你可做個比較,莫被宵小沾了便宜。” “麻桿腰”走后,十三兩立刻來到了告示前,提筆把十萬兩改成了三萬兩,臉上露出了詭秘的笑……

    告示貼出后,滿城震動。不出兩個時辰,接連有人攜折扇前來。十三兩一一查看,皆無“麻桿腰”所說的錢大人所題詩句。三日后,有人將錢大人折扇送到。十三兩接過一看,果然精致,與“麻桿腰”所言無異,確有所題“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一聯。接下來的二十余天,十三兩查收過千余把折扇,沒有一把是真。

    一個月后。一個須發皆白的老者進了迷龍樓,神色肅穆地找到了十三兩,“我找到了那把折扇!”十三兩立時站了起來,他感覺到,真折扇現身了。他把老者帶到了樓上雅間。十三兩取出錢大人折扇,仔細比較了半個時辰,確認此扇確系“麻桿腰”所遺無疑。十三兩不禁哈哈大笑,當即給老者開了張三萬兩的銀票。老者走后,十三兩一把扯掉了店前的告示,等著“麻桿腰”的到來,等著他的十萬兩賞銀。只是……

    只是那個“麻桿腰”從此再沒有出現過,十三兩上當了!

    故里三趙

    1

    趙三爺

    習武之人多半知曉,國術里有“南拳北腿”的說法。這所謂的“北腿”即指譚腿,亦稱譚拳。譚拳始自北宋,相傳為昆侖大師草創于臨清龍潭寺,故稱潭腿。人云昆侖大師乃后周宗室柴貴,趙匡胤黃袍加身,憚其權重,故詔令其北上掃胡,以耗其兵。昆侖大師目睹王朝更迭,生靈涂炭,心灰意冷之下,愴然出家于臨清龍潭寺,精研武學,終開譚拳一代雄風。譚拳一經創立,威震魯西,繼而沿大運河遠播他處。拳諺曰:練拳不練腿,如同冒失鬼。源于此,期年之后,譚拳成了習武之人的必修之術,隱然有了一種領袖武林的氣質。其時,天下初定,金、遼西夏諸國,時有侵擾,為御外侮,趙匡胤昭告天下,親自遴選武學精粹。譚拳傳人,領命奔赴汴京,過關斬將,一舉問鼎武林,與串拳、大小洪拳、華拳和少林拳并稱為“六大名門”。自此,譚拳聲明日隆,不久便在宋兵中普及開來。胡兵擅長近身肉搏,由以“摔”、“拿”為其所長,而以腿部攻擊為主的譚拳,恰恰是克制胡兵的絕佳功夫。兩宋時期,兵燹連連,反使得譚拳得到了良好發展,至明季,已蔚為大觀。據傳,明開國大將常遇春即是譚拳名手。正德年間,少林寺相濟禪師,親赴臨清,與譚拳傳人躍空大師以武會友。其后,相濟大師傳人將譚拳拳架加以改動并添增兩路,創立了少林譚拳。有歌訣為證:潭腿本是宋朝傳,出在臨清龍潭寺,臨清譚拳共十路,十路譚拳路黃連。十一、十二少林添,頭路出馬一條鞭,二路十字鬼扯鉆,三路劈砸車輪勢,四路斜踢撐抹攔,五路獅子雙戲水,六路勾劈扭單鞭,七路鳳凰雙展翅,八路轉金凳朝天,九路擒龍奪玉帶,十路喜鵲登梅尖,十一路風擺荷葉腿,十二路鴛鴦巧連環。

    譚腿套路工整,氣勢連貫,充分利用腿長力大的特點,講究“拳三腿七”, 行話里所說的“拳是兩扇門,全憑腿打人”,大概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了。譚拳在攻防技擊方面,很能代表北方武術的特點:腿法回環轉折,進退順暢,節奏鮮明,爆發力強,講究手、眼、身法、步協調一致,融內、外功于一體 。譚拳技擊,多上下盤同步出擊,下盤發招講究腿三寸不過膝,招式小速度快,可無被克之虞。上盤進擊以劈砸招術為多,力度大,拳勢猛。歌云:譚腿四只手,人鬼見了都發愁。于此,可窺譚拳精妙之一斑了。

    魯南一帶,民風彪悍,重武輕文,古已有之。清末民初,鄉人多習譚拳,往往以綠林規矩行事。張三睡了李四的老婆,李四打了王五的兄弟,在鄉人看來,是不必驚動官府的,但卻要按規矩好好地走一遭。這所謂的規矩,往重里說,要么是仇家間白刀子進,紅刀子出;要么是異姓族人間的火并。總之,死人是常有的事。在岑石鎮,哪一樣生意都不好做,唯獨紅火了棺材鋪子。這規矩里呢,當然也有文明些的。就是找趙三爺。趙三爺之所以倍受鄉人抬愛,只因他在魯南習武之人中,輩分高,武藝也高。魯南譚拳三代以后的傳人,多半師承趙三爺。余生也晚,至于趙三爺工夫高到什么程度,無從知道。然而至今鄉人間流傳一些掌故,頗能看出趙三爺的道行。

    說有一回,打安徽來個回回,練得一身硬功夫。打算上臨清找譚拳嫡派傳人一較高下。路經岑石鎮,聞聽鄉人亦習譚拳,便欲與鄉人切磋一二。鄉人氣盛,爭相與回回比試,不意紛紛敗北,頓使譚拳顏面掃地。鄉人寄意趙三爺,然尋遍岑石鎮未見其蹤影。回回得意之下,愿施展平生絕技為鄉人一開眼界。眾人來至一面石墻,回回站定,扎下馬步,氣運丹田,劈掌連連擊碎數塊青石。直看得鄉人唏噓不已。回回又連發數掌,意欲將整面石墻作廢,不意一塊拳頭大小的面石屢擊不碎。回回大為困惑,轉到墻后端詳,霎時驚得目瞪口呆——原來趙三爺正頭倚那塊面石,呼呼大睡!

    回回回過神來,向趙三爺深施一禮,“鄉野匹夫,粗通拳腳,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今日幸蒙前輩點播,平生再不敢小覷譚拳了!”話畢,收拾好行李回轉安徽去了,再不敢提北上臨清的事了。

    2

    趙二愣子

    自古關中出愣娃,這話一點也不假。可自從鄉人盛習譚拳以來,魯南鄉間也著實狠出了幾茬愣娃。趙二愣子便是其中一位。

    趙二愣子,原名叫作趙寶山,因其行事膽大孟浪,人送外號趙二愣子。趙二愣子打小就沒了爹娘。十五歲上便隨趙三爺走南闖北,結交了一幫江湖術士。一來二去學會了些偷墳掘墓的本事,回鄉后干起了倒斗的營生。趙二愣子無依無靠,居無定所,幾年間官府拿他不到,姑且聽之任之了。說有一回,一群同行連夜偷盜一處明萬歷年間的總兵墓,剛要開挖,就聽見墳里有人喊,“別挖啦,再挖我家房就漏雨了!”盜墓者一聽,嚇得撒腿就跑。不一會,打墓里走出一個人來,不是別人,正是趙二愣子。原來,趙二愣子早就瞅準了這總兵墳,三伏天里忙活了一夜,得了不少寶貝。但見這墳分外寬敞,桌凳齊全不說,竟還是個三室一廳的格局。另外這墳還有一個最大的好處,冬暖夏涼,敢情這達官貴人到了陰間也不忘享福啊!趙二愣子一尋思,“嘿,不花錢白撿了三間大瓦房啊!”

    于此,趙二愣子的膽大可見一斑了,不過最能體現趙二愣子這個“愣”字的,卻還另有其事。

    本鄉張員外有位胞妹,年方二十,長得甚是可人,是魯南有名的美人兒。有一回這張小姐在繡樓上放風箏,剛好被趙二愣子撞見。自此趙二愣子茶飯不思,心全在這張小姐身上了。為了接近張小姐,趙二愣子頭插稻草把自己賣給張府作了一名長工。混進張府后,趙二愣子越發心焦了,眼見這小姐天天打臉前兒過,自己卻連正眼也不敢看一眼。真是近在咫尺卻遠在天涯啊!

    世事難料,趙二愣子進張府之后的第二年夏天,張小姐竟得了絕癥——死了!趙二愣子找了個背靜的地兒哭了個稀里嘩啦,比死了親娘還難受!

    趙二愣子真不白擔了這個愣“字”!張小姐下葬后的當天夜里,趙二愣子扒開新墳,把張小姐背到艾山山洞里,踏踏實實地作了三天夫妻!這以后,趙二愣子就在岑石鎮消失了,誰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一月后,張府的人來給小姐遷墳,扒開一看,嚇了一跳,明明一位張小姐怎么就成了死死抱在一起的兩具尸體了呢?!

    3

    趙小甫

    魯南誰最仗義?當然是俠盜趙小甫!

    小甫不是別人,正是趙三爺的徒孫,魯南譚拳的嫡派傳人。小甫得了趙三爺的真傳,腿上功夫甚是了得,飛檐走壁那是小菜一碟。有一回小甫在朋友家喝酒,朋友兒子鬧著要吃板栗。小甫杯底兒一揚,說,趙叔給你找去。話畢,余音回響,人已不在。朋友想,岑石鎮不產板栗,各處鋪子里現下也沒貨,小甫這是去哪找呢?兩個時辰后,小甫肩頂一筐板栗風塵仆仆地回來了,跺了跺腳說,“費縣好大的雪啊!”其時,岑石鎮朗月當空,并無雨雪。朋友驚得目瞪口呆——這費縣離岑石鎮足足有兩百里地,一個來回可就是四百里啊!

    在魯南,誰都知道小甫干的是盜竊的營生,卻人人心里都給他立了塊牌坊。張三家里死了爹娘,李四的兒子得了大病,第二天院子里定會有小甫隔墻扔進來的錢物。若是別人來謝他,他絕不承認,還把來人訓一頓。逢上災年,小甫必會在門前支一口大鍋舍粥。不管災民有多少,鍋里的粥總是滿的。小甫不缺錢,可身上卻永遠罩著那件藍色土布褂子!

    小甫頭上頂著秀才的功名,算是個雅盜,若不是朝廷廢止了科舉,保不齊早就成了舉人老爺。小甫專偷貪官污吏、富商巨賈家的古玩字畫。有一回,趙小甫潛入沂州知州吳宗良家“轉借”石濤的《風雪圖》。說來真是藝高人膽大,小甫得手后并不急著離開,坐定后泡上一壺明前龍井,先是稱贊吳夫人如何美麗,后又展開《風雪圖》細細品味起來。茶過三道,還不忘給知州細細講解一番,說這等寶貝落到你這個飯桶手里全當是糟蹋了!講到動情處干脆摘下墻上的古琴彈了一曲《風雪夜歸人》,而后才姍姍離去,直惹得富商羞怒不已。

    三年困難時期,連年歉收,餓死了很多百姓。整個岑石鎮除了幾十頭瘦得皮包骨頭的牛以外,樹皮草根,蛤蟆老鼠,但凡活物都沒剩下。三伏天里,整座艾山不見一絲兒綠!要想活命怎么辦?殺牛!可是在那年月,牛歸合作社所有,殺頭牛比殺個人罪過還大!

    這時候,小甫已經七十多歲了,牙都掉沒了。可大年初一這一天,小甫一咬牙白刀子進紅刀子出,一口氣撂倒了十三四頭牛,讓老少爺們痛痛快快過了一回年!分肉的時候,小甫一塊也沒要。這事可了不得了,差點驚動了中央。大年初二這一天,縣上公安局嘩啦啦下來了百十號人,小甫拄著拐棍往人前一站,“牛是我殺的,肉是我吃的!”

    槍斃小甫的時候,全岑石鎮的男女老少披麻戴孝。小甫站在法場中央,向四下里鄉親們拜了拜,起身一拱手,“眾位鄉黨,小甫先走一步,到那邊先給眾鄉親屯好糧食,免得各位過去了又趕上荒年挨餓。”話畢,大笑不止……

    那一天,岑石鎮并沒有下雨,可鄉親們的心里都濕了!

    原發表于《文學界》2014年12期

    大桥未久在线精品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无码午夜福利| 牛牛在线精品免费视频观看|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国语自制| 精品国产麻豆免费网站 | 久久亚洲精品国产精品| 99精品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伊人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猎奇|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9厂| 国产精品妇女一二三区| 任我爽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亚洲精品高清在线|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 青草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 | 久久国内精品自在自线软件| 99久久精品国产片久人| 精品国产鲁一鲁一区二区|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AV海量|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久水蜜桃 | 日本五区在线不卡精品|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品|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无码视频 | 久99久精品免费视频热77| 久久久久久精品成人免费图片|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专区 | 99久久精品国产麻豆| 香蕉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小说| 国产cosplay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白嫩在线观看| 久久se这里只有精品| 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自拍一区| 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 香蕉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宅男自 | 99久久精品国产免看国产一区| 99热在线观看精品| 国产精品99亚发布| 久久精品国产黑森林| 蜜臀98精品国产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