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青年批評家如何擔當責任?
編者按:創作與批評,一直被喻為“車之兩輪,鳥之雙翼”。作為文學大省的江蘇,如何營造文學批評的良好生態,發現和培養青年批評家人才,建設一支高品質的江蘇青年批評家隊伍,成為2016年8月25日召開的“江蘇文學批評傳統與青年批評的責任——江蘇青年批評家研討會”的主要議題。丁帆、吳俊、譚桂林、王堯、費振鐘、丁曉原、王暉、季進、何平等十多位資深評論家,與省內三十多位青年批評家歡聚一堂,暢談批評的傳統、使命和責任。
在文學的河流里,批評家即是“擺渡者”,連接著讀者和作者,讀者和作者都離不開批評家的引導和領航。當批評家說出了連作家自己都沒有想到的意義時,這才是作家最受用的時刻,會使作家腦洞大開,甚至開啟全新創作模式。
——江蘇省作協主席 范小青
江蘇青年批評從業者多,成果也很可觀,不少人已經顯示實力與影響,前景光明。但相比較而言,批評的一些不平衡在江蘇青年批評身上也存在?!@些不平衡形成的因素很多,不能都歸到青年身上,但青年批評要有自覺意識。文學批評的自覺意識最重要。
——江蘇省作協書記處書記、副主席 汪政
和前幾代批評家比,江蘇青年批評家學院化特征明顯,溫和有余,銳氣不足。要更多介入公共領域發聲,要更有銳氣,要能帶動全國性的當下文學話題。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何平
如何做一個好的批評家?一是要有學養,核心是學識。二是要有眼界,核心是眼力。三是要有哲思。核心是深刻。四是要有風骨,核心是取向。希望青年批評家們堅持堅定正確的批評方向,弘揚風清氣正的批評精神,擔當始終在場的批評責任,樹立江蘇流派的批評意識。
——江蘇省作協黨組書記 韓松林
保持這一強勁的批評優勢,需要批評家們視界要寬闊、視點要高遠、視角要深刻,用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精神、歷史意識和美學觀念作為永恒的批評坐標。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會長、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 丁帆
江蘇文學批評家隊伍多元、互補、融合,形成了穩定和諧的學術生態。我特別還要提到江蘇文學批評家對現實的關懷意識,以南京大學為代表的批評家群體,始終強調文學批評的獨立品格和批判精神。
——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 王堯
江蘇文學批評生態非常好,其標志是江蘇作家協會和江蘇的高校注意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協同創設批評的氛圍,搭建批評平臺,創造批評條件,在江蘇批評活動十分活躍。批評工作者一直活躍在批評活動中,其批評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得到了有效的激活。
——江蘇常熟理工學院文學院教授 丁曉原
談傳統,江蘇文學批評與江南文脈內在勾連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會長、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丁帆指出,江蘇的文學批評出現過三次對全國文壇有影響的批評,一是1957年的“探求者”批判精神的展現;二是1979年思想解放時的“也談突破”;三是新世紀以來對中國文壇的理論與歷史的學理性批判。保持這一強勁的批評優勢,批評家們視界要寬闊、視點要高遠、視角要深刻,用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精神、歷史意識和美學觀念作為永恒的批評坐標。
江蘇省作協書記處書記、副主席汪政認為,從中國文學這個大概念上談,江蘇文學批評的傳統是中庸的,更偏于審美和藝術,稍微梳理《文心雕龍》《藝概》就會形成這樣的判斷。如果要說到當代,雖然傳承的脈絡還在,在當代畢竟有了區別。我以為參與當代生活,知識分子的情懷,注重文本細讀是比較明顯的特征。另外,江蘇批評不太熱衷體系,對人為的宏大理念敘述保持警惕應該也是一個特色。
“江蘇文學批評傳統很深,從吳國公子季札觀樂論議論,到明清之際金圣嘆的小說評點,延至當代眾多批評家的成果,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江蘇是文學大省,也是文學批評的重鎮。就新時期到新世紀的江蘇文學批評而言,批評家不把文學看作一種孤立的存在,而將文學視為社會生活的一部分,因此,特別重視文學批評的經世致用,強調文學批評的價值立場,守持批評的人文主義的基本原則。堅持批評的理性精神,實事求是地批評,做到好處說好,問題處直接揭示指出?!苯K常熟理工學院文學院教授丁曉原指出,一些江蘇批評家的風骨硬朗,在全國批評界有著很好的聲譽。尤為重要的是,江蘇文學批評生態非常好,其標志是江蘇作家協會和江蘇的高校注意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協同創設批評的氛圍,搭建批評平臺,創造批評條件,在江蘇批評活動十分活躍,舉凡重要的作家和作品,重要的文學現象等,都曾召開過有質量的研討會。批評工作者一直活躍在批評活動中,其批評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得到了有效的激活。
江蘇文學批評與江南文脈的內在勾連,使得江蘇文學批評有文體感和文學性,注重審美細節和文本細讀,從文本肌理出發,展開更廣闊的社會歷史批評和文化批評。南京師范大學教授何平也認同這一觀點。在何平看來,江蘇文學批評傳統有這樣幾個特點:江南文脈、民國文人風度遺存,以及1980年代以來的啟蒙傳統和先鋒意識。當代江蘇文學批評以南京大學、南京師范大學、蘇州大學和揚州師范學院等大學為中心有多條線索清晰的代際傳承。江蘇當代文學批評有積極的“介入”特點,不是單純的書齋知識生產。這種介入不只是文學批評參與到公共領域發聲,也是批評從業者參與到出版、編輯、翻譯和文學啟蒙教育等文學生產和文學活動。當然還有文學批評和創作的彼此激發。江蘇是全國少有的有著大學、文聯作協、媒體和業余等幾方面文學批評從業者能各自充分打開又能暢通對話的健康文學批評生態的省份。因此,我們有理由期待青年批評家開啟江蘇文學批評的新的歷史階段。
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吳俊認為,江蘇省的文學批評隊伍歷來人才輩出,力量強大,與其創作實力正相匹配。并形成了勇于介入現實,引領潮流,敢為天下先的批評特色與傳統。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譚桂林則表示,江蘇文學批評傳統主要體現在董健、許志英先生開拓,丁帆、王彬彬等發揚的以思想敏銳為特色的批判型批評。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王暉表示,江蘇文學批評傳統至今并沒有人進行系統的梳理和歸納,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大課題。包括劉勰、金圣嘆、袁枚等古典批評大家在內,建國以來,在作協系統、高校系統、媒體系統等都有十分卓越的表現,涌現了不少聞名全省乃至全國的評論家。以小說批評為主導,散文、詩歌、戲劇批評均成氣候。
“就學術研究而言,江蘇一直是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重鎮之一。從陳白塵先生、陳瘦竹先生,到葉子銘先生、董健先生、范伯群先生、許子英先生,再到丁帆先生等,江蘇有自己的學術傳統。文學批評與文學史、文藝理論研究的融合,是江蘇文學批評的傳統特色之一?!碧K州大學文學院教授王堯指出,江蘇文學批評家隊伍多元、互補、融合,形成了穩定和諧的學術生態。江蘇批評家與省內外作家建立了健康的、積極的對話關系,創作與批評的良好互動,也是江蘇文學界的特色,或者說是江蘇當代文學批評的傳統。我特別還要提到江蘇文學批評家對現實的關懷意識,以南京大學為代表的批評家群體,始終強調文學批評的獨立品格和批判精神。
談現狀,青年批評家溫和有余,銳氣不足
30年前,年輕學者費振鐘所參加的中國現當代文學批評會議,給他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記憶。因為那次會議冒出一大批青年批評家,由于這些富有思想、銳氣和激情的青年評論家的出現,中國文學史出現了最好的時期。所以,30年后,當他坐在“江蘇文學批評傳統與青年批評的責任——江蘇青年批評家研討會”上,作為資深批評家一員,與30多位青年批評家面對面交流時,不得不感慨,當今時代,思想的解放和沖擊力,可能是青年評論家們要面臨的問題。
在談到江蘇省青年批評家的現狀時,很多評論家都談到,江蘇青年批評家群體實力雄厚,但逐漸走向學院化,缺乏站在國家評壇制高點的批評家。依托于江蘇高校眾多,且文科名校多的優勢以及作協和高校聯動的機制,江蘇青年批評家的成長環境比較好。青年批評家隊伍不僅數量可觀,而且他們的質地普遍較好。他們大都經過系統的高層級學術訓練,視野開闊,知識面廣,尤其是具有新媒體的優勢。丁曉原舉例說,像南京師范大學的沈杏培博士論文入選全國“百優”,榮獲“江蘇社科英才”等稱號,蘇州大學的曾一果致力于城市文學和媒體文化研究,成果豐富,被中國現代文學館聘為客座研究員。有的則是批評與創作兼長,顯示出不俗的才華。但他們因為還比較年輕,批評的歷練不足,批評的積極個性尚未整體性地顯現,批評的優勢還沒有真正地建立起來,能夠走到全國一線的青年批評家還不多。
“和前幾代批評家比,江蘇青年批評家學院化特征明顯,溫和有余,銳氣不足。要更多介入公共領域發聲,要更有銳氣,要能帶動全國性的當下文學話題?!焙纹秸f。
丁帆認為,江蘇青年批評家之所以尚未在全國嶄露頭角是因為與時代轉型有關,尚須靜觀其變。吳俊說,江蘇青年批評家人數眾多,隊伍龐大,這主要得益于高校和省地市各級文聯作協機構的長期培養和鼓勵。換言之,江蘇的文學批評土壤非常適宜于青年批評家人才的成長。因此多年來已經涌現出了多位在全國有影響的青年批評家。“但我認為江蘇青年批評家的全國影響力與其實際水平相比,其實還有非常明顯的發展、上升空間,未來潛力巨大。”
汪政認為,江蘇青年批評從業者多,成果也很可觀,不少人已經顯示實力與影響,前景光明。但相比較而言,江蘇文學批評現在還是由一批中年人在撐著。說是中年,其實不少人從年齡說已經漸入老年。江蘇青年批評還要努力。批評的一些不平衡在江蘇青年批評身上也存在。從表達上說是學術化表達多,感性化表達少;從距離上說,是后場表達多,現場表達少;從對象上說,是對成名作家表達多,對地方和未成名作家表達少;從從業者分布上說,是學院多,而其他空間少;從媒介上說,是是傳統紙媒多,而網絡表達少,真正的網絡文學批評尚未形成……這些不平衡形成的因素很多,不能都歸到青年身上,但青年批評要有自覺意識。文學批評的自覺意識最重要。
王暉注意到一批70后、80后青年批評家已經成長起來,形成一定影響。與前輩批評家相比,還需以批評的實績凸顯自身在批評界的鮮明形象。有所為而有所不為,鍛造自己的進行批評的一兩件金剛鉆。爭取形成全國性影響力。
江蘇的青年批評家幾乎都受過良好的學術訓練,又成長在創作與批評“雙豐收”的江蘇,在學術資源、學術生態等方面有得天獨厚的的條件。王堯注意到,有一批青年批評家,像何同彬、房偉、方巖、韓松剛、曾一果等已經脫穎而出。還有不少青年批評家術業有專攻,同時積極介入當下的文學現實。這些青年批評家都值得我們關注。當代文化與文學又處于新的轉型時期,江蘇青年批評家在知識體系、批評方法、歷史意識等方面需要不斷積累和深化,回應文學創作中的新問題,從而形成新的特色。上一代批評家的經驗可以吸收,但很難復制。因此,他對江蘇青年批評家的成長和發展很有信心。
談成長,青年批評家要擺脫依附,獨立文壇
“文學批評不是文學創作的附庸,它們應當保持著一種奇特而神秘的對話關系。”青年批評家何同彬坦率地指出,。批評必須是獨特的,聲音是獨特的,文體意識是獨特的,軌跡是獨特的;批評者要有明確的自足意識、自洽意識,要用自己的學識、智慧和勇氣,讓批評變得獨立、必要、鮮活,變成真正意義的“創作”。作為年輕的批評者,我們正經歷著文學的各種形態的“劇變”,既不能裹足不前,亦不能隨波逐流,而是要以智識和靈性的專注、篤定去履行時代賦予的責任。
青年批評家韓松剛認為,青年批評家的崛起雖是當代文學不爭的事實,但是,依然存在著不少的短板。比如古典素養的深度匱乏和對西方文化的淺嘗輒止,使得當下青年批評家并不比文學批評前輩高明,甚至于與他們骨頭縫里的深刻和偏執相比,青年一代批評家顯得過于溫和甚至“溫順”。當然,優勢也有,學術訓練的成體系成系統,知識結構的相對完善合理,使得青年批評家面對文學問題時能夠予以更加客觀、理性的觀照和辨析,能夠發出自己獨特有力的真聲音。
青年批評家方巖認為,重建當代中國文學批評的有效性,需重視黑格爾的“復雜”文學批評所彰顯的一些啟示。從形式上來說,文學批評之于文學是一種“依附性”的關系,這也是文學批評作為“次要的”“從屬性”的寫作,始終揮之不去的焦慮。所以,從文學作品到哲學觀點的寫作過程,其實是一個文學批評擺脫“依附性”關系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文學批評顛倒了其與批評對象的從屬性關系,把作品變成了素材。經由批評對象這個“中介”,文學批評恢復了作為“寫作”的主體性和開放性。這便意味著,文學批評超越所謂“文學”邊界,自由地出入更為廣泛、多元的表達領域成為可能。
我們能見到的幾乎所有的現當代文學史讀本都是一個腔調、一個模式。作家、評論家葉煒指出,有個性的批評對于文學史寫作的意義自不待言,其對于具體作家作品的批評意義更是重大。在當今文學批評界,還有一些局限于小圈子利益,或者為了顧及批評對象面子問題而不能夠做到批評的獨立。這些關系批評、圈子批評、金錢批評導致我們現在的“贊揚家”過剩,而“批評家”太少。這和當代文學學科的學科性質和學科地位很不相符。
批評家周衛彬表示,青年批評家需要營造一種風清氣正的批評氛圍,保持獨立的人格和藝術良知之外,還要提高自己的“求真”能力,真正達到文學批評意義上的“真實”。另一方面,也要將文學批評從枯燥的理論中解放出來。既有豐厚理論素養又不乏深刻感受的批評,雅俗共賞又接地氣的批評文字,才是我們時代所需要的。
談發展,需系統且有力地推動江蘇文學批評
為了深入貫徹落實習總書記講話精神,全力推動江蘇文學事業邁上新臺階,江蘇省作協于年初制定了《關于繁榮發展江蘇文學事業的行動計劃》,其中一項行動計劃即是“理論評論提升行動”,他們希望通過這些舉措,能夠系統地、有力地推動江蘇文學批評持久占據高地高峰。
據江蘇省作協黨組書記韓松林介紹,這項行動的具體舉措包括,一是加強隊伍建設,建立百名優秀批評家人才名單,每年組織文學評論培訓班,全面地提升全省文學批評者的理論素養;二是活躍批評活動,每年組織一次全國性的文學批評家研討會、一次省內青年批評家研討會,專題研究文學批評重點、熱點問題;三是重點攻關,與省社科規劃辦聯系,每年推薦3-5個有關江蘇文學的重點批評課題項目,激勵和引導文學評論家及相關領域學者投身到對江蘇文學、江蘇作家的研究、推廣中去;四是拓展批評領域,加強對網絡文學的研究,爭取出一批成果、出一批人才,使江蘇網絡文學批評在全國形成一定影響;五是打造批評品牌,努力推出江蘇文學批評家作品專版、專題,爭取五年編輯出版30部《江蘇批評家文叢》。
對如何做一個好的批評家,韓松林談到,一是要有學養。學養包括專業知識的積累和積淀,這種專業知識,至少包括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古典文論、西方經典文藝理論;包括相關知識的儲備和支撐;包括對現代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核心是學識。二是要有眼界。眼界既包括寬高遠,也包括實深細,既包括全局全域全貌,也包括個別個體個性。眼界之中還要有眼力,不能看空看偏看走眼。核心是眼力。三是要有哲思。哲思就是要有唯物史觀、辯證思維、實證方法,要有歷史觀照、理性辨析、藝術鑒別,要嚴肅嚴謹嚴密,要客觀公正平等。核心是深刻。四是要有風骨。風骨就是要有純潔的動因,純真的出發點,純厚的心地,淳樸的文風;要有真見地真見識真見解,要讓人敬服敬佩敬重。人不能不雅,人不雅,文就可能俗了;心不能空了,心空了,用黃金也難以填滿。核心是取向。他希望青年批評家們堅持堅定正確的批評方向,弘揚風清氣正的批評精神,擔當始終在場的批評責任,樹立江蘇流派的批評意識。江蘇省作協已在謀劃打造文學蘇軍新方陣,江蘇的青年評論家應該與新方陣中的優秀青年作家進行結對研究、組團研究、集中研究,為江蘇文學高峰迭出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江蘇省作協主席范小青提出,在文學的河流里,批評家即是“擺渡者”,連接著讀者和作者,讀者和作者都離不開批評家的引導和領航。她向青年批評家們提出了“三讀”,一是讀文。就是要認真閱讀文本。文學批評的對象和根基,就是作者的文本。良好的治學學風,首先必須認真細致地研讀和讀透文本,力避理論先行、觀念為尊的傾向,力避用自己的筐,去裝作者的文本。任何脫離了作品的批評只能是一種凌虛高蹈,都可能出現隔靴搔癢的尷尬現象。江蘇年輕一代的批評家在閱讀文本方面功課做得很不錯,在許多作品研討活動中他們的發言就能看到這一良好的習慣和嚴謹的態度。二是讀人。就是要和作家建立良好的聯系(指當代文學批評研究)。雖然在文學創作中我們從來不強調文如其人,甚至有的人和文完全不是一回事,但是在文學批評的工作中,批評家和作家一定是有關系的,必須是有關系的,批評家“讀作家”和讀文本一樣,十分重要。批評是創作的良師益友,批評家和作家在人本上,應該是互相了解、互相體會的,甚至是互相滲透的,這種滲透并不是同化或同質化,而是深入的了解和理解。三是讀義。就是有從有限的文本中,讀出更多的意義,將其闡述出來,拓展出更多的美學價值,這將會給作家的創作以極大啟迪和幫助?!爱斉u家說出了連作家自己都沒有想到的意義時,這才是作家最受用的時刻,會使作家腦洞大開,甚至開啟全新創作模式?!狈缎∏嗾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