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國科幻創意與創新方向年度報告》出爐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吳巖做報告陳述
2016年9月,由中國科協主辦,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幻世界雜志社等承辦的“2016中國科幻季”活動在北京正式啟動。科幻季以“科學創想 智遇未來”為主題,旨在激發中國科普科幻創作潛力,推動科普科幻產業的發展,為諸多相關領域提供相互交流、融合發展的平臺。
作為“2016中國科幻季”的重要活動之一,“2016中國科幻大會”于9月8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舉行。大會以專家專題報告的形式探討科幻文學創意、科幻產業發展、科幻與科學的關系等主要議題。其中,由北京師范大學科幻創意研究中心首次發布的《2016中國科幻創意與創新方向年度報告》(以下簡稱“2016中國科幻報告”)備受矚目。
報告由北京師范大學科幻創意研究中心召集國內24位專家學者、一線科研技術人員,和近30位高校學生共同完成。報告主體分為五部分,分別是追夢的中國,科幻中的創意和創新、科幻創意的提取方法、年度科幻創意創新概述、對年度科幻創意創新的評估和最終的總結。報告認為,中國科幻文學在未來的創意創新方向,會隨著作家的來源泛化而變得更加多樣。這其中對技術創意的創造性供給和對社會發展影響的蔓生化描述,將主宰今后兩年的科幻創意方向。
“2016中國科幻報告”在梳理與整合中國科幻文學的基礎上,嘗試性地從其中掃描提取科技創新和創意設想,提純加工,以年度報告的方式發布給社會各界,旨在為正在從事各類創意創新的理論和實踐工作者提供啟發,為中國未來的發展提供促進作用。
從科幻作品中提取創新和創意,具有扎實的現實基礎。科幻是有關科學和未來雙重入侵現實的敘事性文學類型,這其中飽含著技術、社會和文化創新。中國的科幻文學已經具有百年以上的歷史。科幻文學承載著有關科學的中國夢。在過往的100多年里,科幻文學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創造了大量鮮明的未來形象和全新設想。從科幻文學的愿望到科學和社會變遷的現實,中國科幻文學跟社會的關系得到了鮮明的表達。
報告指出,2015年中國科幻文學的發表數量平穩上升,但文學質量和創意創新內容卻沒有大的變化。通過對重要作品的掃描,發現2015年中國科幻創意圍繞著五個大的方向集中展開:追夢的中國,航空與航宇技術、生物醫學與后人類技術、電腦網絡和人工智能技術、戰略發展和武器技術。對這些方向的細致分析表明,中國科幻作家對特種航天器、社會生物學的理論與方法、網絡化人工智能和戰略性新武器的關注更加集中。從細節上看,2015年科幻文學對技術細節的呈現較為缺乏,而在技術對社會的影響方面則提供了更多詳細的描繪。這一狀況也與中國科幻文學在最近20年中大的發展趨勢具有緊密關系。
考察2015年中國科幻創新和創意方向跟中國科學以及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方向之間的關系可以看出,兩者之間具有極大的吻合性。這既反映出科幻文學對科學技術發展的關注,也說明科幻文學本身缺乏對創意和技術的推演與重視。從許多方面來看,中國科幻文學未來創意創新想要發展,必須通過人才更新和觀念擴散才能夠完成。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在對過去一年科幻創意創新發展的研究和回顧上,既能感受到這一趨勢的影響力,同時也發現,面對這一趨勢的強烈涌動,科幻文學還有許多可以發揮創造力的空白區。
“2016中國科幻報告”認為,在未來,科幻創意創新的發展能夠引領更多科技和社會發展方向。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和文化強國,需要科幻文學。而科幻文學的發展,也會極大程度地反饋到中國夢的追求中,帶動強國建設的努力。
(文中部分內容摘自《2016中國科幻創意與創新方向年度報告》)
(攝影:超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