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展現少數民族文學的新風貌新氣象
第十一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8月2日在京揭曉。本屆“駿馬獎”參評作品和譯者的征集工作從2016年3月1日至5月31日止,共有309部作品和12名譯者符合參評條件。7月28日,從309部參評作品中產生了75部初選作品和3名翻譯獎初選譯者。最終,評選出24部獲獎作品和3名獲獎譯者。眾多參評作品是當前少數民族文學多語種多門類不斷繁榮發展的集中體現,反映了當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緊跟時代的創作態勢。評選結束后,本報記者采訪了部分評委,請他們暢談在本次評獎過程中的印象與感受。
中國作協副主席、“駿馬獎”評獎委員會主任吉狄馬加談到,本屆評獎貫徹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和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體現了近年來我國少數民族文學蓬勃發展的新面貌,是對近幾年少數民族文學發展的全面檢閱。評獎委員會嚴格按照評獎程序,遵守評獎紀律,在充分閱讀、熱烈討論的基礎上,最終評選出了獲獎作品和獲獎翻譯家。這是近幾年少數民族文學的重要收獲,是少數民族文學繁榮發展的標志,見證了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奮斗的歷程。“駿馬獎”自設立以來評選出一大批優秀作品和翻譯家,在社會各界引起極大反響,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學寶庫,奠定了多民族文學發展繁榮的重要基石,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凝心聚氣、貢獻力量。
評委胡平認為,從參評作品可以看出,少數民族文學創作態勢良好,相比上一屆,在縱深方向有所發展。在他看來,《時間悄悄的嘴臉》是本屆長篇小說的一個亮點,這既是一部優秀的少數民族題材作品,更是一部優秀的現實題材作品,生動幽默、發人深省,具有哲學意味,同時為現代漢語寫作注入了新的血液,預示著漢語言文學和多民族文學的融合發展。小說《破荒》則比較真切地再現了新中國成立初期到上世紀70年代中期侗族地區廣闊的社會生活,貴州侗族老作家袁仁琮有年輕人所不具備的“親身經歷”的優勢,同時又具有寫作經驗和堅定正確的政治立場,感情真切,基調把握客觀冷靜。土家族作家李傳峰的《白虎寨》反映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變化,是一部具有民族特色的主旋律作品。胡平認為,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在最初的發展階段,確實應該充分發掘民族歷史、民族記憶,但經過這些年的發展,應逐步地轉向關注現實題材、現實發展和現實人心。此次受到肯定的三部作品,可以說都是向現實的轉型。
評委趙劍平認為,從此次參評的長篇小說來看,聚焦于民族史詩、民族歷史題材、歷史記憶的比較多,此次評選對現實題材的長篇小說更加側重,這也可以說是創作上的一個引導。新疆作家阿拉提·阿斯木在《時間悄悄的嘴臉》中,把維吾爾族的語言表達方式、民族幽默融入了漢語,表現出獨特的魅力。阿拉提·阿斯木是一位雙語作家,少數民族語言和漢語的水乳交融正是對中國多民族文化融合的貢獻和發展。《破荒》的作者袁仁琮長期堅韌不拔地堅持創作,今年是袁仁琮從事文學創作60周年,他此次的作品以平靜、從容的生活化態度表現中國當代歷史中的民族命運,傳達出對歷史的新思考。
評委李朝全認為,本屆作品相較之下視野更加開闊,題材領域越來越廣泛。在報告文學和中短篇小說中,既有書寫“中國夢”或攻堅扶貧這類現實主題的作品,如《逐夢——湘西扶貧紀事》《讓石頭開花的追夢人》等;也有關注歷史題材的紀實文學,如寫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抗戰勝利70周年的作品;更有作品探索新鮮獨到的發現,比如描寫戰地記者的、深入本民族深層歷史的,體現出鮮明的文化自信和可貴的文化擔當。一些年輕作家的作品也非常出色,如回族作家馬金蓮的小說集《長河》贏得了廣泛好評,其強勁的文字表現讓評委感到驚喜。老一輩作家的作品則顯示出沉穩、厚重的特點,呈現了他們成熟穩重的文學功力。
評委尹漢胤認為,相較于報告文學,中短篇小說的創作更有實力,因此競爭非常激烈,其題材比往年更為豐富,既有關注民族生活的,也有關注現實題材的。馬金蓮、陶麗群、和曉梅都是很有實力的作家。還有幾部小說集也寫得非常好,比如萬瑪才旦的《嘛呢石,靜靜地敲》把藏地文化詮釋得非常到位。尹漢胤說,現在的少數民族青年作家,喜歡大量借鑒外國小說的創作手法,這對追求陌生感是有效的,但是跟生活感覺還是會有隔閡,希望作家們在學習之后能更多地與本民族的生活、歷史、文化、宗教相融合。
評委張清華認為,這一屆的參評詩集總體質量很高,很多作品描寫了民族的生活、地域的風情以及民族的文化性格,體現出鮮明的民族特色,同時具有很強的時代性。尤其是涌現出了一批優秀的青年詩人,這些“70后”、“80后”的寫作者具有寬闊的視野和較高的寫作水準,詩風比較成熟,體現了少數民族詩歌后繼有人的喜人景象。比如白族詩人何永飛的《茶馬古道記》,呈現出文化鏈條式的歷史,寫得豐富而精細。彝族詩人魯娟的《好時光》,體現出彝族人鮮明的文化屬性。裕固族詩人妥清德的《風中撿拾的草葉與月光》,抒寫民族的生活、草原的風情和個人的生命體驗。這些作品總體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顯現了少數民族詩歌的豐富性和多樣性。
評委石一寧感覺本屆參評詩歌作品的總體質量較高,反映了近年來尤其是中國作協少數民族文學發展工程實施以來,少數民族文學與整個中國文學同步前進繁榮發展的態勢與實績。詩歌創作是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的一個強項和亮點,這也體現在本次評獎中。在參評作品中,少數民族詩人們或抒寫時代現實生活,或表現民族歷史文化,或詠唱愛情、友情、親情和鄉情,或思索世界、人性與人生……題材豐富、風格各異、手法多樣,呈現了當前少數民族詩歌的新風貌與新氣象。如白族“80后”詩人何永飛的詩集《茶馬古道記》,思考、抒寫和吟詠茶馬古道的歷史與現實,詩風健朗而深情,宏闊而精美。彝族“80后”詩人魯娟的詩集《好時光》,對時間、愛情和人生有很獨特的感悟和表達。來自人口較少民族——裕固族的詩人妥清德的詩集《風中撿拾的草葉與月光》,以真摯的情感、深情的回憶和想象,描寫和詠嘆草原的春夏秋冬、風花雪月、人情物態,是一部動人的詩章。
評委馮藝認為,此次的散文參評作品總體感覺很厚重,許多作品讓人耳目一新。這些作品藝術風格多樣,注重表現真實的社會生活和個體的生命體驗,題材豐富、有生活質感、接地氣。藏族作家雍措的《凹村》語言清爽,細節描寫自然。壯族作家黃毅的《新疆時間》讀起來很有力度,作者對新疆的熱愛具有強大的情感力量。回族作家阿慧的《羊來羊去》接地氣、接人氣,語言干凈整潔。蒙古族作家鮑爾吉·原野的《像神一樣生活》文筆老到,有生活高度和思想深度。這些都說明,中國作協少數民族文學發展工程,特別是重點作品扶持項目和魯迅文學院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培訓班等,對促進少數民族作家的成長,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評委彭學明說,從散文的豐富性、多樣性及體量上來說,這屆“駿馬獎”的散文呈現了較為廣闊的景象,鄉土敘事、歷史回望、民族影像、現實書寫、親情品味,盡在其中。在同一標高線上、不分伯仲的散文不少,并且質量很好,這說明少數民族文學的欣欣向榮。特別是一些新人的作品,讓人耳目一新,倍感興奮。比如苗族作者楊犁民的《露水碩大》、蒙古族作者張秀超的《等一等日子》、土家族作者景陽的《誰還能衣錦還鄉》、回族作者敏洮舟的《長途》等。總之,這屆“駿馬獎”讓我們看到了民族文學散文園地的喜人局面。
評委阿扎提·蘇里坦表示,中央目前加大了對文藝獎項的關注并推動改革,在評選中堅持用文本說話,為廣大文學創作者提供了良好的創作環境。在此次“駿馬獎”評選中,大量優秀的文學批評家和有經驗的文學工作者一起參與評獎工作,在每一個環節中都力求把握完美。他認為,盡管民族語言作品的翻譯水平仍有待提高、翻譯的批評仍有待加強,但少數民族母語創作的作品在質量和數量上都有所提高。比如維吾爾族在新中國成立以前長篇小說較少,現在每年都有近50部長篇作品問世。現實題材的創作也比以前更加深刻。詩歌方面在延續優良傳統的同時,出現了很多銳意進取的年輕詩人。
評委陳崗龍談到,少數民族語言創作總體提高非常明顯,尤其是蒙古文創作的散文。此次的參選作品有了明顯的深度和厚度。在評選中由評委共同推薦的蒙古文長篇小說《信仰樹》被稱為“蒙古族的《四世同堂》”,這部作品通過四代人的命運反映了蒙古族的地方歷史,同時也呼吁信仰和民族歷史文化的重建與新生。
評委艾克拜爾·米吉提認為,本屆評獎最大的亮點是少數民族語種的創作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數量也達到了空前的高度,這正是相關扶持工程實施的成果。本屆評獎嚴格地遵循評獎程序,秉持公平、公正、公信和寧缺毋濫的原則,在激烈競爭的同時也保證了作品的質量和獎項的權威性。他認為,從獲獎結果來看,少數民族文學從“高原”走向“高峰”的態勢已經出現,但要達到真正的“高峰”,文學界還要共同努力,投入到下一步的文學實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