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唐山抗震文學四十年回眸:用文字筑起一座抗震紀念碑
    來源:河北新聞網 | 楊立元  2016年07月29日13:20

    在這40年中,以唐山作家為主體創構了具有強烈地域特色的唐山抗震文學,用審美的形式描繪了唐山從悲壯到輝煌的發展歷程。在這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里,我們回顧唐山抗震文學的生成和發展歷程,回望唐山人民眾志成城、相濡以沫走過的風雨歷程,深入探討唐山抗震文學的人性意義及社會價值,是很有現實意義的。

    唐山大地震過去整整40年了。40年在歷史的長河中不過是一朵小小的浪花,但對唐山人民來說卻是刻骨銘心、記憶永遠的。在這40年中,唐山人民經歷了抗爭、重建、圖強、崛起的艱難歷程,他們不僅僅建構了一座現代化的新型城市,也鑄造了“公而忘私、患難與共、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在這40年中,以唐山作家為主體創構了具有強烈地域特色的唐山抗震文學,用審美的形式描繪了唐山從悲壯到輝煌的發展歷程。在這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里,我們回顧唐山抗震文學的生成和發展歷程,回望唐山人民眾志成城、相濡以沫走過的風雨歷程,深入探討唐山抗震文學的人性意義及社會價值,是很有現實意義的。

    唐山抗震文學雖然是特定區域和特定時期的文學形態,但它“用文學傳達出人類共通的良知、道德和美”。這種“人類共通的良知、道德和美”也構成了唐山人文精神的豐富內涵,成為唐山人民建設美好家園的不竭動力。文化也是生產力,唐山抗震文學不僅彰顯和弘揚了唐山人民偉大的英雄氣概、人文情懷和生命意志,也以審美的形態延續和傳承了唐山精神;不僅促進了唐山精神文明的發展,也推動了唐山物質文明的建設,為唐山的繁榮發展貢獻了力量。

    在這些作品中,長篇小說有:單學鵬《劫難》,關仁山、王家惠《唐山絕戀》,王離湘、劉曉濱《等待地震》,董天柚《鳳凰城》,張慶洲《震城》《紅輪椅》,劉鳳城《鳳凰劫》,祁淑英《廢墟》《唐山大地震記事》,李焱《唐城兄弟》《平安扣》,楊玉芳《鳳凰吟》等;中篇小說有:關仁山《北方圖騰》,張翎《余震》,何玉湖《震蕩后的震蕩》,劉寶池《災難人生》等;短篇小說有:孫少山《八百米深處》,方明《災變》《老家根》,楊崇德《唐山往事》等;詩歌有:張學夢《藍色的紀念》,珂寧《這一條斷裂帶》,徐國強《悲壯》《大地震十六年》《藍光》等;長篇報告文學和紀實文學有:錢鋼《唐山大地震》,劉曉濱《唐山,唐山!》,王立新《地震與人——唐山震后心態錄》,程才實《廢墟上拓荒的學者》,王子平主編《瞬間與十年——唐山地震始末》《地震文化與社會發展——新唐山崛起給人們的啟示》等;散文有:馬嘶《記憶·追思·放談》,長正《經霜焦竹聲更高》,王劍冰《二十年后》,趙朕《唐山地震日記選片》,李永文《吊蘭飛翠》等;廣播劇本有:墨微的唐山地震生活“三部曲”——《三個人的月亮》《唐山孤兒的故事》《天堂之夢》等;電視劇本有:關仁山、王家惠《唐山絕戀》,馮思德《方舟》,趙恩舫、孟翔聚、劉曉濱《唐山故事》等;電影劇本有:高型、孟森輝《藍光閃過之后》,蘇小衛《唐山大地震》,姚建國、朱家宏《但愿人長久》等;文學評論有:楊立元《30年,回望那座文字里的家園——唐山大地震文學縱橫談》《唐山大地震文學初探》《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建構——談唐山大地震文學》《唐山大地震文學論》,楊迎新《唐山大地震文學綜論》等。40年來,“唐山抗震文學”經歷了一個完整的建構過程,顯現了重要的美學價值和社會意義。

    深刻探索生命的價值和生存的意義

    唐山抗震文學作為一種特定歷史時期的災難文學,寫出了英雄的唐山人民戰勝災難,重建家園,營構和諧社會,逐步完善自我的偉大精神。這主要表現在:

    (一)追尋唐山抗震精神和它對人類生存的啟示意義。唐山大地震雖是地域性的災難,但戰勝災難的精神卻有著全人類的意義。如《唐山,唐山!》《瞬間與十年——唐山地震始末》不僅用歷時性的手法縱向表現了唐山在瞬間被摧毀的大劫難和英雄的唐山人民相濡以沫、奮勇拼搏、重建新唐山的艱難歷程,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大量典型事例透視出這樣一個審美指向:大地震是一種摧毀,也是一種建構,唐山人正是在與大地震的抗爭中,堅強了自己,健全了自身,完善了自我,表現出了一種超常的大愛精神。這種精神的建構比物質的建設更為重要。詩歌《藍色的紀念》用詩性的語言描述了在大災大難中,解放軍醫護人員猶如天使般降臨在廢墟上,用自己年輕的生命和強烈的人文關懷給人們以希望和新生。《這一條斷裂帶》《悲壯》《大地震十六年》《藍光》對大量素材進行哲學的觀照和理性的提煉,深刻地揭示出在這毀滅性的災難中,唐山人不僅創建了新唐山,也建構了唐山抗震精神和新唐山人文精神。《唐山絕戀》《震城》表現了英雄的唐山人民用自己的勞動、用人類偉大的愛來彌合災難帶來的創傷,尋找到了新的人生起點,建造了一個物質和精神全新的世界。《鳳凰吟》是一部真實生動、厚重深邃的唐山發展史。它以歷時性的結構表現了唐山這座英雄城市鳳凰涅槃后的生命歷程和唐山人民震后生活的巨大變化。它不僅表現了唐山人民的魄力和堅韌,深情禮贊了唐山人民的大愛真情和人性力量,也以審美的形態延續和傳承了唐山精神。

    (二)深刻探視了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報告文學《唐山大地震》的作者錢鋼說過:“人類在未曾經歷滅頂災難之前,很難想到生存與生命的含義,也很少意識到生存本身需要怎樣的堅韌與頑強。”唐山人正是通過大地震的生死劫難懂得了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他們面對死亡超越死亡,面對災難戰勝災難。他們自救互助、舍己為人,摒棄了隔膜和生疏,升華了生存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劫難》《等待地震》《鳳凰劫》《紅輪椅》《平安扣》等作品以深刻的筆觸探視了生命的深度和生命的價值,寫出了大地震后唐山人民“公而忘私、患難與共”的人文情懷。如《鳳凰劫》中的周大鵬在地震中失去了親人,但他強忍悲痛,奮不顧身地搶救埋在廢墟中的人,組織大家互救,搭建簡易房,“用自己的生命和鮮血,用自己的無私與無畏”激勵著身邊的人,體現出強烈的人道主義精神。這種精神是一種大善,是人類生命底蘊中的慈和愛、寬廣與容納,它的價值是偉大和崇高的。《平安扣》是在近40年的歷史跨度內,通過王、林兩個家庭三代人的聚散離合,親情、友情和愛情的矛盾糾葛,翔實地講述了大地震后唐山人民相互救援、扶持、關愛的人際關系,對人性的美和善進行了深刻洞察和顯現,反映出了在歷史的進程中唐山人民生態和心態的流變,在反映唐山震后發展歷程上達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

    (三)深刻思索了地震對社會發展和人類生存的警示意義。唐山抗震文學是真善美的集合體。與其他文學作品不同的是,它必須以唐山大地震的真實情況為素材。早期作品,如《劫難》《唐山大地震》《震中一日》等,突出了時效性和真實性。此后的《唐山大地震百人親歷記》《唐山地震孤兒今日》《瞬間與十年——唐山地震始末》《地震文化與社會發展——新唐山崛起給人們的啟示》除真實的再現外,也有了對大地震帶給人們的深刻啟示的理性思考以及對抗震精神、人性發展、人與自然的關系的追尋和考問。因此這些作品就具有了文學、史學和哲學的多重價值。如《地震文化與社會發展——新唐山崛起給人們的啟示》從文化學的視角探究了唐山大地震的文化意義,認為地震文化是促進唐山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抗震精神為唐山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力量,并卓有見地地提出把地震文化轉變和轉化為資源(精神和物質)的條件和開發抗震精神這種精神能源的重要性。這些文學作品具有豐富的哲學意味,生發出一種啟人心扉、警醒人心的理性力量。

    真誠地探尋人性的美好和人類精神的偉大

    唐山大地震是人類災難的極限,也體現了人類大愛的極致。在這場劫難中物質雖然遭受了巨大的損失,但是人的精神卻得到了升華,人性的偉大得以全面彰顯。

    (一)在生與死的節點上,深入探求人性的意義。在災難面前人是渺小的,無能為力的;但在與災難的抗爭中,人卻是偉大的,無所不能的。唐山人民經受住了災難的考驗,也經受住了人性的檢驗,顯現出了高度的人文精神和強烈的悲憫情懷。《三個人的月亮》《但愿人長久》《天堂之夢》《唐山絕戀》等都表現了唐山人民在生命和生活處于絕境時沒有各自逃離,而是以相互救援、相互鼓勵、生死與共的人間大愛和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進取精神與地震災害勇敢抗爭,實現了在廢墟上重建家園的偉大壯舉。這種精神“就像是一座光芒四射的燈塔,照亮了這黑黝黝的百里震區”。如《唐山絕戀》講述了市長向國華在失去女兒的情況下依然堅守崗位,指揮抗震救災;何剛和文秀被壓在廢墟下七天七夜,經歷了生死考驗的愛情……災難面前,親情、愛情、生死情交織在一起,凸顯了唐山人民英勇無畏的抗震精神和大愛無疆的偉大情懷。在《劫難》《鳳凰劫》《平安扣》等作品中,真實地再現了黨中央和全國人民不惜任何代價,全力以赴援助唐山,使得唐山“沒有一個人餓死,沒有一個人凍死,沒有一個人流離失所”,也使得“頑強的唐山在百里廢墟上奇跡般地站立起來”。這些作品都有共同的精神指向:在大地震中物質條件極度匱乏的條件下,在生命遭受極度摧殘的惡劣境遇中,人們相互救援的意識卻是那樣強烈,人們的思想境界是那樣高尚。在這樣的災難極限中所凸現出來的人類大愛彌合了災難帶給唐山人的巨大創傷,使唐山人的精神得到升華,人格趨向完善,人性走向完美。這種人性大愛是唐山人民抗震救災、重建家園的不竭動力。隨著美麗新唐山的建設,他們正在建構起一種與物質建設同步、以抗震精神為內核的唐山文化新特質,形成一個強有力的文化精神體系、道德觀念體系。應該說,唐山抗震文學對唐山人文精神的建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以濃烈的悲憫情懷,彰顯人類精神的偉大。唐山抗震文學充滿了悲憫情懷。首先,表現了以人為本,對生命的高度珍愛和對人類生存的終極關懷。如《唐山,唐山!》等作品總結了人類面對災害的經驗教訓,有強大的反思力量。其次,表現了廣大地震工作者對國家和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和“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強烈憂患意識。再次,許多作品不僅記錄了災難,更重要的是寫出了災變,即在大災大難面前人性的變化、人際關系的變化。如《唐山,唐山!》《等待地震》《震蕩后的震蕩》等用大量事實描寫了唐山人民發揚“特別能戰斗的精神”,在廢墟上重建家園的偉大壯舉。這種悲憫情懷不僅是唐山抗震精神的堅實內核,也是民族精神的具象化和人類精神的實踐化。

    (三)生動地塑造了悲情人物,展現了悲美色彩。唐山抗震文學塑造了許多典型環境中的悲情人物,把他們“人性中最深刻最簡單的一些特質都表現出來”。如《震城》中的青年張偉因戀人震亡,身心受到極大傷害,但他拒絕了麗芳的愛情,抱回了失去母愛的孤兒小雷雨,用全部身心撫養她。根據張翎小說《余震》改編的電影劇本《唐山大地震》,講述了一個充滿悲情色彩的家庭故事,這個故事雖然傷感,卻真實地表現出了唐山人的情懷和品格,以及人間的大愛大善。《三個人的月亮》記述的是兩個青年男女在地震中被砸成高位截癱,他們相互扶持、同憂共難,還收留了一個女棄嬰——襁褓中的盲童,組成了一個新的家庭。他們本應是愛的接受者,卻成為了愛的奉獻者,把愛的意義提高到一個嶄新的層面。在這些作品中自然的劫難是殘酷的、暫時的,而人間的關愛是美好的、永存的。

    唐山抗震文學還展現出了濃郁的悲美色彩。如《唐山絕戀》全面記述了唐山大地震的狀貌,描繪了動人心魄的曠世愛情,顯現出強烈的悲愴情感。它既是一場慘絕人寰的大悲劇,也是愛情和人性的贊美詩。在瀕臨絕境的時候,人間那種最真摯的愛情超越了現實,哀婉凄絕,令人大悲大慟。這部作品對這場大災難的宏觀描述,對個體遭遇的詳細體察,對人性的深度透析,都達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唐山大地震》《唐山,唐山!》等報告文學作品用斷章式的結構、夾敘夾議的方式、電影“蒙太奇”式的閃回續接,營構出了一種強烈的崇高美的色調。所以,這些作品都呈現出一種人性的真純、理性的深邃、感情的激越的悲美色彩,將思想性和藝術性推向深層,給讀者以哲學的啟悟和心靈的震撼。《唐山,唐山!》在《序曲:瞬間的意義》中寫道:唐山“不僅是一種物質的存在,更重要的,她體現了一種精神,一條思路!唐山人所貢獻的不僅僅是名揚四海的肥煤、陶瓷、鋼鐵、水泥、京東板栗……還有一種大無畏的氣概,大氣魄的追求,還有一種昂然的站立和鐵骨錚錚的銳意進取——這就是唐山抗震精神!”開篇點名題旨,鼓舞人心!

    守真寫實的藝術表現手法

    唐山抗震文學的作家們重視自身的親歷性、感受的深刻性、認知的真實性。這些作品有很多是報告文學和紀實文學,大大強化了作品的真實性,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受。如《唐山,唐山!》《地震文化與社會發展——新唐山崛起給人們的啟示》《唐山四十年:從悲壯走向輝煌》《四十人,四十年》真實記述了震后新唐山的建設所經歷的“十年建設恢復,十年經濟振興,十年快速發展,十年展翅騰飛”的歷史進程,在抗震精神和現代經濟文化發展之間架起一座通達的橋梁,展現了唐山這座經濟繁榮、文明進步的現代化城市的文化氣質,使人精神振奮,備受鼓舞。在這里,有三部作品不能不提及。一部是李志強的《地震往事》,它是一個唐山大地震幸存者的童年記憶,完全以兒童的視角來再現大地震時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這種沒有社會意志影響力的孩童視角是非常珍貴的”,顯得那樣真實和真切。另一部是王林梅的《期待每個黎明》,這是一個女兵的生命敘事,作者以因地震致殘后的非常故事展現了一個女兵如何勇敢地生活、寫作,用殘缺的生命詮釋著生活的完美,用不屈的意志敘寫著人生的樂章。她告訴我們:“身殘了,心沒殘,思想沒殘。”書中表現出了一個頑強而美麗的心靈對人生的珍愛,對社會的感恩,對生命的尊重。第三部是程才實的長篇紀實文學《廢墟上拓荒的學者》。據筆者所知,在已經出版的唐山抗震文學書籍中,以單個的人尤其是知識分子作為主人公的,尚不多見。該書選材別具視角,因而也就確立了它在抗震文學中的開創性意義。

    長篇小說《鳳凰劫》,真實地再現了唐山大地震的悲壯過程和抗震救災的英雄歷程。作者以一個普通人的視角,從普通家庭的生活入手,以小寫大、見微知著,表現了唐山人民的不幸遭遇和英勇抗爭、發憤圖強、百折不撓、銳意進取的抗震精神。作品真實地再現了唐山歷史上最為慘烈的災難場景,十萬大軍舍生忘死救援唐山,全國人民全力以赴救助危重傷員,唐山人民在廢墟上重建家園……都寫得真實生動,仿佛就在昨天。長篇小說《等待地震》展現的則是一種心靈的真實。主人公李忽然在地震20多年后回歸故里,乍然間又見到了大地震前的怪異現象,伴之而來的是追憶、恐懼、無奈和毅然的抉擇,他和葉玉涵之間幾十年潛在的幾乎已經沉埋的愛情在這個時刻復活得那樣鮮活、純粹。正是這種至真至純的情感流露寫出了這些劫后余生的人們之間的人性本真。作者透過對傳統的自然承繼和對某種定式的果敢批判,使情感與理智相互融合,將愛情升華為一種閃閃發光的思想,將人物烘托到一個超越時空和地域的純美、高尚的層面。

    當然,有的作品不僅用寫實的手法,也成功地運用了象征等藝術手法,增值了作品的內涵,因為象征具有超越形象本身的寓意性。如《鳳凰吟》既能以寫實的手法描寫出生活的直接性,又能突破傳統,以寫意的、抽象的手法挖掘出其深層的現實內涵。小說的題目《鳳凰吟》取自主人公思彩鳳與林飛凰的名字,具有一定的寓意和象征意味。思彩鳳治療好截癱這個世界性難題,既是作者和所有截癱病人的美好愿望,也寄寓著人類共有的美好愿景:人類所有的疾病、災難都是可以戰勝的。再如《紅輪椅》的題目也有很好的意蘊:紅色象征著血液、生命和愛情,輪椅代表著截癱人的生活。“紅輪椅”則表現了殘疾人拼搏向上的頑強斗志、朝氣蓬勃的精神風貌和百折不撓的進取力量。還有一些散文和詩歌運用托物言志等手法表現唐山人民的美好情懷,如《經霜焦竹聲更高》《吊蘭飛翠》以具體的物象寄托和贊美唐山人民的人性情懷和道德品質,題材雖小,卻別有一番意蘊和情趣。

    不僅如此,唐山抗震文學中一些廣播劇、影視劇等長篇文本也都是生活的真實反映,絕少虛構,使得這些作品不僅具有真實性、文學性,同時也具有了歷史性、哲理性。如電影劇本《唐山大地震》真實地表現了大地震中人們真實的生存狀態和心理狀態,它雖然沿用了中國“家族變故+倫理救贖+大團圓結局”這樣傳統的戲劇模式,但因為其內容的真實而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和強烈的心靈沖擊。作品中大部分情節使用的是大地震親歷者的真實材料或真實遭遇,并從不同角度解析大地震中人性的延展和變異,探尋在這個非常態的生存狀態中人性的普遍意義,凸顯這場人類大災難的現實意義。作品對大地震的宏觀描述,對個體遭遇的詳細體察,對人性的深度透析,也都達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它不僅給人以心靈的凈化和陶冶,也給人以史學的真實和啟示、哲學的參悟和理解。電影劇本《但愿人長久》則通過一個母親和三個孩子的故事,真實展現了唐山大地震的發展歷程,著重表現了城市與人、自然與人、人與人之間的復雜關系。電視劇本《唐山絕戀》以巨大的時空緯度、宏闊的背景場面,對唐山大地震作了全景式的掃描和凸現,事件的各個層面都被共時性地展現出來,構成了一個有機的立體形態。時間與空間的變換給唐山人民的抗災救災、重建家園提供了一個艱苦卓絕的活動背景,唐山人民的英雄行為也同時整合著破碎的時間與空間。人物與背景親和互動,事件本身因為人物的活動而鮮活生動,人物的活動也以逼真的背景原貌而清晰呈現。廣播劇本《三個人的月亮》《唐山孤兒的故事》《天堂之夢》所構成的唐山地震生活“三部曲”,真實地表現了唐山人民在地震和重建這一歷史階段真實的生活歷程和心路歷程。

    綜上所述,以唐山作家為主體的作家建構了唐山抗震文學,為河北、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園地留下了特殊的文本話語。它是我們民族精神的集萃,在未來必將成為激勵我們建設和諧社會和美麗河北的強大動力。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不卡青青草原| 国产精品女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热这里只有精品| 国产精品素人搭讪在线播放| 国产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线观看| 日本午夜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语自产少妇精品视频蜜桃|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福利app| 91在线老王精品免费播放| 久久露脸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高清视亚洲一区二区| 久久机热re这里只有精品15| mm1313亚洲精品无码又大又粗|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文第一| 久久青草精品38国产| 国产精品亚洲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公开免费视频| 538精品视频在线观看mp4|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午夜精品福利| 亚洲国产精品嫩草影院| 99re5在线精品视频热线| 国内精品91最新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 国产麻豆剧果冻传媒免精品费网站 | 国产精品免费网站| 色欲国产麻豆一精品一AV一免费 | 无码国内精品人妻少妇| 99精品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13p| 日韩精品国产丝袜| 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码av|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麻豆 | 国产精品国产福利国产秒拍| 麻豆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久久国产视频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 8x福利精品第一导航|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国语精品91自产拍在线观看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