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少數民族漢語詩歌創(chuàng)作:繼承優(yōu)良傳統(tǒng) 面向時代創(chuàng)新
    來源:中國作家網 | 邱 婧  2016年07月06日13:06

    自古以來,少數民族漢語詩歌作品一直較為豐富。古代少數民族漢語詩歌的主要樣式是竹枝類樂府詩歌,又稱竹枝詞,源于巴蜀民歌,到了清代,竹枝詞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繁榮與發(fā)展,以少數民族地區(qū)風景、人情為描寫對象的竹枝詞數量劇增,為當代的文學人類學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到了近現(xiàn)代,又涌現(xiàn)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少數民族漢語詩人,比如蒙古族的納·賽音朝克圖和牛漢,彝族的普梅夫,朝鮮族的金澤榮和李旭,回族的木斧和沙蕾,維吾爾族的鐵依甫江、尼米希依提、阿卜杜哈力克·維吾爾,錫伯族的郭基南,哈薩克族的唐加勒克,納西族的和松樵、和柏香,壯族的高孤雁和曾平瀾等,這些優(yōu)秀的詩人或用現(xiàn)代抒情詩的體裁寫作,或承繼了古體詩創(chuàng)作;或展現(xiàn)了抗日戰(zhàn)爭的風云和壯烈,或展現(xiàn)了本民族為了自由而抗爭的努力……與同時期的漢族詩人創(chuàng)作一起,構建了遼闊而多元化的現(xiàn)代文學版圖。

    當代少數民族漢語詩歌的發(fā)展更是令人矚目。通過上世紀中葉漢語言教育的普及、各類文學獎項的設置、官方文學團體的推動和努力,使得當代的少數民族漢語詩人群體不斷壯大。在改革開放之前,活躍在當代詩壇的少數民族詩人,既有在現(xiàn)代就開始創(chuàng)作的詩人,也有一批新鮮的力量,如滿族的柯巖、戈非,蒙古族的巴·布林貝赫、查干,回族的高深,朝鮮族的金哲,壯族的韋其麟,彝族的吳琪拉達、替仆支不、阿魯斯基、涅努巴西等。與那一時期的漢族文學一樣,他們的作品充滿了昂揚的情調。

    到了上世紀80年代,少數民族漢語詩歌迅猛發(fā)展。比如,彝族詩人吉狄馬加在《自畫像》中充滿激情地寫到:“我——是——彝——人!”這顯示了當代彝族詩人的民族自覺意識,他們正式轉向了對本民族文化的正視和認同。大量的彝族詩人開始創(chuàng)作,標明“彝族意識”,并將彝族的古老傳說、史詩、日常習俗、地方性知識有意地運用到詩歌創(chuàng)作之中。以阿庫烏霧、巴莫曲布嫫、普馳達嶺為代表的詩人們還將彝族母語口語、彝族宗教的詞匯注入到詩歌創(chuàng)作中,至此彝族當代詩充滿了雜糅之美。

    事實上,這僅僅是少數民族漢語詩歌創(chuàng)作的一個側影。不難發(fā)現(xiàn),各個民族的詩歌創(chuàng)作都在迅猛的發(fā)展之中。在30多年里,藏族詩歌、蒙古族詩歌、維吾爾族詩歌等都展現(xiàn)了不同于漢族詩歌的別樣風采,這些詩歌和漢族的當代詩歌共同構建了中國當代詩歌版圖。在這一過程中,少數民族漢語詩歌創(chuàng)作從高度同一化轉向多元化,詩人們越來越注重抒寫本民族的現(xiàn)實生活和文化傳統(tǒng),而這些都與中國社會的思想文化轉型密不可分。

    詩歌和其他文學體裁的區(qū)別在于其敏感程度和象征性,因此詩歌能更鮮活地折射出中國社會轉型期少數民族人民的歡欣、迷茫和陣痛。盡管很多少數民族詩人采用漢語寫作,但他們對母語、對本族文化的贊頌依然存在于詩歌之中。比如,在當代藏族詩歌中,除了伊丹才讓之外,還有旺秀才丹、王志國、嘎代才讓、才旺瑙乳、索木東等眾多優(yōu)秀的中青年詩人,他們的作品以豐厚的文化底蘊、獨特的母語思維以及用漢語書寫帶來的異質性取勝,創(chuàng)作出精妙的漢語詩歌。他們開啟了一套富有藏民族特色、帶有神話意味的符號系統(tǒng)。在“蒼鷺”、“牧場”、“藏紅花”、“雪蓮花”、“氈房”等意象構造的美學空間中,詩人們開始了根據族群和地域性而確立的自我身份的言說與詠唱。

    在少數民族漢語詩歌中,除了對地理景觀的描述,詩人們還講述了現(xiàn)代性對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沖擊以及由此帶來的焦慮。比如,從巴音博羅、吉狄馬加、伊丹才讓等詩人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關于民族傳統(tǒng)文化命運的思考。在其他少數民族詩人的作品中,同樣有很多類似的書寫。尤其是上世紀80年代之后,對民族宗教、文化、詩歌、典籍的文化研究和田野考察也同樣興盛起來,豐富的文化生態(tài)也間接影響了少數民族漢語詩歌的創(chuàng)作。因此,20世紀末期的少數民族詩歌創(chuàng)作,詩人們開始在“多元一體”的多族群環(huán)境中去審視自己的族裔身份。

    新世紀以來,少數民族漢語詩歌又有了新的發(fā)展趨向,變得更加多元化。大量的民間詩歌刊物、詩歌網站、民族文化網站開始涌現(xiàn),或是急速更新。這樣的新型媒介和傳統(tǒng)的紙媒同樣承載了少數民族漢語詩歌的發(fā)表和刊出。值得一提的是,這些詩歌刊物和文化網站中,很多是由少數民族知識分子發(fā)起或主持的,他們的努力對促進少數民族詩歌發(fā)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值得一提的還有詩歌編選活動,除了《新時期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作品選》的全集之外,還有各種以單個民族或單一群體為主體的詩歌選集出現(xiàn),比如阿索拉伊主編的《中國彝族當代詩歌大系》四卷本、黃禮孩主編的《詩歌與人——中國當代少數民族女詩人詩選》等,從不同側面呈現(xiàn)了少數民族漢語詩歌的創(chuàng)作現(xiàn)場。

    詩歌的發(fā)表機制變得多元了,詩歌的文本也形成了多樣化的趨勢。在這里要特別提及“工人詩歌”。在中國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工業(yè)化的潮流席卷而來,少數民族人口外出謀生的增多,少數民族青年在工業(yè)環(huán)境中獲得了最直接的體驗,促進了少數民族工人詩歌的發(fā)展。這些詩人總體而言較為年輕,他們一方面描寫在城市打拼的底層經驗,一方面回望自己的故鄉(xiāng)生活,呈現(xiàn)出較為復雜的寫作面貌。

    總之,重返歷史現(xiàn)場,少數民族漢語詩歌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和多樣的發(fā)展形態(tài),是促進多民族文學發(fā)展的重要力量。當然,少數民族母語詩歌的迅猛發(fā)展同樣不容忽視,它們共同為中國多民族文學版圖的構建增添了獨特的風景。

    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亚洲字| 久久久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91专区高清 | 无码人妻精品丰满熟妇区| 国产精品露脸国语对白| 拍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高清一区二区人妖| 久久91综合国产91久久精品| 精品特级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99久久99这里只有免费费精品|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区老年人|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下载 | 精品国际久久久久999波多野 | 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 国产嫩草影院精品免费网址| 玖玖精品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婷婷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精品视频免费在线| 超碰97久久国产精品牛牛| 精品无码成人片一区二区98| 久久精品影院永久网址|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专区午夜| 亚洲AV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孩交精品xxxx视频视频| 97人妻无码一区二区精品免费| 久久精品国产第一区二区三区|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优| 久久久91人妻无码精品蜜桃HD| 美女bbbb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videossex国产高清| 国产人妻777人伦精品hd| 精品麻豆丝袜高跟鞋AV| 久久精品人成免费|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久久久不卡| 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久人妻精品|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男女男精品视频网站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