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北京,秋意漸濃,書卷生香。在這萬物豐盈的美好時節,中國作家協會作家活動周“入會三十年專場”于10月16日在中國現代文學館啟幕,迎來了37位來自全國各地、加入中國作協時間超過30年的作家朋友。中國作協主席、黨組書記張宏森出席歡迎儀式并致辭。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吳義勤、邱華棟,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胡邦勝、李一鳴、何向陽出席歡迎儀式。歡迎儀式由何向陽主持。張宏森代表中國作協向大家致以最熱烈的歡迎和最真誠的感謝,感謝大家幾十年來與中國作協、中國文學深情相伴、一道前行……[詳細]
展開入會申請表復印件的一瞬間,詩人李鋼說,這字跡可真熟悉,這是1987年青澀的自己寫下的字。“打開這份申請表,也就是打開了20世紀80年代火熱純真的激情。”他繪聲繪色講起自己創作組詩《藍水兵》和參加詩刊社第三屆青春詩會的經歷。“我當年坐火車去成都送稿子給《星星》詩刊,保安一給我打開門,我就看見詩人流沙河從后門拎著暖水瓶到辦公室一坐,在看我的稿子。”……[詳細]
參觀中,這些半生尋路文學、現已鬢染白霜的作家們全情投入,時而聚精會神聆聽講解,時而三五成群專注拍照。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文學家、藝術家用文藝創作記錄、表現的輝煌歷史與新時代美好生活的交響,也激發著大家以文學立心的精神共鳴……[詳細]
“老友重逢的喜悅彌漫在文學館的每一個角落。”作家金萍說:“秋天的聚會詩意而溫情。這里是我們的家,是我們朝思暮想的地方,就是因為有了這個家,才有了我們三十年的風雨兼程。”在她看來,勤于筆耕,那些從心靈深處誕生的文字,便如種子般隨風遠播,在無數心田生根發芽。但無論它們走得多遠,根,始終在這里。“我們在此相聚,回家坐坐,談心、喝茶、敘舊。在升騰的茶香里,聊聊山河與筆墨,說說生命的韌性與收獲的豐盈。”……[詳細]
“人一生說心里話的機會其實不多”,作家何玉茹感慨是文學讓作家有了“家人的感覺”。回憶起在城鄉結合部的成長歲月,她認為城鄉的差異與家庭文化沖突于她而言“幾乎是天賜一般,是屬于文學的”。她表示,年輕寫作者特別需要鼓勵,自己的文學之路就曾得到許多作家、批評家的鼓舞和支持。“隨著年紀增長,文學感覺的消退不是絕對的,重要的是寫作者內心的狀態。保持對差異的敏感、對真我的體察,寫作就能繼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