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綜述 >> 年度綜述 >> 正文

    年度綜述|2015年軍旅文學:遍地英雄下夕煙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6年01月13日09:26 來源:中國作家網 朱向前 徐藝嘉

    新觀察·年度綜述

    2015年軍旅文學:遍地英雄下夕煙

      □朱向前  徐藝嘉

      2015年的軍旅長篇小說和報告文學有體量、有“新質”,中短篇小說有質量、有亮點,昭示了軍旅文壇的“回暖”氣象,但仍然應該看到軍旅文學日漸邊緣化的趨向,能納入當代文壇視野的作品仍然有限。

     

      長篇:

      承載核心價值觀

      在2015年軍旅文學作品中,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的核心價值強勢回歸,可以視為新世紀以來軍旅核心精神最為集中的表達。

      命題式書寫雖有助于軍旅作家的集體吶喊,但容易與文學自身規律相齟齬,未必能提升作品的文學高度。2015年軍旅抗戰題材長篇作品的傳播和閱讀多數是自我循環,這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作品本身藝術價值的欠缺,無論從語言還是從構思上都需要提升。

     

       201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曁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一批圍繞抗戰主題的“大部頭”長篇小說和報告文學集體亮相,成為該年度軍旅文學的最大亮點。

      在抗戰題材的長篇小說中,軍旅作家黃國榮近10年來在創作領域苦心經營,收獲頗豐。長篇小說《極地天使》還原了1942年侵華日軍在山東濰縣樂 道院制造的恐怖事件。小說以一位美麗的白衣天使苗雨欣在樂道院里暗中發起一場大營救為主線,圍繞集中營僑民組織建立自救會,取得與集中營外中國朋友和游擊 隊的聯系,與日軍針鋒相對地展開了一系列斗爭,匯成了一曲波瀾壯闊的同盟國進行曲。小說根植歷史的真實,以虛實結合的手法把中國人民抗戰與世界反法西斯戰 爭有機結合起來,是一部視角獨特、視野開闊的佳作。

      黨益民的《根據地》立足革命史實,真實而藝術地再現了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老一輩革命家創建革命根據地的艱難歷程。作品塑造了眾多個性鮮 明、形神兼備的革命者形象,首次揭秘陜甘紅軍鮮為人知、驚心動魄的革命故事,全景式地記述了這一波瀾壯闊的革命進程,為我們打開了一扇回眸歷史的獨特視 窗。

      韓麗敏的長篇小說《七九河開》以女主人公汪一琛的活動為主線,其他人物根據需要不時穿插、展示、退卻,不難看出作者還原歷史圖景的主觀意識和參 與歷史話語的興趣。曹文軒受蕭紅短篇小說《狂野的呼喊》啟發,創作了長篇小說《火印》,以抗日戰爭時期的北方草原為背景,講述了一個男孩和一匹戰馬的傳奇 經歷。

      除了以抗戰歷史事件為創作素材之外,抗戰歷史人物也是作家始終關注的方向。王霞的長篇小說《打回老家去》和崔正來以傅作義為原型創作的120萬字長篇小說《傅作義》,均是可觀之作。

      正面反映抗戰的報告文學也是一大亮點。王樹增的三卷本非虛構《抗日戰爭》創作周期長達8年之久,是作家繼《朝鮮戰爭》《長征》《解放戰爭》之后 的又一力作,洋洋180余萬言,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國際視角,以抗日戰爭的每一次事件和每一場戰役為縱貫,全面真實地揭示了中華民族同仇敵愾、浴血奮 戰,并最終贏得偉大的反侵略戰爭勝利的全過程。作品力求精準、客觀地再現復雜豐厚的抗戰歷史,“徹徹底底梳理抗日戰爭的每一寸時光,尋找民族心理發展歷 程”。

      丁曉平的《另一半二戰史:1945·大國博弈》以非虛構的寫作方式描述了二戰的政治面貌。作家以人類發展史的眼光來評判戰爭,因此戰爭的激烈和 焦慮感無處不在,這也構成了該書角度新奇之外的另一個特色,即以人類發展史的眼光看待戰爭,處處顯露著辯證法之痕跡。作家的敘事姿態利落明晰,在講述事實 的同時又留有大量的空間供讀者考察歷史真相。

      王龍的報告文學《刺刀書寫的謊言》定位于70年前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揭露一支由日本作家組成的“筆部隊”所犯下的種種惡行。作品角度新穎,將對歷史真相的打撈保存引向更尖銳復雜的深度和廣度。

      從上述作品中可以看出,由于時代使命的召喚和軍旅作家職責所在,在2015年軍旅文學作品中,軍旅文學的核心價值——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強勢回 歸,可以視為新世紀以來軍旅核心精神最為集中的表達。作家們目標一致地尋求自我能夠駕馭的角度切入戰爭、復現歷史,老作家們堅定地執守對軍旅文學核心品格 的書寫,“新生代”青年作家也走出他們此前一向熱衷的個人日常敘事,自覺地加盟時代精神的宏大書寫。

      需要警惕的是,命題式書寫雖有助于軍旅作家的集體吶喊,但容易與文學自身規律相齟齬,未必能提升作品的文學高度。2015年軍旅抗戰題材長篇作 品的傳播和閱讀多數是自我循環,少有作品能引起廣泛關注,這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作品本身藝術價值的欠缺,無論從語言還是從構思上都需要提升。要真正讓體現軍 旅核心價值觀的作品達到較高水準,還需作家的不懈努力。

      此外,2015年的軍旅長篇在抗戰主題之外,仍有作家尋求更為獨特的視角書寫自身之所長,既契合了主旋律需求,也更為廣泛地獲得了當代文壇的認可。

      周大新的《曲終人在》和陶純的《一座營盤》作為反腐題材一并在2015年出版。這兩部作品的出現一方面可貴且及時地契合了時代背景,另一方面又 為軍隊現實題材的創作開辟了新的途徑。《曲終人在》以谷俊山事件為原型,以一個仿真紀實的結構,虛擬了26個被采訪對象,以“非虛構”的方式,講述了他們 與主人公歐陽萬彤省長的交往或接觸過程。作家試圖通過不同人物、不同身份的不同講述,多側面、多角度地“復活”已經死去的省長。陶純的《一座營盤》通過布 小朋和孟廣俊兩人跨越數十年的人生遭際與命運走向,展示了營盤內部平靜生活之下的暗流涌動,正義與邪惡、克己與欲望、清廉與腐敗,在這里循環往復上演,主 人公布小朋是作家對當下英雄形象的另一種探索,用實在的行動默默支撐著一個軍人應有的尊嚴和品格。

      趙雁的長篇小說《第四級火箭》是第一部全景式描寫中國第一個導彈衛星發射中心,書寫中國航天人的長篇小說。全書近40萬字,通過葛校言和許子 烈、沈西元和魏冬琴兩家三代人歷經半個世紀的人生軌跡,展現了中國幾代航天人平凡而偉大的奮斗歷程,它們與宏大的歷史相互交融,奏響了令人感嘆的中國航天 事業騰飛的交響組曲。作品既有女作家獨特的視角感受,又表現出筆力上的陽剛與雄健。

      王凱的長篇小說《瀚海》以駐守沙漠的空軍基地為背景,講述了6名軍校畢業生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成長故事和他們在艱苦環境中的人生選擇。小說以 青年軍官的精神成長為軸,塑造了葉春風、車紅旗、鐘軍、白雪歌、胡天、袁門等鮮活的人物,語言生動、細節豐滿、情感充沛。徐藝嘉的長篇小說《我們都缺伴 兒》通過描寫青年學生從情感到心性的不安與躁動,從校園到社會的延宕與較勁,把年輕一代注重自我的某些共性以及對于青春成長的影響給予了深刻揭示與整體呈 現,暗合了“80后”的成長焦慮。

      另外,王伏焱的長篇小說《從這里到永遠》、丁小煒的報告文學《一腔無聲血》、殷實的報告文學《天行健——李素芝》和馬娜的報告文學《特殊方隊》也值得關注。

      中短篇:

      “新生代”作家在成長

      2015年,中青年軍旅作家創作的中短篇小說數量減少,但更重質量,支撐起該年度軍旅文學的一片天空。同時,不少軍隊業余寫作者和在校學生的中短篇小說嶄露頭角,為軍旅中短篇小說提供了新的生力軍。

     

      2015年,一批中青年作家創作的中短篇小說以質取勝,支撐起軍旅文學的一片天空。不過,往年由“新生代”挑大梁的軍旅中短篇小說2015年展 現出新的面貌,也由此產生了新的文學特質。“新生代”作家這一年中短篇小說數量減少,但卻更重質量,不少軍隊業余寫作者和在校學生的中短篇小說嶄露頭角, 為軍旅中短篇小說提供了新的生力軍。

      西元是2015年度軍旅文壇殺出來的一匹“黑馬”,中篇小說《死亡重奏》以音樂結構的形式來表現戰爭,嚴謹而冷峻地呈現出殘酷的戰斗場面和真切 的生理感受,硝煙味十足。小說的美感不僅僅是一種壯烈、崇高之美,更包含著悲憫、寬容的博大之美。小說的開始,是殘酷和恐懼,可是到了后面,更多的是寫大 地、草原、奔馬和那些安詳、舒緩、靜穆的情緒,作者力圖讓這篇小說中的美感更加厚重、更加包容。這種美不是建立在仇恨、偏執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善意、理 解的基礎上,是一種大美。另一個中篇《Z日》則充滿了形而上的意味,主人公在時空交錯的場景和故事中完成作者對戰爭的自我想象和敘述,有許多篇幅用來表現 作者對戰爭與和平的辯證思索。

      曾劍的短篇小說《向大海》詩意蔥蘢,以散文化的寫法,在日常生活的吉光片羽中,呈現了戍邊戰士的孤獨和堅貞,描繪出戰士們在艱苦環境中平凡而不 易的崇高與偉大。老人的出現堪稱亮點,具有強烈的象征意味,生死相守、無比忠誠的形象躍然紙上。作者并不注重故事性,而是注重人物心理軌跡、心理根源的挖 掘與描述,人的軟弱、渺小以及思想的搖擺,是曾劍小說展開表述的起點,然而,當他筆下的人物作為士兵挺立起來時,一種“親切的偉岸”便凸顯了出來。

      張子影的中篇小說《天亮之前》來自于一段真實的歷史故事。作品描寫了幾個革命者的成長和他們美好的愛情,最后他們皆為革命獻身。作品的氣質哀婉 而雄壯,傳遞出一種精神、一種氣質——越過越來越復雜與虛偽的社會,強調道義、使命、責任和奉獻,對這種精神的追索與呼喚、建立與重塑在今天更彌足重要, 也正是軍旅文學區別于其他門類文學的立足根本所在。

      麥家在抗戰勝利70周年的大語境中,拿出了短篇小說《日本佬》,講述了一個曾經被日本人抓丁、后又釋放回來被揪斗的人的悲劇命運,小說的深刻不 在于被批斗的故事本身,也不在于其呈現出來的民族情結,而在于所描述的“莫須有”原型和其中根深蒂固的加害于人的社會心理,這個原型心理,讓人心有余悸。 此外,徐貴祥在今年推出了《背鍋人》《好一朵茉莉花》等4部中篇小說,表現出一個老作家對文學的努力追求。

      “新生代”作家裴指海的短篇小說《戰爭與蚯蚓》令人驚艷。小說寫青龍山根據地在日軍秋季掃蕩時,一名被俘的八路軍女兵李菊紅被一個日本兵無條件 釋放,卻在歸隊后被自己人定罪的故事。小說具有懸疑色彩,利用互文、虛擬的口述史,表現戰爭對人帶來的巨大的傷害,這種傷害緊緊逼迫文學作出反應,盡管戰 爭并沒有因為文學的照亮而變得溫和起來,但文學可以做得更多——它在戰爭之后出現,每一次都應產生追問,書寫戰爭的文學應該成為豎立在人類心中的墓志銘: 亡靈得到祭奠,生者得到反思,這也是《士兵與蚯蚓》的意義所在。

      盧一萍2015年的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說《雷場》,中篇小說《藍色情歌》和《荒原士兵》,這些作品以喀喇昆侖和阿里高原這列“白山”作為虛構文學 的背景,具有濃郁的邊疆氣質和高原特色。作家以開闊的視野和洞察生活的能力,以極富個性的敘述表達,塑造了凌五斗這個個性鮮明的人物,并寫下了圍繞人物相 關的系列故事。

      朱旻鳶的中篇小說《證明》是他第一個戰爭題材小說。小說通過塑造連長李多田、“解放兵”趙福生、翻譯劉朝陽、軍醫吳旻昊等人物形象,以點帶面, 不僅真實還原了當年慘烈的戰斗場景,而且站在人性的角度,始終將人物的命運作為關注和書寫的重點,充分展現了“新生代”作家對戰爭題材不斷增強的駕馭能 力。

      趙雁的中篇小說《火星居民的地球夢》立意新穎,仍然延續了作家所鐘情的航天書寫。

      中短篇小說的另一個主力團隊來自于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文學系已連續兩屆開辦全軍中青年作家骨干培訓班,集合軍隊作家和業余寫作者進行密集培訓,且初見成效。2015年依托《解放軍文藝》《神劍》《前衛文學》等部隊刊物,培訓班已出版數期專號,這其中不乏新人佳作。

      王玉玨的中篇小說《英雄地帶》延續了作者近年來一直熱衷的“首長身邊的小人物”題材系列,這次聚焦的對象是“小車司機”。它可以被視作其職業操守的某種延伸,也可以被理解成其內心私密情感的一種外化,作者的這些努力應該說,不失為對“英雄主義”書寫的一種新的探尋。

      趙宇的短篇小說《我是淑安》細致刻畫了女軍人淑安的形象。淑安在工作和家庭中處處低順逢迎,只求安穩度日,可轉業的命運仍然落在她的頭上。這突如其來的人生變故卻讓她如獲新生,找到本真的自我,讓我們看到一個卑微的軀體爆發出來的巨大力量。

      徐彤的短篇小說《前夜》寫一群面臨畢業分配的軍校生,適逢南京軍區對臺一線作戰部隊來這所軍校選拔特種人才,大家對此反應不一,主人公詹銳在和同學的拉鋸戰中受到了教育,得到了洗禮,內心成長為真正意義上的軍人。

      此外,王建章的中篇《溝里》,于蛟龍的短篇《黑白世界》、中篇《明月高懸》,吳剛思漢的短篇《白馬巴圖兒》也表現出作者不俗的創作潛力。

      另一方面,在軍旅文壇的自身場域之中,多年來始終追蹤軍旅作家、作品并為之搖旗吶喊的評論者們一直在默默努力。由朱向前主持的《新世紀軍旅文學 十年概觀》經過近6年打磨推敲,完成近45萬字,是對新世紀以來軍旅文學最為權威且細致的“史”的梳理。不僅展示了新世紀10年軍旅文學的成就,論證了軍 旅文學在民族精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起到糾偏去蔽的作用,為新世紀文學研究打開了新的視野,同時立足于文本,進行了周密的實證研究,各章的觀點都是建立在 深入的作品分析基礎之上,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始終貫徹著對中國軍旅文學深厚傳統的尊重和承擔。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