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創造》是我出版的第一部長篇小說。
我從1985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各種題材均有涉獵,唯長篇小說遲遲未能動筆。
2008年的秋天,在我的長篇報告文學作品研討會上,北京作協秘書長王升山說:“咱們北京作家寫工業題材的長篇小說不多,晏彪在化工行業干了十幾年,有生活基礎,我建議你寫一部工業題材小說。”正是因了升山的這番鼓勵,我開始收集素材,構思大綱。從2009年開始創作,至2014年三稿完成,歷時五載寒暑,甘苦共嘗。在這項浩大的藝術工程中,我之身體、心志、毅力、品格和文學修為,皆于磨礪中得到了提升。應該說不僅是對石油和化工行業的一種回報,更是我文學創作生涯30年的一個總結。于作家而言,寫作是出于真心的感動和熱愛,出于一種欲罷不能的創作心理,如同面前有一座山,不攀登不足為快。
在寫作的過程中,曾有好心人勸說,長篇小說不好出版,特別是工業題材的小說,費力不討好。友人之言不無道理,然我以為,現階段中國整體上已經從一個農業經濟大國轉變為工業經濟大國,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已經完成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蛻變。可以說,中國工業的發展徹底改變了現代人的生活、思想和情感。在中國的GDP構成中,工業占了近一半,全國有近千萬的石化工人。他們為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這個領域需要作家給予更多的關注。
寫工業需要有諸多的專業知識,因為工業題材無法像農村題材、都市言情題材那樣寫。工業生產是很講究流程化的,有嚴格的規章制度,所以難度更大。盡管如此,在這樣的歷史大變革中,能為中國工業正名、為中國創造正名、為中國現代化做出貢獻的企業家們正名,是一個作家的責任。大國之文學,若缺少工業題材的小說,無疑是種缺憾。
我曾在中國石油和化工行業工作十余載,在《中國化工報·文化周刊》任主編多年,對石油和化工企業的熟悉以及工作經驗的積累和認知,是我創作這部工業題材小說的基石。一個作家,就自身的創作而言,最重要的是在寫作方法上不斷創新,找到自己熟悉的那塊土壤持之耕耘,找到那些能夠觸動自己心靈的故事傾心講述。
當今恰逢我國工業化推進的關鍵時期,工業化浪潮氣象萬千。我期待著越來越多的作家投入到工業題材的創作中,把那些受工業生活影響和塑造的鮮活人物形象以最美的文學樣式呈現出來,為中國創造者而謳歌,為中國文壇留下抒寫中國創造者奮斗歷程的工業題材作品,為中國改革開放近40年的歷程留下一部工業企業改革史,作為耕耘多年的作家,則心滿意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