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青年報》以《高顏值90后作家成名渠道多元化》為題,報道了當下90后作家的寫作、出版、受粉絲歡迎以及作品的內容特色等方面的狀況,為讀者能夠比較全面地了解90后作家這個群體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90后“高顏值”作家張皓宸,出版上部暢銷作品《我與世界只差一個你》僅7個月后,又推出了新作《謝謝自己夠勇敢》,在其百度貼吧上,已有各地近萬名粉絲激動地曬出自己在簽售會上獲得的張皓宸簽名。而北大90后雙胞胎兄弟苑子文、苑子豪,在去年出版了文集《我們都一樣,年輕又彷徨》后,也于近期完成了他們的“第二輪全國巡簽握手簽名會”,在其新浪微博上,兄弟倆發送的任何一條信息,幾乎都能瞬間收到幾萬條“秒贊”。
生長在互聯網時代的這些90后作家,時代文化培養了他們文化生存的能力,他們往往首先選擇接地氣的網絡終端來推銷自己,包括APP、公眾號、手機客戶端等等,比如韓寒主導的內容聚合平臺“ONE·一個”,再如故事分享平臺“犀牛故事”,這些都是深受年輕人喜愛的閱讀文化媒介。
張皓宸的成名,首先是憑借一組在衛生紙上繪制的漫畫“那些你很冒險的夢”,在微博上一炮而紅;此后,他成為“ONE·一個”的常駐人氣作者,并趁熱打鐵陸續出版了短篇小說集《你是最好的自己》《我與世界只差一個你》等。2015年,他還參加了湖南衛視綜藝節目《天天向上》,受邀擔任《一站到底》《我愛記歌詞》等綜藝節目的嘉賓。
被譽為“北大史上最帥雙胞胎”的90后作家苑子文、苑子豪,曾經是一對小胖墩,但在雙雙考上北京大學后,瘦身效果十分明顯,其勵志文集《愿我的世界總有你二分之一》一經推出便火遍全網,寫作之余還參與了多檔綜藝節目,并開始與人合作創立化妝品品牌。
“刷臉”“高顏值”,是他們受追捧的不可缺少的因素。這些90后作家,被各類內容平臺和出版社按照明星的方式進行包裝,在作品封面印上作家頭像,等等。相關流水線作業也日益成熟:影視制作公司會評估這些90后作家作品的人氣,買斷版權,接洽當紅明星主演,然后在社交平臺炒作話題。在出版界,他們的明星文化特征愈發鮮明,而作家的文化身份卻相對弱化。不得不說,這些90后作家不知不覺中已被貼上了種種流行文化的標簽。
這些90后的作品,并不很專注于文學性,考慮更多的是作品有沒有可能排成話劇、改成動漫、拍成電影,能不能形成文化產業鏈的開發。但是,他們的作品有一個共性:短,甚至于碎片化。張皓宸等就曾被文化媒體質疑“寫的故事太雞湯”“整個社會、尤其是年輕一代的閱讀習慣,愈發趨于短平快”“讓90后作家寫幾十萬字也的確有難度”。
這樣的文學形式和文化樣式,正是當下國內文學乃至世界文學碎片化寫作風潮的一個縮影。很多文學批評家直指當下文壇這種浮躁、喧囂的文學現象的弊端:一些實力派作家并不缺乏進取與突破,但他們常常被不時涌來的娛樂化、時尚化潮流所覆蓋,以至于在整體狀態上,給人分散、蕪雜的感覺,追求數量的寫作,太快太多的結果便是粗枝大葉。當代一些作家缺乏信仰、學養,加上對名利瘋狂追逐的動機,慢慢被培養調教成文化商人了,而今碎片化的作品無非是他們適應市場的結果。
的確,這個技術的時代,人們的生活常態是緊張、急迫、受擠壓的,因為令人眩暈的速度,包括文學在內的精神生活愈加趨向速度化,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容易將智慧與知識、知識與信息混淆起來,更傾向于用經濟學的方式來解決人生的問題,用娛樂的方式來對待精神和文學的問題,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糾纏在一起,難解難分,互相滲透,構成著我們內在的思想緊張、價值沖突、觀念嬗變。作為正在成長的90后作家,尤其是那些偶像型作者和流行性寫作,他們已經“過于貼近流行,迷戀市場,受制于粉絲”,在這種時候,更要懂得這些碎片化的東西是沒有力量的,文學作品的價值要放在歷史維度里考量,如果作品脫離了歷史維度,純粹表現個人的小趣味,那無疑將缺乏長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