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評論 >> 正文

    年俗:變的是形式 不變的是內涵(孫正國)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6年02月22日10:07 來源:光明日報 孫正國
    廟會等傳統民俗離現代人的生活越來越遠。CFP廟會等傳統民俗離現代人的生活越來越遠。CFP
    爺爺,能用手機給我發紅包嗎? 微信發紅包成為新年俗 CFP爺爺,能用手機給我發紅包嗎? 微信發紅包成為新年俗 CFP

      春節歷經漫長而復雜的時空演變,已成為中國乃至整個華人社會最典型的節日文化符號。祭灶、放鞭炮、貼春聯、貼年畫、祭祖、拜年、守歲、鬧元宵……幾千年中,各種傳統年俗活動不僅為每年的春節營造著濃郁的節日氛圍,也用一種儀式化的存在承載著綿延不斷的中華文化。

      然而,近二三十年快速的現代化、城市化和全球化進程,使中國人過年的方式發生了顯著變化,一些傳統年俗正在消失,比如,燃放煙花爆竹的習俗在城市受到限制,一些地區還明令禁鞭;祭灶、貼門神、祭祖等傳統儀式習俗,在很多地區已不多見。同時,一些新年俗已經形成,比如觀看春晚,微信發紅包,利用春節假期外出旅游等。傳統年俗式微,新年俗不斷涌現,是當代春節的重要特征。

      賡續了幾千年的傳統年俗,何以在最近二三十年中迅速式微?新年俗不斷涌現的背后又有什么神秘力量?新舊年俗轉變之間,附著于傳統年俗之上的傳統文化又將何去何從?

      傳統年俗活動式微是自然規律 

      以前國人一到臘月就開始忙碌,蒸饅頭、炸丸子、炒花生、包餃子、插花、上墳祭祖、寫春聯、熬夜守歲……樣樣都不能少。可現在過年,饅頭不蒸了,丸子不炸了,花也不插了,有的人家連餃子也不包了,直接到超市買速凍的。歷經千年不變的傳統年俗在新時期開始消解,一些傳統年俗活動甚至已經消失。

      傳統年俗是農耕文明的產物。如今的中國社會正由工業文明時代進入后工業文明時代,社會基礎變了,文化生態變了,傳統的年節習俗自然也會隨之改變,這是自然規律。

      以曾經在民間廣泛流行的祭灶活動為例,在農耕社會,傳說灶王爺是玉皇大帝派往民間的“監察御史”,負責監察民間千家萬戶的生產生活。老百姓的灶臺上都有一個灶龕,龕內掛著灶王爺的畫像。過年時,一把火燒了畫像就等于“送”灶王爺上天去做“年度匯報”。祭灶時要擺放祭品,要放鞭炮,期望灶王爺“匯報”時能多說好話。但現在城市里早已沒有灶頭,農村的灶頭也越來越少。沒有灶頭,就沒有地方放灶龕和灶王爺的畫像,因此祭灶活動便越來越少。更重要的是,傳統農業社會,農民基本靠天吃飯,對自然充滿敬畏,因此在無力改變生產生活條件的情況下,只能將希望寄托于“灶王爺”之類的鬼神,祭灶之類的傳統民俗活動也就有了產生和傳播的主觀與客觀條件。

      如今,生產生活條件已跟農業社會完全不同,不少傳統民俗活動如祭灶,既喪失了原有的功能,也失去了傳播的客觀條件,因此式微乃至消失也就不足為奇。

      新年俗折射技術和觀念之變 

      這個春節,各種“搶紅包”大戰如火如荼,“搖一搖”“咻一咻”“集五福”,新鮮的過年方式給新春佳節增添了不一樣的趣味,成為新時代的“新年俗”。年節習俗是重要的文化現象,理解新年俗,首先離不開對文化的理解。英國人類學家泰勒對文化的討論很有啟發性:文化教育或文明,從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上說,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任何人作為社會成員而具有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復雜整體。這一定義,明確了文化的主要范疇、文化實踐者的社會屬性,說明了文化形態的豐富性。以這個概念為出發點,可以從技術、觀念等維度來分析新年俗,并嘗試把它們作為一個整體來思考,以揭示它們之間的內在關聯。

      看春晚,電話、短信拜年,微信發紅包……這些新年俗的出現,首先是因為科學技術的發展。電視機、智能手機、互聯網技術日益普及,必然會形成科技化的人際關系。微信朋友圈、QQ好友、網絡社區等成為當代人際關系的新模式。年俗是人們日常生活交往習慣的映射,技術進步所帶來的新的人際交往形式,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交往習慣,反映到過年的方式上,自然是新年俗的出現。比如,微信拜年、微信發紅包等新年俗興起的背后就是近年來基于互聯網與通信技術的微信傳播。作為新年俗的科技背景,微信與其他技術工具一樣,最大化地消解了普通民眾與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之間的隔膜,每個人都可以憑借技術工具,實現群體認同的社會性存在。

      新年俗的出現,既反映出技術變革,也折射出人們觀念的轉變。過年回家曾是中國人幾千年不變的年俗習慣。但現在過年,有越來越多的人離開“家”——有的與親友出境旅游,有的從老家農村前往城市與父母或兒女團聚。在這一新年俗中,最大的變化是關于“家”的團圓觀念的變化。因為在春節的本義中,“回家”是核心精神,所以無論在外時間多長,無論所處地方多遠,過年中國人一定會克服重重困難回家。現在人們不再局限于傳統意義上固定的“家”,不再把春節看作“回家”的節日,而是將春節當作走出家門與親友團聚的一次假期,在旅行中收獲“家”的力量與情感。

      團圓祝福是永恒主題 

      新年俗的繁榮興盛,一方面帶給人們新的過年方式和新的年節體驗,另一方面也讓人們對能否留住附著在傳統年俗之上的文化記憶深感憂慮。

      不可否認,隨著一些傳統年俗活動的消失,人們記憶中的那種“年味兒”越來越淡。如今在城市里過年,人們不再趕大集、蒸年糕、剪窗花,甚至連年夜飯也懶得做了,而是到飯店里撮上一頓。這些變化,是人們物質生活豐富之后的必然結果。幾千年中,每逢過年,人們祭灶、敬天,祈求新的一年中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其愿望不就是物質生活越來越好嗎?如此看來,一些傳統年俗的消失,倒反映出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人們今天懷念過去的“年味兒”,不是懷念過去的過年方式,而是渴望過年的那種團聚和熱鬧。

      說到團聚,其實這才是春節年俗文化的核心。不管是傳統意義上的“回家”,還是新時代父母或子女從老家農村到城市與親人團聚,抑或是全家人一起出國旅游,中國人對闔家團圓的渴望從未改變,并且隨著交通工具的進步,曾經不可能的團聚現在成為可能,“團圓”的主題得到了進一步強化。

      發紅包、貼春聯等傳統年俗活動,雖然形式上都有變化,但文化內涵從未改變。最初的紅包出現在唐宋時期。過年期間,皇家給大臣紅包,表示一種鼓勵;長輩給晚輩紅包,表達一種關懷。自產生以來,紅包始終有贈予金錢(物質)和吉祥祝福(精神)兩個層面的意思。微信紅包、電視紅包可以說是傳統年俗在網絡上的創新發展,是“年俗+互聯網”的創新之作。春聯雖然手寫的少了,但印刷品春聯色彩更鮮艷,字體更漂亮,同樣含有濃濃的喜慶。從這個意義上講,新年俗跟傳統年俗并非是完全的取代與被取代的關系。消失的只是舊有的形式,改變的只是過年的儀式,年文化的核心并未改變——人們對“年”依然心生寄托,依然期待團聚與停歇。這種演變后的過年的“味道”,更需要用心來品味。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