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評論 >> 正文

    為孩子選書,要警惕“偽經典”(劉秀娟)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6月01日10:09 來源:光明日報 劉秀娟

      

      又到“六一”,童書即將迎來一年中的銷售高峰。面對琳瑯滿目的各種兒童圖書,為孩子選書的家長還真有點不知作何選 擇。一些不良書商,摸準了孩子父母愛子心切、望子成龍的心理,打著諸如“經典叢書”的幌子,出版了大量質量低劣的圖書,把經典原著篡改得千奇百怪、面目全 非。這樣的偽經典圖書不僅是對原著的褻瀆,如若流入孩子們手中,更將貽害無窮。因此,家長在為孩子選書時,一定要警惕“偽經典”。

    “偽經典”泛濫成災

      大行其道的“偽經典”,有的直接刪節原著導致內容縮水,有的無中生有任意歪曲,還有的則走教輔的老路,附上一些喋喋不休、自以為是、漏洞百出的講解,給孩子的閱讀添亂。

      試舉幾例:

      某少兒出版社出版的《木偶奇遇記》中寫道:“我們現在講的故事發生在遙遠的意大利,那是一個離我們這里很遠很遠的國家。在那個國家居住著一 個叫安東的木匠師傅……”看到這些,真是眼鏡都要跌下來了。此書笨拙地篡改科洛迪的作品不說,居然加上上述荒唐的一段,這就如同一個中國作家在對著中國讀 者講中國故事時說:“我們現在講的故事發生在遙遠的中國,那是一個離我們很遠很遠的國家……”顯然,編譯者把自己對別人講故事的俗套介紹也加了進去,真是 無知者無畏!

      無獨有偶,某注音版《綠山墻的安妮》也加上了一句“在加拿大的愛德華王子島上,有一條靜謐美麗的街道……”同樣是這一本書,居然把“馬瑞拉 聽到林德太太關于領養孤兒的一番負面新聞之后而更加惴惴不安”,改寫成了“林德太太的這番話并沒有影響到馬瑞拉”,造成前后文的矛盾。并且,如果你同時讀 某書局出版的另一本《綠山墻的安妮》,你會懷疑自己讀的是不是同一部作品,連故事發生的地點都不一樣了。

      某出版社的《木偶奇遇記》中居然附有“必備知識點模擬測試”,填空題、判斷題、問答題總共一百分。如:“匹諾曹幫助農婦捉住了偷雞的四只 ______,農夫因此釋放了他!鼻也徽f這樣的讀物是否需要設置知識點測試,既然設計,也要設計得高明一點,起碼要有點互動性和延伸性。

      另一套“經典叢書”更過分,每一小節都有“賞析點睛”,每過幾個自然段就有所謂“名師”出來解析,每兩三章之后就有一份填空和問答題。所說 的話,無非是“動作和神態描寫相結合,生動地表現出櫻桃師傅驚恐的樣子”,“仙女的出現,讓故事進入一個魔幻的童話世界”(難道之前不是童話?)“仙女的 動作如此溫柔,體現了對匹諾曹的愛護”(難道你不這樣說,讀者就會誤以為“體現了對匹諾曹的痛恨”嗎?)眼看著這位“名師”絲毫不懂童話敘事,絲毫不理解 科洛迪寫到仙女的深意,還在夸夸其談,真是替他著急。

      還有更奇葩的。有一套所謂“導讀版叢書”如此點評木匠師傅發現木頭能說話的那一段:“木匠師傅聽見有說話的聲音,沒有仔細觀察是誰在說話。 這樣是不對的。我們遇到事情要仔細觀察,不能回避困難,要迎難而上”;或者“匹諾曹的經歷告訴我們,要聽父母的話,做個好孩子”。原本美好的童話故事因為 點評失去了童話性,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改編經典不能像編教材

      兒童圖書出現如此多的問題,首先是編輯理念出了問題。

      “四大名著”之類的圖書或許可以改編,因為可以拎出其中的某些故事或者某個人物,就如同戲曲界眾多“三國戲”一樣,可以用多種方式講述。但 對于圖書改編要注意兩點:一是文本本身具有可改編性;二是改編的人本身要有創造性,改編的結果是對藝術內涵的轉變甚至增加,而不是縮減和歪曲。

      可目前的兒童文學作品改編很多都變了味。兒童文學作品到了出版社全部拼音化,全部低幼化,全部要“青少版”,看似是為了孩子著想,實際上改 編者不懂文學教育和美育。因為經過拙劣的改編者之手,被掐掉的往往是細節,是優美的環境描寫,是精妙的對話,是人物性格的發展;铎`活現的、具體的、富有 個性的、充滿感情的文學書寫被改為刻板的、抽象的、死氣沉沉的概括總結。我們多少美妙的經典,就這樣變成了味同嚼蠟甚至是變了味的平庸之作。

      經典閱讀與課文教學要區分,最好不要讓孩子有“掌握”經典的錯誤目標,要允許甚至鼓勵“不求甚解”。經典的魅力正在于它深海一樣的內涵,有 不解,有誤讀,都是閱讀中普遍而正常的體驗,即便是成人的閱讀,不也一樣的嗎?閱讀是一生的事,不必急于求成,更不是讀了一本書,就有多么明顯的提高。哪 怕是作品的微瑕,最好也要保留,孩子有不解,應該是和家長、老師來討論,而不是給予唯一正確的“解析”。以教輔的思路做“經典叢書”,這樣的“經典”孩子 們如果愛看,那才怪呢!

    莫讓劣幣驅逐良幣

      寫書、編書、譯書都是良心活,可一些人為了追逐利益還是置良心于不顧。比如,有的譯者從丹麥的《安徒生童話》到美國的《湯姆叔叔的小屋》再 到法國的《昆蟲記》,都能編譯,而且一人承擔好多本。對照幾個版本會發現,所謂“改編”也好,“編譯”也好,都是拿已有的現成譯本加以刪節修改,不但糊弄 讀者,也侵犯了原譯者的權益,對讀者、對譯者、對行業,其害之深,一言難盡。其實,上述行為已經不是譯者的個體行為,而是好多出版社的共謀,甚至連一些專 業的外語出版社和以引進外國文學為專長的出版社竟也如此。為了金錢,本是做良心活的出版社早已把良心拋到了九霄云外。

      目前,文學類圖書銷售并不樂觀,圖書市場競爭激烈,很多出版社為了提升圖書品質絞盡腦汁,為了培育市場不斷加大投入?扇绻x者總是被那些成本低廉的“經典”搶走,對行業而言,真是“劣幣驅逐良幣”。

      面對圖書,即便我們說現代人已經不愛讀書了,但大家對書依舊抱有一份信任,這是中國人歷來對文化、對知識、對文學尊重和敬畏的體現。因此,無論競爭多么激烈,圖書人都應秉持一份公心,那樣才能對得起國人的那份敬畏和尊重。

      雖然現在我們還無法像檢測奶粉那樣去檢測兒童讀物中的“有害物質”,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我們還要承認,讀這些粗制濫造的書比不讀書總歸要好 一些,但這樣想就可以讓人心安嗎?這是我們對待孩子、對待文學的可取態度嗎?即便做不到“給孩子的,最好的”,起碼也要做到“給孩子的,合格的”吧?畢 竟,現在已經不是無書可讀,而是如何讓孩子讀到好書的時代。作為出版者,過了質量檢查的關,還要過專業精神和自己的良心的關。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