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評論 >> 正文

    莫讓書裝藝術缺失了美學看守(宋煥起)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4月10日10:33 來源:中國藝術報 宋煥起

    《書裝藝譚》  宋煥起 著
    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  2014年8月出版

      回顧四十余年的職業生涯,一多半的時光浸淫于出版。文字編輯、策劃編輯、美術編輯、總編輯、社長,這些工作我都做過;選題、組稿、審讀、設計、印裝、營銷,直至發行,對出版的全鏈條、每個環節,也都有著不算少的心得與思考。但一直以來,對于書裝設計實踐及其理論,我都有著一份異乎尋常的關切和熱衷。這份關切和熱衷,一方面是緣于自己的學術背景和專業素養,更多的,則是基于書裝設計不盡如人意的現狀。書裝設計是實用的審美、審美的實踐,其最高境界是圖書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的高度統一。這就必然要求書裝設計者、書裝鑒賞者及書裝理論批評者,既要有美學的理論基礎,又要有設計的實踐基礎,還要對圖書的文化屬性了然于心。客觀地說,有這樣“三棲”專擅的人并不多。這種專長和優勢,似乎成為一種無形的壓力和必須的責任,讓我習慣于以出版視野和美學的高度,來思考、探索、追問書裝設計技法層面之外的理念問題、邏輯問題、理論問題和美學問題;提出問題的同時,還要能夠解決問題,從而還要推進書裝藝術美學的建設。由此,便有了這本集子的問世。

      收入集子中的文章,大多是近兩年應《編輯學刊》之約而寫的專欄。從寫作的體系和過程上看,它不能算作是嚴格的理論專著,只是里面每篇文章都是緊密結合書裝藝術實際而寫,遵循問題導向而寫,在看似漫談漫筆的心得、感悟和札記中,滲入著學理的、思辨的,乃至批判的精神。所謂的“漫” ,是指集子所涉內容之廣,幾乎觸及和關照到書裝藝術實踐和理論,包括書裝美學的基本方面,關于設計的本質、設計的形式,關于設計本質與形式的關系,關于設計的基本范疇,關于設計手法和設計風格,以及設計師主體等,因此也就實際地具備了學術著作形態的完整性和系統性。

      如果說輕松漫筆是我的文字的風格,那么,批評,就是集子的重要精神,即集子中大量話題的契入點是直指設計中的一些傾向的。在這些傾向里,其弊端最為隱蔽、在當下設計界最有市場的,當屬過度設計。所謂“過度設計” ,即一味地追求手法無所不用其極,材料無所不厭其精,理念無所不用其全,堆砌、疊加、繁縟。這種情形非但沒有引起批評的重視,反而漸成風向和時尚,人們趨之若鶩,出版機構一遇重點項目,必蜂擁而至,找上門去,認定這就是最好的,高酬金高禮遇高調宣傳,簡直是不二法門。過度設計,作為一種設計風格,其問題在于:在材料、手法及理念的層層包裹中,失去的,是設計的本義。其更大的危害和風險在于:在書裝理論研究和書裝美學缺位的環境下,若任由此風蔓延,就會成為書裝藝術的災難。

      反觀中國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書裝設計,那是中國現代設計的發端,有一批新銳設計師涌現,他們守常出新,中西融會,創作出一批雖略顯稚氣卻充滿生氣的優秀作品。和當下過度設計形成鮮明反差的是:他們的設計,形式簡約,注重內涵,達到了形神兼備的境界。“藝術是情感的變現,情感是不受進化法則支配的。不能說現代人的情感一定比過去優美,所以不能說現代人的藝術一定比過去進步。 ” (梁啟超語)在比較民國和當下的書裝藝術,討論兩種風尚誰更接近設計的本質、兩者之間有何互鑒、誰才是正確的方向時,梁啟超關于時代發展與藝術成就關系的論斷顯得深刻無比,讓人深以為然。

      批評,是集子的文骨。因為,沒有批評的藝術是危險的,其危險在于缺失了某種意義上的美學看守。因為單向的闡釋與肯定(包括個人的孤芳自賞,圈子里相互追捧等) ,其本身就是違背審美邏輯的。批評的本質和作用就在于,它在肯定或贊美之外,以不拘形式的質疑、批判,甚至否定,促成了藝術生態和藝術發展的健康活力;批評的意義和力量在于,它既是一種批判思維,又是一種積極的創見力。中國的書裝藝術缺乏這種系統的力量,也缺乏這種積極的氛圍。書裝既是一門獨立的藝術,美學層面的批評就是應有之義。長期以來,這個“地帶”是個短板,單薄而零碎。完善中國書裝批評和美學體系,至少從積極的思考開始,現在是時候了。

      集子中不僅有“批評” ,也飽含許多由衷的審美贊頌,就是試圖從正面來提倡貼近設計本質的創作,伸張設計要有大境界,樹立“設計的目的是要人而不是產品”的精神。盡管設計生態還不盡理想,但是要從“立”的角度關注設計的文化內涵、設計的藝術品位和設計的設計性等諸范疇。一句話,呼喚書裝的美學回歸。除去理念和道義層面上的闡釋外,還有技法指導和創作經驗的周到介紹和悉心陳述,比如字體的稟賦,比如圖文書的制作要領,比如版式美和材料美的設計路徑,又比如插圖藝術觀及其鑒賞等等。總之,通篇體現著我個人的藝術見解,以及見解中蘊含的審美觀照。

      關于做學問和做事業的態度,朱光潛曾有過精辟的論述。他說,“要抱有一副‘無所為而為’的精神,把自己所作的學問事業當作一件藝術品看待,只求滿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偉大的事業都出于宏遠的眼界和豁達的胸襟” 。他的這番教誨,我是奉若神明的。 “只求滿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 ,這既是一種治學精神,更是一種審美理想。高山仰止。自己雖然在書裝理論和書裝美學方向做出了積極而深入的研究,也有一定成績,但對照先賢的境界,方覺膚淺、粗陋和渺小。我們容易沾沾自喜,也會于利害間斤斤計較,差距就在境界上。所以要不斷修煉。

      書籍很大,設計很小;設計很大,我們很小。不知同道以為何?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