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評論 >> 正文

    要善于從本土文學資源中吸取營養(黃發有)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12月05日10:28 來源:河北日報 黃發有(南京大學教授)

      新世紀以來,在產業化與娛樂化的潮流中,隨著類型小說成為網絡文學創作的主流,本土文學傳統對網絡文學的影響日益彰顯。在某種意義上,玄幻小說、武俠小說、言情小說、官場小說、歷史小說等類型小說,都能從晚清至民國的文學史上找到對應的文體類型。鴛鴦蝴蝶派的小說傳統在網絡空間中被重新激活,一些題材和故事也被重新講述。

      就單篇作品而言,創作于民國時期的《蜀山劍俠傳》的影響不容忽視,成了眾多網絡寫手競相模仿的范本。其“神魔大戰”的敘事模式影響了不少風行一時的玄幻小說和仙俠小說,還被反復改編成網絡在線游戲。值得注意的是,不少網絡類型小說對《蜀山劍俠傳》的借鑒與模仿顯得生硬而淺薄,不少網絡作家與其說從中獲得靈感,毋寧說是移植了蜀山題材的網絡游戲的某些敘事元素。

      詩詞是中國古典文學的瑰寶,引用古典詩詞或以典雅的文字營造詩情畫意,已經成為網絡文學尤其是言情小說渲染氣氛的重要手段。流瀲紫的《后宮·甄嬛傳》就大量引用古典詩詞和曲詞,從《詩經》到唐宋詩詞,作者信手拈來,既增添了情趣,又使文字風格自成一體。

      就故事的選材而言,不少網絡類型小說脫胎于古典文本或民間傳說。像林寒煙卿的《春色豈知心》和《小狐貍遇龍記》,很自然會讓人聯想到《聊齋志異》的花妖和狐仙故事。至于穿越小說的文體發展與變遷,網友一般會近溯到李碧華的《秦俑》、黃易的《尋秦記》等。其實,唐代李公佐的《南柯太守傳》、明代湯顯祖的“臨川四夢”和清代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已經陸續構建了主人公進入別樣時代的敘事模式和情節框架。至于網絡歷史小說,那就更無法割裂與傳統歷史文化的精神聯系。

      網絡文學在借鑒本土文學傳統的過程中,存在著一些突出問題:第一,網絡寫作的“復古”往往停留在表淺層次,生吞活剝,滿足于移植古典的碎片。在某種意義上,這種魚目混珠的“偽古典”恰恰是對傳統文化精髓的一種放逐和遺忘。第二,在商業訴求和娛樂風尚的推動下,以后現代主義傾向和消費主義趣味對傳統歷史文化和經典文本進行戲仿、篡改和惡搞,已經成為一種流行風尚。“杜甫很忙”,“背串的古詩詞”,以娛樂化姿態對古典詩詞進行惡搞的拆分重組,在網絡空間中屢見不鮮。這種混搭風以膚淺的創意嘩眾取寵,體現出的是對古典文學傳統的不尊重。第三,網絡文學中的復古趨向,經常會演變為扎堆、跟風、起哄的群體行為,缺乏個性化的藝術提煉。在宮斗劇走紅時期,宮斗題材的網絡穿越小說泛濫成災,情節模式、人物關系和對話口吻都如同一個模子刻出來的,陷入了低水平重復的怪圈。第四,網絡文學在對待本土文學傳統時的偏食傾向。網絡作家大多喜歡從古典文學或現代文學中的通俗小說中獲得養料,對于相對小眾的精英文學或小說以外的文體則較為隔膜。而且,不少人即使在面對所模仿的文本時,也是攻其一點不及其余,缺乏對作品的整體把握和融會貫通。

      網絡文學的發展與突破要重視從本土文學資源中吸取營養,并以創造性的化用將其轉換為源頭活水。要實現這樣的目標,網絡作家們就不能滿足于扮演搬運工,僅僅把古典元素作為一種粉飾的外衣和提味的調料。首先,要入乎其內出乎其外,在兼收并蓄各種文學資源的基礎上,不能只停留于簡單的模仿,而是融入自己獨特的生命體驗,以個性化的思考進行創造性轉換。其次,網絡文學對本土文學傳統的傳承與再創造,必須有一種批判性的眼光,而不是照單全收,以為只要是“古董”就能賣錢。再次,精品意識是提升古典元素的藝術活力的關鍵。如果網絡作家們還是片面追求數量,通過提高更新頻率和拉長篇幅來集聚網絡人氣,網絡文學對本土文學資源的搬用注定只能是粗糙的、膚淺的、碎片化的拼貼。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