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評論 >> 正文

    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慎海雄)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10月09日09:56 來源:光明日報 慎海雄

      “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習近平主席在出席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強調,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這一重要講話,引起海內外輿論的熱烈反響,為我們如何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指明了方向。

      今天,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上,強調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具有重大意義。弘揚傳統文化,并不是復古守舊,而是要著眼于科學對待傳統文化,堅持古為今用,堅持有揚棄地繼承,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習總書記以三個“可以”為以古鑒今、古為今用提出了明確的實現路徑: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這三個“可以”,是我們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的有力指引。

      中華文化浩浩湯湯,歷經滄桑仍綿延不絕,密碼就在“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豪邁自覺中,就在“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濟世自信中……中華文化的精神取向剛毅而堅韌,胸襟寬廣而開闊,有著深切關注人類命運的人文情懷。歷史昭示我們,弱肉強食不是人類共存之道,窮兵黷武無法帶來美好世界。攜手努力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需要全人類共同擔當。提倡“和而不同”的中華智慧,為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啟迪。正如習總書記所指出:中華文化崇尚和諧,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蘊涵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以和為貴,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國代代相傳,深深根植于中國人的精神中,深深體現在中國人的行為上。只有尊重和承認差異性存在,求同存異,和平共處,不同國家、不同文明,才能取長補短、共生共存、合作共贏。

      在當今世界,許多看似已成死結的難題,如果以中華智慧來指點迷津,就往往茅塞頓開,為全球治理提供智慧:世界的命運必須由各國人民共同掌握,世界上的事情只能由各國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來辦。習總書記列舉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16個方面的中華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這些精神財富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習總書記提出的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等戰略構想,匯聚了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開放、進取、合作、共贏的積極精神,展示了中華民族傳承和平、和睦、和諧的堅定理念,贏得各方熱烈呼應。

      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啟迪人類如何“辦好世界的事”,也啟示我們提高治國理政水平“辦好中國的事”。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人民政協成立6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深刻揭示了協商民主的豐富內涵。總書記指出,協商民主既源自我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和創造,也源自中華民族長期形成的天下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異等優秀政治文化。習總書記關于“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找到全社會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的思想,被輿論概括為“中國式商量”,就盡得中華文化之精髓。“中國式商量”,對于今天我們發揚民主、凝聚共識、民主決策,知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廣開言路,博采眾謀,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改革發展添助力、增合力。

      優秀傳統文化啟示治國理政,還有許多方面。比如,發展經濟,從《管子》提出“善為國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到朱元璋感悟“民富則親,民貧則離”,再到程頤“為政之道,以順民心為本,以厚民生為本,以安而不憂為本”,都啟示改革發展必須始終著眼于改善民生,著眼于讓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分享發展成果。比如,建設美麗中國,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生態文明思想,許多內涵都與現代生態文明的理念高度契合。我們要銘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教誨: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

      “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習總書記關于優秀傳統文化對于道德建設重要性的論述,為加強道德建設提供了有益啟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過程就是道德實踐的具體過程,在當前尤需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深沉的歷史積淀、博大的文化精神、高遠的思想境界,要浸潤在核心價值觀的培育之中,落細落小落實到具體行動上去。

      “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實現中國夢,我們要深刻領會習總書記的重要思想,從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中匯聚新的力量,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堅定奔向中華民族美好的“新域”。

      (據新華社北京10月7日專電 原載于2014年40-41期《瞭望新聞周刊》合刊,有刪節)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