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評論 >> 正文

    新媒體為傳統文化傳播帶來機遇和挑戰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9月24日11:41 來源:中國教育報 劉彤 陳錦宣

      “中國夢”既是中國的強國富民之夢,也是中華民族的復興之夢。中華民族的復興根本上是中華文化和文明的復興,是對中華五千年燦爛文化的彰顯,是對五千年悠久文明的傳承,是中華價值觀與世界的共生、共享、共榮、共進。作為世界文明古國,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從未中斷過,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民族精神。毫無疑問,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是民族精神的載體和凝聚力量。當前,在西方文化和現代文化的沖擊下,中國傳統文化將如何繼續傳承呢?一種文化能否延續下去,不僅取決于文化本身的內在張力,還取決于它如何被傳播。信息社會到來后,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數字技術、移動通訊技術的快速發展,出現了以網絡媒體、手機媒體等為代表的一系列新媒體形式。新媒體的出現,在豐富著傳播載體形式的同時,也使傳統文化傳播面臨許多機遇和挑戰。

      認清新媒體特性并樹立利用新媒體傳播傳統文化的思維意識。較之于傳統媒體,新媒體不但擁有更多的數字化元素,也正在顛覆傳統的傳播方式和傳播思維。從媒介傳播的發展趨勢上講,當進入“自媒體”、“全媒體”、“融媒體”時代后,移動化的傳播媒介將成為傳播的主要通道,新媒體的“微傳播”則將成為主要的傳播方式。新媒體的出現,使得信息收集方式、信息內容和形式、信息傳播性質、傳播方式、傳播話語權、傳播內容、傳播對象等都產生了重大變革,也使得社會大眾在獲取和交流信息時的思維模式、語言特點、行為方式、心理意識等也發生了極大改變。可以說,新媒體的出現,改變了原有的傳播環境和傳播模式,產生了新的信息傳播模式、新的大眾接受心理、行為狀態和習慣,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生存方式和生存樣態。因此,充分利用新媒體在廣大民眾,尤其是青年人中普及的優勢,有效規避新媒體帶來的負面影響,發揮其傳播優勢,做好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播,是廣大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有效利用新媒體推進傳統文化傳播,需要形成新媒介觀,全方位認識新媒體平臺,深入把握新媒體傳播規律和傳統文化傳承規律。從木蘭從軍題材的網絡化衍生,到《百家講壇》吸引數億觀眾,從《花樣年華》帶動中國傳統經典服飾文化的風靡,到大觀園旅游文化在網絡的流行從而達到對《紅樓夢》的傳承與衍生……可見,傳統文化遺產在新媒體時代產生的衍生品,既是對精華的傳承,更是拉動產業發展、擴大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因素。傳統文化作為一種歷史積淀下來的文化成果,表現出強烈的歷史遺傳性和連續性,而傳統文化在網絡技術的沖擊下更是尋求到了發展的新途徑。

      借助新媒體平臺有效傳播傳統文化。許多新媒體平臺自身既是具備通信功能的重要通訊技術平臺,同時還是兼具跨媒體傳播功能性和可移動性的媒體平臺。通過類似如手機、微博、微信、QQ等新媒體渠道傳播傳統文化,是當前出現的一種文化趨勢。第一,數字報刊形式實現“點對點”。手機報作為新興的數字報紙,利用手機的彩信功能,將傳統報刊的權威性與移動媒體的便捷性有效結合,是傳統文化借助新媒體傳播的主要形式之一。第二,碎片化的媒介體驗開辟獨特路徑。無論是近年來興起的微信,還是產生巨大影響力的微博,在發送信息的同時推送圖片、音頻、視頻等,都是具備碎片化的文本特質。毫無疑問,這種碎片化的文本已經被廣大受眾所接受,并且與傳統文化融合在一起后,會產生一種獨特效果。比如,元宵、端午、中秋、春節等傳統節日前后,運營商和相關部門均會通過新媒體傳播傳統文化內涵及蘊含的民族精神,并形成線上線下的廣泛互動。第三,娛樂化的手段實現對傳統文化資源的深度開發。近年來,人們已經開始探索采用游戲、音樂等形式傳播傳統文化。有的游戲注重將傳統文化資源移植入游戲場景畫面和人物形象、道具裝飾等方面,有的游戲甚至直接套用中國古典經典文化中的盤古開天地、愚公移山、精衛填海等神話故事資源。此外,具有濃郁傳統文化氣息的音樂鈴聲的推送,也為當今中國的城市文化中刮來一陣清新的傳統文化之風。

      “微傳播”形式是新媒體傳播傳統文化的力量之源。“微傳播”堪稱整個新媒體傳播的力量之源,其概念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微傳播”是指以網帖、博客、手機短信、彩信、飛信、QQ、MSN、戶外顯示屏以及后來興起的微博、微信等為媒介的信息傳播方式;狹義的“微傳播”則專指以微博為媒介的信息傳播方式。“微傳播”之“微”,在于使社會上的每一個微小個體都可以自由地發出“微聲音”。這些“微聲音”可以是一段話,可以是一張圖片,也可以是一段音頻或視頻,甚至只是一個表情符號……它們通過手機等“微介質”傳播出去。人們通過按鍵操作、鼠標點擊等簡單的“微動作”就能完成選擇、評價、投票等功能,從而獲得一種“微體驗”。這種“微體驗”既不同于傳統媒體的線性傳播,也不同于網絡媒體的網狀傳播,而是一種裂變傳播。這種傳播形態的傳播速度之迅捷、傳播密度之深密、傳播方式之便利,遠非以往的媒介所能比擬的。這種信息傳播形態所帶來的影響,已經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尤其是在傳統文化的傳播活動中顯現出強大的威力。

      利用新媒體傳播傳統文化要注意興利避害。對于新媒體的崛起,許多人懷有強烈的憂患感——擔憂對微博、微信的過度熱衷,反而造成個人與現實社會隔離;擔憂微閱讀的流行,造成深度閱讀的缺失;擔憂微電影良莠不齊,傳遞負面價值觀……在憂患者眼中,新媒體的表情上總傳遞著負面情緒。樂觀者每天活在天堂,悲觀者每天活在地獄,他們看待世界的角度迥然不同。如果負面情緒的蔓延,締造出無數的悲觀者,那無疑將是新媒體的最大憂患。于是,許多人開始唱衰新媒體——“微博末日”、“微電影走向末路”、“微閱讀失去青睞”等說法一度甚囂塵上,甚至有極端者將對新媒體的喜好定位為“惡習”,欲除之而后快。其實,如何興利除害,我們應該用一分為二的辯證眼光去看。2011年,大學生劉嘯宇用200元錢拍攝的一段片長僅為6分鐘的“微視頻”——《天堂午餐》,在短短一個月時間里,竟達到了400萬次的網絡點擊量。可見,新媒體可以成為傳遞“正能量”的主流渠道。為新媒體解除憂患,我們每個人都應從自身做起,積極傳播“正能量”。生活原本就是細微瑣碎的,新媒體卻可以在細微瑣碎中提煉出無限妙趣。當我們以積極的心態去引導,新媒體就可以傳遞出無限“正能量”,使人們得以“微笑著生活”。

      正如狄更斯所言:“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新媒體的成熟期還遠沒有到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革新,新媒體運用還將日益壯大,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與之親密接觸。如何在滿足個體自由的同時,規避新媒體帶來的負面影響,仍是對這個時代的一大考驗。(劉彤系四川傳媒學院編導與戲文系副主任,陳錦宣系四川傳媒學院教務處副處長)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