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學在第一個十年期產業形態漸露頭角,從新世紀以來,網絡文學借移動閱讀的強勁勢頭產業特性隨之步入到向規模型、多元化方向發展。2013年以來,伴隨一批大型網文企業的誕生,同時企業的兼并、重組潮依舊在進行中。也就是說單純從文學的視角來考察網絡文學顯然是不全面的,甚至會忽略網絡文學發展的基本特性———產業性。
作為產業的網絡文學在兩條軌道上游走———“內容為王”、“渠道為王”,正因為在這兩股道上同時滑行,因此網絡文學的走勢并不好把握,網文企業既要留住作者還要焦慮如何吸引讀者,寫手同樣焦慮:如何留住讀者?如何找到更大的平臺。具體說一方面作者要有好作品,另外一方面網文企業如何擴大傳播力及如何留住重量級的作者,如何培養出新的大神?在貌似平靜的網文生產環節其實暗流涌動,隨時都能爆發潛在的危機。大型網文企業還在積極尋求產業模式,盛大的全版權產業鏈,與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合作成立網文寫作專業,中文在線則邀請莫言擔任名譽校長成立網絡文學大學。8月騰訊文學“用想象創造世界———2014Next Idea原創文學大賞”正式啟動。除豐厚的獎金、保底合約支持外,獲獎作家還將有機會加入“青年作家培養計劃”,其目的都是為了網絡造神。網文企業為此煞費苦心。
十五年來的網絡文學在文本探索上也算是艱難行進,在第一階段,熱愛寫作的文藝青年將身體埋進網絡,將文學訴諸網絡,當年他們的功利心弱于鐘情期刊出名出頭的文學青年,因此,在網絡上自由書寫出一批有別于傳統套路的網絡文字,無論是《第一次的親密接觸》《告別薇安》《悟空傳》《成都,今夜請將我遺忘》,還是《明朝那些事兒》《杜拉拉升職記》《鬼吹燈》《藏地密碼》都深深地烙上了時代的印記和別具一格的文體特征。在這之后,網絡文學雖然在類型化寫作上繼續以高昂的姿態,高速地發展,但是由于產業的突飛猛進,資本的過度裹挾,寫手獲取過高財富的渴望,作品質量每況愈下,出現大量題材雷同和重復,特別是文體的僵化和教條嚴重制約著網絡文學的發展,成為產業“拐點”的重要制約因素之一。以“小白文”、“總裁文”為例,在年度凈網行動中很多企業為此付出了昂貴的代價,支付了相當可觀的本不必要的商業成本。
筆者在與多位網絡寫手交流中得知,很多網絡寫手已經意識到網絡文學產業“拐點”的到來,他們一致認為,寫作不能再以讀者的胃口作為主要參照標準,過去網文寫作很多都參考讀者的建議,甚至迎合讀者的心理,按照讀者的思路去寫。現在,普遍意識到這樣做只能使自己走向一條不歸路,暫時的滿足決定了無法走向未來。寫手的自覺能否拯救危機中的網絡文學,能否將網絡文學帶出“滯漲”的泥沼,走出產能過剩的陷阱,仍舊需要時間的檢驗。
作為經濟形態的網絡文學同樣面臨“產能過剩”的危機,目前,大量劣質網文生產呈現出的“滯漲”狀態類似淘汰的產業,一方面大量生產,另外一方面讀者的消費出現低緩,這將嚴重影響網絡文學的正常發展。因此,有人提出改變讀者的閱讀趣味是改變網絡文學生態的有效辦法,這就好比提高消費層次和消費水平來拉動生產,帶動各個生產環節。顯然,這在理論上是成立的,但在現實中這將是漫長的過程,須得按照市場的規律優勝劣汰,絕不是靠人為控制的甚至一腔熱情的干預所能改變的。
因此,提高全民閱讀水準,提高寫手的寫作品位,治理改善網絡環境,加強網絡文學企業的經營管理,以及大力推動相關產業政策的完善等等,都將對網絡文學的發展,產業功能的健全產生積極的影響。也只有做到了細節上的治理與完善,資源的合理配置,才能真正推進全行業的發展,進而有利于整個文化產業生態的優化。這條路盡管漫長,但意義非同尋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