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所謂網絡文學的寫作在互聯網上鬧騰得風生水起、熱鬧得很;另一方面,人們對它的關注與評價則基本上還都是停留在最外圍、最皮毛的層面。其實,對文學的任何關注,無論是傳統還是網絡,不讀作品就沒有發言權。
關于網絡文學,本人一向不敢發聲,之所以如此膽怯,是因為自己對其作品的閱讀太少,說來慚愧:就連《誅仙》、《鬼吹燈》、《盜墓筆記》這樣的明星產品都未讀過,如此缺乏閱讀積累,那說啥心里還不虛得很?不過不敢發聲不等于無視或漠視,那么一個“龐然大物”客觀上存在著,你的無視與漠視除了暴露自己的孤陋寡聞外,別無其他。坦率地說,為了彌補這種無知,我倒是很想從他人的評述中獲取些許相關的滋養。結果,一番搜尋閱讀下來,從社會整體有關網絡文學的關注中我獲取的最大量信息概括起來或可用如下兩字而蔽之。
第一個字謂之為“量”。具體點說就是數量多、體量大、點擊量高、吸金量強。數量多指的是網絡文學的作品很多,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目前網絡文學簽約作者數量超過百萬,每年上傳作品的數量也接近一百萬部,如起點中文網、紅袖小說網等多家在線中文寫作平臺,每日更新的字數就多達一個億。體量大指的是網絡文學單個作品的體量動輒三四部五六部者甚多。點擊量高指的是某部網絡文學作品獲得數以百千萬的點擊量都并非天方夜譚。至于吸金量強則是說網絡作家的“造富能力”好生了得,據“2013第八屆中國作家富豪榜·網絡作家富豪榜”發布:起點中文網白金級作家唐家三少以2650萬元版稅蟬聯狀元寶座,天蠶土豆、血紅、我吃西紅柿、夢入神機等“網絡大神”則緊隨其后。
第二個字謂之為“體”。具體地說就是各家都在力圖為網絡文學定性,試圖回答網絡文學的本體是什么?概括起來大體上亦不外乎如下四說:一曰傳統文學之類型說,即網絡文學無非就是傳統文學中的類型文學,且多為玄幻、武俠、言情和戲說歷史等四類;二曰非文學說,即網絡文學多蕪雜,壓根兒還談不上是文學;三曰互滲說,即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并非完全對立而是相互滲透;四曰另起爐灶說,即傳統文學的那套話語已無力詮釋網絡文學,因而需要新建另一套話語體系方能言說。
這一“量”一“體”,前者說的都是網絡文學現階段最外觀的一些特點,說實話,這些特點與文學本身基本上沒什么關系,至于有論者屢屢將其作為網絡文學或數字出版巨大成就的重要標志而張揚,這除了一次次地彰顯這些論者的無知和GDP崇拜之外,實在說明不了什么。業內人士都知道,文學產量的多少與質的優劣從來就沒有必然的對應關系,也就是說這些個量與文學自身的價值本身是毫無關系的。那一個個海量的數字無非只是在提供這樣一個客觀現實,至于價值評判和文學分析則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兩者間風馬牛不相及。而所謂“體”盡管試圖是在評析網絡文學的文學特色,但恕我不敬,這樣的評析也著實皮毛了些。比如說它是類型文學這不算錯,但類型文學本身同樣也有優劣之別,被稱之為“新武俠”的寫手何其多矣,但最終留下的緣何只有金庸、梁羽生、古龍等少數幾家?比如說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并非完全對立而是相互滲透,這話也幾乎等于沒說,只要是文學,又有哪一種能夠與文學傳統截然不同呢?再比如說網絡文學需要另一套話語體系方能言說,那到底又是一套什么樣的話語體系呢?究竟是文學的還是其他的則一概語焉不詳。至于認為網絡文學壓根兒還算不上文學則是從根本上將其拒之于文學之門外,這樣固然簡單,但恐怕也會因其簡單而不成為一個辦法。
由此看來,我們似乎可以得出這樣一個判斷:一方面,所謂網絡文學的寫作在互聯網上鬧騰得風生水起、熱鬧得很;另一方面,人們對它的關注與評價則基本上還都是停留在最外圍、最皮毛的層面。說句不中聽的話:如果我們對網絡文學的關注持續停留在這樣的外部與淺層,那不是一種無能的表現就是學風的浮躁;如果說這樣一種寫作還要被稱之為是文學的話,那么什么才是人們真正該關注的?
答案只能是回到文學自身,回到文學寫作的內部,就作品說作品就寫作說寫作。你說他粗俗總得說出個一二三,你說他鮮活也需道出個四五六,這些都需要實實在在的閱讀為基礎,離開了這些,離開了對作品的閱讀,對網絡文學的任何關注與評說都是蒼白的、虛無的和想當然的,這樣的關注與評說也基本是廢話空話與套話,同樣是網絡文學中的污垢。其實與傳統文學一樣,對文學的任何關注,無論是傳統還是網絡,不讀作品就沒有發言權。
(本文作者為著名文學評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