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讀魯迅的《紀念劉和珍君》,不能理解他的“我實在無話可說”;而等到虛長了幾歲,有了一些經歷,才知道,很多時候,真的是“說不出話”。
但是,沒有說出來的愛,就不是愛嗎?我們恐怕還不能這么說。譬如這里要紀念的劉和珍君,以及文章里提到的楊德群君、張靜淑君,還有那些已死的和未死的學生,魯迅對于這些青年人的愛,是語言所無法表達的。許多年后,當魯迅又一次“直面”幾個青年的熱血時,依然用無言來表達他的摯愛之心,他寫下了“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的詩句,悲憤中正蘊含著他的大愛如淵!
這是一種更深沉更有力量的愛,一種凝聚著人性情懷的博大的愛!這足以提醒那些以為魯迅只有恨沒有愛,只有冷沒有熱的人,他們或許根本不懂魯迅的愛。魯迅的愛是滾動在巖石下面的巖漿,溫暖著陰寒的大地。“血沃中原肥勁草,寒凝大地發春華”,這就是愛的力量。譬如魯迅對蕭紅的愛,蔡登山先生特意寫明是“父女之愛”,有人還發出訕笑,仿佛有什么不能說出的秘密。其實你只要認真地讀過蕭紅,或者魯迅有關蕭紅的文字,你都會因為有過這樣齷齪的想法而感到無地自容。在當代文學史上,有多少像魯迅這樣,以生命去關愛一個青年作家,并扶助她成長的呢?多的倒是人間的惡俗,還以為自己是真實的,撕去了偽裝的。
蔡登山先生寫到魯迅和蕭紅的情感,是讓人感動得流淚的。我不是個很善于流露感情的人,幾乎無淚或少淚,但讀了蔡先生的文字,眼睛也因發熱而有些濕潤。蕭紅是在絕望中給魯迅寫信的,并附上了她剛剛抄就的《生死場》。魯迅沒有拒絕這個陌生女孩兒的求援。他不僅同意蕭紅來上海找他,還在信中為她指引了詳細的路線。魯迅對年輕人的關愛常常就表現在這些細小的地方。蕭紅要到日本去了,“臨別之夜,魯迅望著即將孤身遠行的蕭紅,他憐愛地坐在藤椅上囑咐蕭紅:‘每到碼頭,就有驗病的上來,不要怕,中國人就會嚇唬中國人,茶房就會說,驗病的來啦,來啦……’”而那時,蕭紅只有25歲。
蔡先生的文字是簡潔而有情致的,這里沒有過分的渲染,一顆仁慈之心已躍然紙上。這是一種父女之情,又不全是父女之情,我以為更多的,還是志同道合者相識相契的同志之情。這些年來,“同志之情”似乎被什么東西玷污了,總覺得不如說“男女之情”更顯得爽快,所謂魯迅也是人啊!但是人和人是有同有不同的,愛也就在這同與不同之間,而不僅僅在男女之間。
我們讀魯迅的文字,知道他很少把愛掛在嘴邊上。這在今天是很吃虧的。今天所流行的,是有什么都說出來,不然就會被人責備為“缺席”。所謂缺席者也,就是你沒有在公眾面前表現。可是魯迅,不僅不會四處表白他的愛,更不會把不愛說成愛。我們倒是從他的不愛中體會到了他的“愛”。蔡登山先生也寫到了這一點,他的《魯迅愛過的人》首篇就寫了“魯迅與朱安”。關于朱安,他曾說過:“這是母親給我的一件禮物,我只能好好地供養它,愛情是我所不知道的。”這對一個女性來說,固然十分的殘酷,但從現實考慮,如果放棄這個婚姻,對朱安來說,可能也是一種犧牲。因為,“在紹興,被退婚的女人,一輩子要受恥辱的”。在這種考慮當中,恰恰可以體會魯迅的愛心。所以,朱安過世前曾說:“周先生對我并不算壞,彼此間沒有爭吵,各有各的人生,我應該原諒他。”
(摘自《五味書》,解璽璋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