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名著歷經時間考驗,社會接受度、關注度高,成為影視界倚重的取巧利器。但是當前翻拍文學名著毀多譽少,抵制聲浪高漲,凸顯了消費語境下重拍文學名著的困境。
文學名著的傳播
從印刷演進至電子的傳播革命,導致形象崛起,文字衰落。雖然每年出版圖書的數量越來越多,但是伴隨“圖像時代”的到來,能夠將一本書從頭至尾讀完的人卻越來越少。人們對純粹紙本閱讀的疏離之勢,使得文學名著影視版甚至具有了“經典代讀”的功用。以至于公眾談起四大文學名著時,多是其影視形象。1986版的《西游記》在每年的寒暑假期必播,仍然深受青少年群體的喜愛。媒體助推的“國學熱”方興未艾,作為重要組成部分,文學經典名著不斷被印刷、改編,以不同形式加以推廣和普及。近年來,文化軟實力被提至國家戰略層面,中國傳統文化典籍成為建構和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切口,重新回歸公眾視野,其中中國古典文學占了很大比重,并引發社會關注。
20世紀90年代開始,在大眾文化思潮的裹挾下,就出現了消費經典的浪潮,解構與重構經典成為時尚。大眾消費文化語境中,經典不可避免地被快餐化、通俗化、大眾化。從文學名著的社會傳播效果來看,影視化已經成為文學經典當代傳承的重要方式,以文學經典為改編對象的影視劇、《百家講壇》等為代表的解讀文史經典的電視欄目則首當其沖。《西游記》(1986)、《紅樓夢》(1987)、《三國演義》(1995)、《水滸傳》(1998)等四大文學名著相繼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完成了第一次大規模的影視化傳播,總體上獲得了多數認同,并經過屢次重播積累了廣泛的觀眾基礎,成為一代觀眾共同的情感體驗和時代文化記憶。進入新世紀,社會文化與人們的審美觀念已有很大的變遷,重新闡釋經典成為可能。另一方面,我國每年影視劇集的產量過剩,甚至過半無處播放,資源和渠道競爭白熱化程度持續走高,制片方看重文學經典的群眾基礎和市場號召力,以其全新視覺沖擊,力爭贏得觀眾和市場。2010年到2011年,《紅樓夢》《西游記》《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四部名著翻拍劇陸續播出,盡管收視可觀,但是觀眾并不買賬。
翻拍名著的困境
當前翻拍名著毀多譽少,收視飄紅與拍磚共存,遭遇文化理解與認同的障礙。
1.文化守成者的指責
雖然經典的評定標準不一,但是作品的經典地位一旦確立,便會對此后的接受與傳播產生深刻影響。對待經典的態度反映了時代精神與社會心理的特殊性,往往能夠折射特定社會的文化心態及其價值觀。20世紀90年代初期,無厘頭等眾多被貼上“后現代文化”標簽的思潮,在文化守成者看來是離經叛道的。在對眾多戲說、大話經典的作品批判中,《大話西游》是個例外。1994年底上映后,《大話西游》借助盜版力量和大學生群體間的口碑傳播等非常規傳播渠道,歷經兩年的低迷期,徹底顛覆師徒四人的形象才最終獲得觀眾認同。“大話文藝很典型地表征了文化經典和文化權威在我們這個消費主義時代的命運。”世易時移,大眾通俗文化勢不可擋,經典大眾化、通俗化、快餐化在所難免。文化守成主義者持有的敬畏、尊奉、維護立場,在當前消費語境下顯得格格不入。此次第二輪的四大名著翻拍聲稱在尊重原著基礎上創新,但是創新手段乏陳,部分細節的理解過多摻雜時下流行元素,不可避免地遭致文化守成者的指責,批評其褻瀆經典、玩弄經典。
2.主流媒體批評立場
與20世紀八九十年代四大名著影視化傳播的社會反響不同,第二輪的翻拍不僅在網絡上遭遇吐口水,作為主流媒體也秉持批評的立場。一些文章指出“名著難當重拍之苦”,認為重拍“變形走樣”、“不著邊際”,胡亂顛覆、無情解構,難以具備擔當性與審美超越性。明確“名著改編不應誤讀現代意識與大眾審美情趣”,期望影視劇翻拍,實現經典名著的重塑,“既想乘上商業的快車,又想不落入商業的平庸,顯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些聲音固然為名著重拍有鞭策之功,但是作為“意見領袖”,主流媒體沒有從國內正在摸索的文化產業發展的角度作理解之批判,也未能深入追問制片人敢于迎難而上、迎罵而上的復雜社會背景。其審慎甚至批評的立場,對于其他媒體的價值選擇有重要的導向作用,也深刻地影響了民眾對名著重拍的判斷。
3.首因效應
接受美學認為任何文本都是留有空白的“召喚結構”,其意義的生成尤為強調讀者的能動性。但是首因效應的存在,使后來者做到相當甚至超越前人的闡釋并被廣泛認可,難度陡增。在相對單純的傳播語境中,第一波的翻拍已經成為集體文化記憶,影像人物形象被觀眾廣泛接受,構成新的權威,對其改變很容易招致責難。根深蒂固的思維慣性與接受心理,導致觀眾潛意識地傾向于以老劇標準審視新劇,而不是以原著為準審視新舊翻拍劇。得益于技術的進步,新版在聲像、特效等方面有所提高,更加精確傳達作品意圖,這些客觀事實卻容易被忽視。在四大名著中,《三國演義》和《水滸傳》因為取材于歷史,想象創作的空間稍遜,新舊版的翻拍爭議相對較弱,總體評價各有優長,甚至對原著的部分顛覆更符合大眾的理解與接收心理而獲得肯定,基本達到了多元化闡釋。文學性和魔幻性強的《紅樓夢》和《西游記》再創作空間廣闊,爭議較大。考慮到從文字到影像的符號轉換,翻拍劇本身無法做到忠實原著,但是在原著基本精神和情感基調基礎上創新是必要的。況且電視本質上是一個娛樂媒介,追求“愉悅快樂”原則是首要的。雖說新版翻拍劇備受非議,但是觀眾也享受了拍磚發泄的快感。慣性思維占了上風,多數觀眾思量之后更易于得出“新不如舊”的評價。
4.電視文化創新貧乏與商業利益的追逐
當前學界和觀眾對翻拍劇的批評,并不是批評翻拍行為本身,而是批評這些翻拍劇與當前的大眾審美與期待相抵牾,種種非議凸顯了影視劇創新的貧乏與無奈。最為詬病的新版《紅樓夢》過多旁白,“空得原著的表象而神韻盡失”。新舊版本《水滸傳》《三國演義》的差異相對較小,爭議不大,但是導致觀眾對新版印象并不深刻。當前的媒介生態中,電視媒體仍然占主導地位,也是全中國大多觀眾接受信息和娛樂消遣的首選接觸媒介。《西游記》中充滿后現代意味的臺詞背離了普通大眾的審美旨趣,被調侃之余,難免被指雷人。其社會傳播效果與《大話西游》迥異,關鍵在于電視和電影的媒介差異。二者雖然都是影像媒介,但是由于接收群體的巨大差異,導致了后現代式解構的電影很容易獲得大學生群體的共鳴,而作為大眾媒介的電視,超前或者前衛的審美則很難得到認同。名著不斷被翻拍、重拍,顯示了自身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但是準備不足,倉促上馬,企圖通過炒作實現未拍先熱,制造各種噱頭,設置懸念,反映了影視劇創作悖離劇本核心,文化價值取向上過于追逐觀眾眼球的商業思維。在產能過剩的影視劇市場,名著因為其特殊性,翻拍劇很容易獲得電視臺播放機會,這種穩賺不賠預期,加上娛樂至上的消費文化思潮影響,弱化了對原著內涵精神的把握。
翻拍的空間
影視化傳播是文學經典的傳播路徑之一,并不妨礙其他傳播樣態的存在。對于未曾閱讀或者對文學名著興趣不大的觀眾來說,這些翻拍劇很可能被當做一部普通的影視劇來對待,觀賞只為消遣愉悅之滿足。對于看過、聽說過或者對文學名著興趣稍濃的觀眾而言,他們會有意無意地與原著做比較,去思考,也是其積極意義的體現。
復原與意解是改編名著經典的兩種基本方式,但是面對經典內涵豐厚的文化資源,無法回避當代語境中的消費文化,其中涉及如何權衡尊重與變異、重構與消費之間的“度”,從而達成經典名著的“當代共鳴”。夏衍曾提到改編是“吃力不討好”的工作,難點在于對名著整體性把握上如何做到當代性與獨特性的闡釋。對于文學經典難度尤甚,“愈是偉大的文學名著,根據它所拍攝的電影每每使人失望,或者說很難滿足它的每一個讀者”。但是伴隨媒介多元化趨勢,人們閱讀方式發生重大變遷,影像消費漸趨主導。“正因如此,他們不讀經典但看經典,他們不求領悟經典但求消費經典。大眾的消費需求成為經典重構的溫床。”
當前文化消費注重當下滿足,追求及時行樂。“消費文化使用的是影像、記號和符號商品,它們體現了夢想、欲望與離奇幻想”。利用經典名著進行影視再創作,最大限度地謀求經濟回報,也已構成了文化產業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對于名著重拍,應該持有寬容的態度,畢竟其目標是為了迎合和滿足觀眾的文化需求,從中獲取經濟效益。“重新解讀是名著承傳的一個重要方式,對原作的侵害并不存在,因為原著還在,其他的解讀方式仍然會繼續出現。”至于翻拍社會效應如何,取決于觀眾的接受度和時間的考驗。人為阻攔重拍經典名著,從長遠眼光來看并不利于經典名著的傳播和影視業的發展。當然,我們也需要關注經典名著重構的文化建設意義。電視劇《趙氏孤兒案》的熱播,讓我們再次看到了名著改編的另一路徑。趙氏孤兒在多部史書中有不同記載,并被演繹為不同的版本。它并不僅僅是一部文人著作,但流傳甚廣的要數紀君祥的元雜劇《趙氏孤兒》,因此改編的空間較大。電視劇《趙氏孤兒案》也并不非忠實于某一版本,而是糅合多種因素突出“忠義”的主題,并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未來的翻拍作品必須自覺規避消費文化中的消極因素,可以世俗、通俗化地再闡釋,但不能以庸俗甚至惡俗的姿態攀附經典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