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讀者說自己最近有一點“選擇障礙癥”:因為習慣于在網上購書的她發現,選書已經不能完全依靠書名來識別了,在相似甚至完全一樣的書名背后,往往是數家出版社、數個作者的“同臺競技”。連封面也如同胞兄弟般相似。甚至,似曾相識的書名之下,正文、內容卻是另一碼事。這位讀者的意思是說,出版業有著大批模仿者、跟風者,且相當瘋狂。
的確如此。書名模仿秀可謂源遠流長。12年前,《誰動了我的奶酪》風行一時,隨后就有了《誰敢動我的奶酪》《我能動誰的奶酪》《我動了你的奶酪》《誰也動不了我的奶酪》等一系列跟風書。幾年前,《明朝那些事兒》火了之后,圖書市場馬上有了書名和封面裝幀都極其相似的“那些事兒”系列。
對書名模仿秀,我們可以簡單批評一下,但不必太較真。據一位女作家稱,她要出一本隨筆集,但書名犯了難,竟長久起不出一個好的書名,以至于耽誤了付梓。這說明,文章好寫,書名難起。難在寥寥數字要涵蓋全書內容,還要吸引眼球,的確頗費思量。在這樣的情勢下,作家、出版社或真的是“黔驢技窮”,或偷懶模仿一下流行書名,我想只要內容出彩,應該可以理解,誰能沒個難處呢?事實上,即使是著名作家也有模仿的先例,魯迅的《狂人日記》、韓少功的《馬橋詞典》都是模仿外國作家的作品,但這并不影響魯迅《狂人日記》的優秀。
記得前些時候曾有業內人士在媒體發文,呼吁“將知名書名予以版權保護”。筆者以為不可。由于書名、標題非常簡短,從版權角度規范它很困難,法律上很難操作。如果按照這一思路,很多書大概都歸于侵權,那可真是出版業的無妄之災。其實,借著風潮起一個類似的名字,不算什么壞事,我們反對的只是粗制濫造。現在并不是“一個書名就能定勝負”的時代。讀者買書最好還是先大致瀏覽幾頁里面的內容,這樣就不會被書名蒙蔽。讀書人應該有這個能力,找到自己喜歡的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