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評論 >> 正文

    “審丑”“雷劇”吹起的收視泡沫還能撐多久?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3年08月07日09:44 來源:中國文化報

      “hold不住”“大House”“原生態、無添加”等流行語最近居然出現在熱播的幾部古裝電視劇中,令觀眾直呼“雷聲滾滾”。更令人稱奇的是,7月下旬出爐的央視索福瑞46城電視劇收視率調查數據顯示,網上公認的“雷劇”《天天有喜》和《新洛神》持續位列收視前茅。有的劇組甚至公開高調宣稱:這樣的高收視是“逆營銷”的成功,引發圈內外一片批評聲。一些專家和業內人士指出,以“雷”謀利現象此起彼伏,不應聽之任之。

      古裝“雷劇”扎堆挑戰觀眾底線

      “暑期雷劇實在多,簡直是天天‘下雷雨’!”網友菲比的一段點評道出近期熒屏的一種怪象。少了前階段“手撕鬼子”的抗戰“神劇”,近期古裝“雷劇”占據了幾大衛星頻道,屢屢挑戰觀眾承受底線。

      網友歸納這些電視劇普遍有“三大雷”——劇情穿越、臺詞惡搞、特效夸張,一集一“雷人”,“雷到外焦里嫩”。電視劇《天天有喜》篇幅長度超過70集,該劇自稱是以古代神話故事為藍本,但劇情卻摻雜了《新白娘子傳奇》、《射雕英雄傳》、《浪漫滿屋》等各種中外劇集的近似橋段。網絡用語、時尚熱詞、中英文混搭等頻現“古人”口中,讓人哭笑不得。比如主人公常常用現代流行歌詞直抒胸臆,觀眾時而會聽到“你是天邊最美的云彩,讓我用心把你留下來”之類的“神臺詞”。

      《新洛神》的劇情更是“玩穿越”,把有關三國曹魏時期甄宓的傳說與后羿射日的故事胡亂嫁接,緊接著出場的是四角虐戀、叔嫂戀、婚外戀等離奇的人物關系,讓觀眾大跌眼鏡。更“雷”的是,劇中曹操射向袁紹的箭,好像自帶了衛星定位系統,特效之夸張、制作之粗糙引起了網友集體“吐槽”。

      審丑“逆營銷”竟成“生意經”?

      一邊是觀眾的口誅筆伐,另一邊則是收視率的高歌猛進,難道電視劇真是越“雷”越紅、越罵越紅?

      有劇評人指出,最奇的是,《新洛神》劇組還洋洋得意地向媒體發出了一篇宣傳稿,聲稱“被罵紅”是“逆營銷獲成功”。

      網友細數今年以來影視圈內的所謂“逆營銷”案例。比如電影《富春山居圖》“綁架”古代名畫的概念,演繹了一番夸張而又無厘頭的奪寶迷局。又如知名的“于正工作室”推出的新版《笑傲江湖》被網友稱為“狗血劇”,金庸筆下的東方不敗變成“天生一個女嬌娃”,令狐沖性格好像韋小寶等。

      《新洛神》劇組的得意也非個別現象,“于正工作室”負責人于正也曾高調回應媒體稱:“我的作品都是精品,只是超越時代。”

      業內人士指出,這種不以“雷”為恥、反以“雷”為榮的現象,已到了“養活一群電視人”的地步,其實這種隨意“綁架”消遣古典人物和歷史典故的操作手法是一種審丑營銷,不僅顛覆影視文藝作品基本的社會和藝術屬性,而且利用觀眾的忠實度和“黏性”,以“雷”謀利、越“雷”越賺。

      業內呼聲:以“雷”謀利,不應聽之任之

      在前不久的上海電視節上,多位知名編劇集體反思了這種“綁架”古人、以“雷”謀利、以“雷”為榮的怪現象。

      中國傳媒大學影視藝術學院教授關玲認為,時下“雷劇”的生產與播出,已經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編劇為了所謂的高收視率寫出“雷劇”,一部“雷劇”的熱播,又會引發跟風效應,導致更多編劇開始寫格調相似的作品。

      電影《泰囧》的編劇束煥和電視劇《半路夫妻》的編劇彭三源則道出了“雷劇”惡性循環的另一個原因,即整個電視劇產業人才的選拔和培養正快速市場化,一些編劇的歷史和文學意識淡漠,“不僅編劇、導演,連電視劇的采購人員也同樣缺乏基本的知識儲備,導致‘雷劇’從醞釀到播出,在很多環節上很難被‘叫停’。”

      “我在導演一部劇的過程中,常常捫心自問,是不是會受到各種利益誘惑,要時刻提防路子跑偏。”央視古裝熱播劇《趙氏孤兒案》導演閻建鋼說,很多時候“雷劇”的產生與電視人的自我約束力不強有關,“歸根結底是從業人員的道德底線”。

      一些業內人士還指出,除了依靠行業自律外,建構一個更科學完善的電視節目評估體系也很重要,從長遠看必須引入更客觀公正的第三方評價,營造制作方、電視臺、廣告商、文藝評論員、觀眾等集體向“雷劇”說“不”的市場氛圍和壓力,才能抑制這種惡性循環。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