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本山最近有個觀點應該得到我們的尊重和支持。針對關于“草根”文化能否登上高雅文化殿堂的爭議,他旗幟鮮明地說,“草根”文化一定能登上大雅之堂。趙本山說的文化,應該指的是文藝作品。的確,人民創造了偉大的生活,也創造了偉大的文化。我們的文藝必須根植在人民創造的文化土壤中,才能長成參天的文藝之樹,開出最美的文藝之花。也就是說,許許多多立于高雅的文藝殿堂的作品,都和人民的生活、人民的文化有著血脈的關系。從這個意義上說,“草根”文化完全可以登上大雅之堂。
中國的“草根”文化非常厚實,大有可為。不過,并不是所有的“草根”文化產品都能登上大雅之堂,打造成國家的主導文化。更多的“草根”文化產品都會流通到通俗文化的領域里,在那里發揮自己應有的文化效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在當代市場經濟條件下,通俗性的文藝作品會慢慢消解人民文化的那種活力與生氣,走向模式化、定型化,以更多地迎合普通文化消費者的需求。這并非在指責通俗文藝,而是想更準確地定位通俗文藝的功能。實際上,盡管我們國家的文藝產品主要是通俗文藝,但仍然需要不斷去發展通俗文藝。
文藝理論家仲呈祥認為,一個國家的文藝就像一座塔,底座就是通俗文藝,塔頂尖就是高雅文藝。沒有底座不行,沒有塔頂也不行。從這個比喻里可以看出,只有為數不多的“草根”文化可以被打造成高雅文化,進入塔頂,也就是登上大雅之堂。不過,“草根”進入“塔頂”有一個環節不可或缺,那就是文藝大家的介入,真正的知識分子思想的介入。可以說,許許多多的“草根”文化都是經過文藝大師的參與打造創新才成為偉大的藝術品。例如西部民歌,就是因為有了王洛賓才成為真正的偉大精美的藝術作品。要舉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了?梢哉f,這是文藝發展的基本規律。
其實,現在的問題并不是“草根”文化能否登大雅之堂,而是“塔頂”沒有東西,甚至想翻過來,把“塔底”放到“塔尖”上。一個國家,如果讓通俗文藝來主導文藝的發展和方向,那就像把一座塔倒了個兒。這樣的文藝可能表面上很“繁榮”,但談不上有什么實力,更談不上有什么核心競爭力。(木 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