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批評不可謂不繁盛,批評隊伍也不存在人們一度擔心的青黃不接。今日批評家的學理準備比起前幾代批評家,總體上更具優勢。然而,批評卻并沒有獲得應有的榮譽,當代批評最缺少的是可信性。
大量產出的文藝批評不過幾種。一種是沒有體驗、沒有溫度、格式固定的學術論文。這種批評缺乏現場感和介入能力,也缺少對批評對象的整體了解和把握。理論根基是評論者必需的武器,但這種理論不應體現在引經據典上,不是以高頭講章發表嚇人之論。評論不是玄學,不是越高深就越好。還有一種批評,是過度顧及人情因素、簡單理解作家對批評的需求、竭盡所能地一味說好的批評,這種批評難以見到批評標準的堅守、批評智慧的顯現和文學立場的表達。一切都似乎是廉價推出、順手而為。還有一種批評,試圖以特立獨行顯現其特殊存在,這就是所謂的“酷評”現象。這種批評有一時之響,也受到過特別關注,但它并沒有增強批評家和作家之間的交流,在引導讀者欣賞方面也未見特殊成效。這其中同樣有一個批評的可信度問題。我們都對李健吾的批評文章欣賞有加,知道他批評過同時代的一些著名作家,但讀李健吾的文章,更應讀出他對批評對象的充分尊重、出語批評前的反復斟酌、落筆批評時的審慎嚴謹。
當代中國批評家,應當堅持坦率真誠的批評態度,營造交流對話的氛圍,融學理與藝術感受為一體,以美的形式傳達批評立場和真知灼見。
文學批評是批評家與作家之間的對話,同時也是與讀者分享閱讀中的心得。對一個作家的作品進行分析,要本著與作家進行真誠交流,探討個人文學觀念、創作理念的態度,就作品呈現的特點、風格以及對其中的得失認識進行坦率而真誠的闡釋。這其中還包括批評家對現實社會生活、時代潮流的分析和評價,以及批評家的歷史觀和倫理觀的表達。批評家的詩學分析和觀念表達,在多大程度上與作家的所思所想以及美學上的追求相吻合或相分離,這是一個可以互相探討的問題,但批評家的表述應當能夠打動作家的內心,啟發其思智,從而有利于作家今后的創作。要讓作家感覺到批評家的誠意和灼見,從中照亮自己的創作道路。
批評家要為讀者的閱讀負責。要積極、熱情推薦自己欣賞的作家作品,表現出與更多讀者分享其中的快樂的誠意。批評家要充分調動自己的審美經驗,把自己的美學理想能動地在具體作品分析中小心翼翼地傳達出來。不以居高臨下的態度指點江山,不以學富五車的架勢占據真理,不以惟我獨醒的傲慢拒人交流。親切地道來,平和地講述,表達個人發現自信坦誠、直率真切,但又要相信讀者自有眼光,批評只不過是更專業的欣賞,所長是理論的背景和文學史的知識,可以為作家作品尋找美學上的依據和相應的定位,啟發讀者在感性欣賞的基礎上更深入地思考文學作品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