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部正常年月出品的一般性中低投資賀歲片,《泰囧》應是賺上幾毛錢就走的輕喜劇。人們進影院哈哈一笑,排空壓力,出來該干嘛干嘛,絕不會回味,更不用說把它當成公眾話題。偏偏它運氣好,趕上了這么個人心浮躁的精神病時代,當隆隆作響的幾部豪華大片沒有滿足人們歡樂預期時,《泰囧》就被其墊底和反襯著,蔫不啦唧一夜間成了票房魁首,創了逾十億元的歷史新高。一時間大家都有點沉不住氣,各方當事人雖不好出來說話,網上公知粉絲水軍們卻混戰成一團。
說句良心話,《泰囧》拍得不賴,相當輕松愉快。作為類型片,它很合格。初執導筒的徐崢一出手,就已是馮小剛當年《甲方乙方》的水平。如果新年過后不下線,一直排片到春節檔,我相信在廣大的中小城鎮那些網絡盜版尚波及不到的地方,《泰囧》票價打了對折之后再打個對折,還會繼續大賣,也許能創出15億的票房。這么個簡單快樂的東西,實在適合人們節日期間優哉游哉、全家老小一起進影院去找樂。
說它簡單快樂,并非說就是無心之作。相反,《泰囧》從演員到情節,都經過精心考慮和設定。首先它的定位明確,就是類型片,輕喜劇,賀歲檔。三個主演徐崢、王寶強、黃渤,都是熟臉兒,招人喜歡。徐崢主演的《春光燦爛豬八戒》《瘋狂的石頭》《人在囧途》,趟開了喜劇的路子,為他這次親自做導演積累了經驗。王寶強就不用說了,假裝缺心眼誰也裝不過他。黃渤最近很火,主演孟京輝導演的話劇《活著》,還有正播的連續劇《民兵葛二蛋》,演技越來越精湛。這三個貨到一起,如果再有個恰當情節連綴,想要人不笑都難。
其次,是講故事。莫言在諾貝爾文學獎受獎詞里都說自己是個“講故事的人”,大師尚如此謙遜,其他做編劇的更不用裝清高。故事完整,好笑,是《泰囧》好看的重要因素。《泰囧》承接它的前生《人在囧途》(2010)而來,看出制片者有打造“囧系列”的喜劇計劃。《人在囧途》格局尚小,只兩名主角,故事也講得磕磕絆絆。小老板徐崢和民工王寶強,春運回家途中遭遇窘事。笑料不多,人物形象、性格定位都很模糊,徐崢那時還胖,演的小老板長發蓄須,肉乎乎的,不正不邪,難看烏涂。王寶強演討錢民工,也是正角,時時還要教訓徐崢。二人相撞感覺很別扭,不好玩。
《泰囧》吸取經驗教訓,情節更集中,性格角色定位明確。先是取景器大了,玩出了國界。三個人物各司其職,分為正、反、丑(插科打諢)三方。徐崢和黃渤演的是一對生意競爭對手,為追蹤一個風投老板攆到泰國,途遇自費游的賣蔥花餅老板王寶強,于是一路就打鬧開了。徐崢這回禿頭潔面,干凈利落,型男,有范兒,為生意一往直前;對立面黃渤,狡黠狠毒,爭利作亂,一顰一笑都是戲,演技大大出彩;插科打諢的王寶強,這回憨傻得明確,一路添亂。結局是蔥花餅老板單純的快樂和對母親的溫情,感動了為賺錢勾心斗角的小老板,兩個對立面人物冰釋前嫌,達成和解。眾人也與生活達成和解。加之有徐崢與陶虹扮演的夫妻鬧離婚又和好的橋段、蔥花餅老板暗戀的范冰冰最后竟真的出鏡與傻瓜擁抱,著實讓人開心!觀眾在諸多大片里一直壓抑著沒有爆發出來的笑,全都宣泄在《泰囧》里。
——稱贊到此,我必須坦白承認,我也是在看了網上的口水混戰、在《泰囧》票房已經遙遙領先過六億、業已成為公共話題之后,才去影院補看的。爾后又在網上找出《人在囧途》回看了一下。而另三部大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一九四二》《王的盛宴》,則是在第一時間自己買票進影院看的。相信有一部分人如我,從來不把《泰囧》類簡單快樂的搞笑片列入觀影名單。
看完之后,我不得不長考和反思:
第一,《泰囧》的票房成功,標明“類型電影”的成熟和成功。多元文化背景下,一切可歸之為“類型化”的文藝創作(也包括“類型文學”),正在中國遼闊廣大的文化市場上條塊細化切割著蛋糕。正如那個有“好萊塢編劇導師”之稱的羅伯特·麥基在2012年9月來盛大文學“中國編劇培訓營”講課時所說,中國要注重電影的類型化,“類型電影的成熟,需要不斷的試驗、歷練,最后形成一個被大多數人認同的價值觀。在此價值觀的指導下,才能制作出更多好看的類型電影。”(《北京日報》2012年9月19日)。《泰囧》的成功合乎此道。今后凡是類型者,皆不可小覷。如《金枝欲孽》《甄嬛傳》“后宮型”,《潛伏》《懸崖》“諜戰型”,女婿丈母娘、兒媳婆婆掐架“家長里短型”,都是類型。再比如“穿越、玄幻、盜墓、架空”等類型小說,愛的自愛,不屑的自不屑。有需要就有市場。存在的就有其合理性。
其二,所謂“類型”,是給初出茅廬的小年輕練手的,是高度產業化之后“文化產業”這個鏈條里的一坨軸承或賺錢螺母而已。麥基賣鴨的理論,對大師失效。大師的存在,就是為打破這個世界上各種類型窠臼的約束,以其艱苦卓絕的創新探索,引領著藝術和人類心智向無限曠遠的未知領域挺進!故而,我們無法將徐崢與李安、馮小剛放在一起比較。我們更不能僅以一個賀歲檔的票房來談論《泰囧》與《少年派》或者《一九四二》的高下。它們本不在同一個層面。
其三,關于陸川與《王的盛宴》,必須單說。雖然陸川這次暫時失手,我依然堅定地看好他。作為他爹老陸的朋友,我一直力挺小陸。第六代導演里,屬他根紅苗正,技術好,勤奮好學,最走正統路線,一出手便成功。但是太順了就容易孳生驕傲。野心勃勃的兩部歷史大片《南京!南京!》《王的盛宴》,歷史觀嘰哩隔生,書面語叫做“生硬”,費力不討好,應該是個教訓。(不僅陸川,那幾個大導演,哪個不是栽在所謂“歷史大片”上?)再來一次,將毀三觀!作為一枚天生的文藝坯,陸川應當繼續走文藝路線,選擇改編成熟的文學作品是個相當有效的途徑。應當借鑒當年改編凡一平小說《尋槍》的經驗,多多關注現實題材,多與當代優秀小說家合作,這將是他從勝利走向勝利的不二法門!只要靜下心來認真創作,拍出像伊朗電影《一次別離》那樣的杰作,對于陸川這個資金不愁、演員不愁、名氣不愁的新銳導演來說,不比拍《王的盛宴》更難吧?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