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由北京臺灣會館和臺海出版社聯合主辦的《“文學臺獨”批判》(增訂本)新書發布會在京舉行,該書由臺海出版社出版,分上下卷,150萬字,收入數十位海峽兩岸臺灣文學研究領域專家學者的近百篇文章,是海峽兩岸批判“文學臺獨”的階段性成果總結與展示。“文學臺獨”的主要表現是:一、宣稱臺灣新文學形成過程中,中國新文學的影響遠不如日本等外國文學影響大。二、宣稱臺灣新文學的歷史發展,是文學中的“鄉土意識”向著“本土意識”、“臺灣意識”的發展。三、美化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皇民文學”。四、為“臺灣文學”尋找“獨立”于祖國統一的漢語言文字之外的語言文字書寫工具,另造“臺語文字”,創作“臺語文學”。五、構建和寫作以“臺灣意識”對抗“中國意識”的“臺灣文學史”。該書作者從各個方面對上述謬論作了系統的全面的批判。
12月21日中國作家網刊發了《詩歌讓中國更美麗》的署名文章。文章認為, 目前詩歌的社會作用正在得以強化。譬如,詩歌采風活動與古代游學傳統一脈相承,唐宋時期之所以能夠留下那么多的優秀詩歌,與詩人們“行萬里路”密切相關。在今天,詩人們通過采風方式,可以將當地文化形態,凝聚成為具有詩意性的文化符號。譬如,學習西方經驗,讓詩歌“搭乘”地鐵。2010年5月起,北京地鐵4號線運營商京港地鐵公司推出“4號詩歌坊”公益項目,定期以不同主題展示國內外優秀詩歌,目前該項目已經進行到第15期。南京、武漢等城市的地鐵里,也陸續出現了詩歌的身影。再如,將詩歌朗誦與話劇、舞蹈等藝術結合起來,探索一種“新式朗誦”。近日由北京朝陽區文化館和《詩探索》編輯委員會聯合舉辦了“打開窗戶——新詩探索四十年”系列活動,在詩歌朗誦中,配合著各種各樣的情景劇以及特殊的聲光電設置,呈現出豐富的舞臺效果。這樣的探索并非只是北京有,在深圳等地,也多次出現。
言情、懸幻、驚悚、穿越、職場……新世紀以來,類型文學越來越受到讀者歡迎。在日前舉行的2012浙江類型文學創作高峰論壇上,有專家表示,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四大名著正是古代的類型小說,也許21世紀的經典作品會在類型文學中產生。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白燁談到,他們每年做《中國文情報告》時發現,各大書店、網上書店及出版社的排行榜上的小說,跟他們想要談的小說,常常不是一回事。這種情況讓他意識到,必須要改變文學觀念,關注類型文學,他認為類型文學的雙年獎,有可能推動類型文學的經典化。
中國電影界曾經把影片的重點放在視聽形式感上,即使如《夜宴》《滿城盡帶黃金甲》等改編自文學經典的影片也是如此,但最終效果卻不如人意。2012年下半年,中國電影更多地重視在對文學作品的改編中,汲取文學作品的厚重意蘊,且效果頗佳,成為文壇的一道新風景。諸如,改編自小說的電影《白鹿原》《搜索》《萬箭穿心》《危險關系》《聽風者》《一九四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等均是如此。
12月10日《文藝報》刊發高興的文章《紅色經典與藍色東歐》對東歐文學的形態、特點,作了發人深省的評介。文章認為,東歐文學曾經對中國新文學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但目前東歐的作家普遍地不愿意承認自己是東歐作家,而愿意被認可為中歐或中南歐作家,以求重新確立自己的文學淵源與歸屬。文章評介說,東歐文學可分為海外東歐文學與本土東歐文學,許多東歐作家都是在出走、定居那些文化大國后,才獲得了聲譽。
上述五種文學現象雖然形態各異,但卻都值得我們給以關注,予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