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大地上, 《西游記》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連三歲孩童也能把“唐僧取經”講得頭頭是道。其實,早在唐玄奘之前,東晉就已有高僧西行海外求取佛法——公元399年,東晉高僧法顯有感于當時佛教律法的缺失,在65歲高齡時從長安出發,歷經14載,途徑30多個國家,行程約5萬里,取得律法經書,從海路返回中原,歷盡艱辛終于在青島嶗山登陸。歸國后,他根據其求法經歷寫作了《佛國記》 ,并終其余生全心翻譯經卷,直至圓寂。湯用彤先生曾說:“故海陸并遵,廣游西土,留學天竺,攜經而反者,恐以法顯為第一人。 ”日前,由青島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出品、北京成橋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制作,青島演藝集團演出的舞劇《法顯》在北京首演,再現了法顯這位杰出的旅行家、翻譯家豐富的內心世界和堅韌的求真精神。
近年來,圍繞國家“一帶一路”宏觀戰略布局發展,以弘揚絲綢之路精神、彰顯絲綢之路文化為核心的文藝題材創作成為當下熱點。然而,在宏大史詩敘事題材的創作中,如何選擇恰當的視角切入并以準確的形式呈現是一個難點,“倘若不能處理好這個問題,作品極易陷入有面無點、內容空泛,場面熱鬧卻難以感染觀眾的窠臼。 ”總導演楊鳳良表示。以法顯的一生為例,一部《佛國記》有一萬三千余字,涵蓋其十余載的旅途故事,想要在一個多小時的舞臺演出中全部講述顯然不可能。因此,創作者僅僅選取了法顯從蘇門答臘乘船攜經書歸國的七十余日海上歷程,場景就設定為法顯歸國的大船上,使法顯風浪險惡的歸國航程及其執著求法的一生可以集中呈現在舞臺方寸之間。“法顯深深明白,歷經艱辛取得真經,倘若不能安全歸返,最終就會功虧一簣。因此,這最后的一段旅程,也是法顯內心活動最為復雜、情感最為豐富、護經信念最為堅定的一段旅程。 ”楊鳳良說。
在這段旅程中,法顯的處境依然是險惡的——先有水手阻撓經卷登船,再遇暴風雨經卷險被丟棄,最后水盡糧絕受到死亡威脅……矛盾沖突一層層凸顯,面對這最后的考驗,法顯信念堅定絕不退讓,最終感動并鼓舞了船長和水手們,成功抵達目的地。在跌宕起伏的劇情之下,主創并沒有把法顯塑造成不食人間煙火的木偶圣人,而是層層展開了他的護經之怒、受難之忍、憫人之心。同時,在法顯的回憶部分,以多媒體視頻來分割時間及空間區域,將其成長過程、取經艱辛、家鄉記憶以水墨動畫的形式娓娓道來,簡潔明晰。“法顯與水手們從對抗、感化到互相鼓舞的過程,恰恰彰顯了他作為一代高僧慈悲為懷、普度眾生的強大精神力量。 ”楊鳳良表示。
編舞和配樂是舞劇的靈魂,是一部優秀舞劇真正能夠打動觀眾的具體形式。匯集了趙季平、楊鳳良、趙大鳴、趙麟、劉斌等著名藝術家的主創團隊在歷時兩年的創作時間里對舞劇《法顯》的音樂和舞蹈進行了全方位的打磨,使其優美生動且緊扣主題。開場音樂大氣磅礴、充滿異域風情,襯托出海上絲綢之路港口貿易的一片繁榮景象;及至海上遇險、風浪洶涌,旋律轉而緊張刺耳,令人焦躁不安;而后法顯回憶往昔,中原大地一片詩情畫意,充滿東方古典的韻律又如歌如頌……每當法顯獨處靜思時,音樂始終似靜水深流、波瀾不驚,與這位古稀老僧博大寬廣的內心世界遙相呼應,動人心弦。
《法顯》雖然是一部古典題材舞劇,但其實是借古寫今,試圖在新的時代弘揚新的“絲路精神” ,因此以現代舞為主的表現方式可謂既有創新性又恰如其分。“法顯在歸國時已年逾古稀,其舞蹈動作的設計如果再像年輕人一樣靈巧敏捷,就與事實不相符,現代舞編舞恰好可以將他的年齡與內心的雙重特點巧妙呈現。 ”楊鳳良說。此外,劇中的幾場群舞和四人舞編舞也可圈可點。群舞場面熱鬧紛繁而不雜亂,編舞點面結合、流暢生動,將南洋人文情調、水手彪悍勇武以及中原田園風光等多種豐富元素分別融入特定情節的舞蹈設計之中,使得場面美輪美奐、情節血肉豐滿。船主、法顯和水手們的一段四人舞,則藝術性地將法顯以佛經奧義和親身經歷感召鼓舞人們忘卻眼前困難、暢想美好世界的過程具象化,配合舞美、燈光與多媒體動畫,呈現出一幅文化傳播、文明交融的宏偉畫卷,進一步突出了“唯有交流才能共同進步”的主題。“法顯對信仰和真理的執著追求,對故國家園的熱愛和情懷,在今天仍然極具現實意義。先驅者們堅定執著、博大包容的精神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值得被世世代代所傳頌。 ”楊鳳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