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戲劇,讓觀眾自由地去思考和想象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6年06月13日09:07 來源:文藝報 徐 健

      美國戲劇家羅伯特·威爾遜來華分享創作經驗——

      戲劇,讓觀眾自由地去思考和想象


      2014年12月的北京戲劇奧林匹克期間,被譽為“實驗戲劇的燈塔式人物”的美國戲劇家羅伯特·威爾遜上演了獨角戲《克拉普的最后碟帶》,因其 顛覆常規的表演風格和時空處理,在觀眾中掀起了不小的波瀾,以至演出現場還出現了觀眾轟羅伯特·威爾遜下臺的一幕。就是這位當年備受爭議、并引發媒體網絡 大討論的戲劇人,受中國舞臺美術學會之邀再次來京,參加該學會主辦的第三屆國際舞美大師論壇,并與中國的戲劇人進行了學術對話。在題為“戲劇舞臺的意象、 元素與方法”的講座中,羅伯特·威爾遜一如既往地延續著自己的“羅式風格”:細致、精確、完美。從會場空間的布置到燈光的運用,乃至講座中的靜默、尖叫、 表情、動作等,羅伯特·威爾遜把講座變成了一個人的“獨角戲”,用極為苛刻的視聽呈現和表演性動作,向觀眾“演繹”了他的舞臺藝術世界。而對于邀請羅伯 特·威爾遜來華講座,中央戲劇學院教授劉杏林表示,盡管羅伯特·威爾遜的演出對很多中國觀眾來說很陌生,接受起來還存在不小的文化差異,但國內從事舞臺美 術和舞臺藝術的人,都對他作品的視覺效果或者是視覺戲劇有非常強烈的印象。“他對傳統的文本(也就是文學劇本)在舞臺上作用的重新理解,對視覺語言潛力的 開掘及擴展,以及對音響、演出節奏、演員肢體表演的重視,使人們看到了一個全新的、不同于以往的,甚至不好界定是戲劇還是其他藝術的一種藝術。關注他的創 作、實踐,對中國戲劇界和舞美界來說,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舞臺上的各種因素都是平等的

      在世界戲劇舞臺上,羅伯特·威爾遜的作品以視覺和身體的創造著稱,這往往給人留下不注重文本的錯覺,但他說這是“誤解”,“我的作品并不是不以 文本為基礎,文本很重要,但是我把這個重要性同樣留給了其他元素,例如動作、光影或者布景等。舞臺上的各種因素都是平等的,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有時候一張 圖片勝過千言萬語,視覺元素可以更好地幫助我們去聆聽,光影也可以給我們一雙眼睛、一對耳朵。”羅伯特·威爾遜喜歡自導自演,有時還去設計舞臺、參與化 妝,在他看來,劇場中是不應該分門別類的,所有的要素都應該有所涉獵,戲劇跟其他藝術都是相通的,無論是繪畫、舞蹈、建筑,還是詩歌、音樂等都是一個有機 的整體。

      對于中國的戲劇人而言,羅伯特·威爾遜的“無燈光則無空間,無空間則無戲劇”影響頗大。燈光在他的作品中占據著特殊的位置。羅伯特·威爾遜認 為,燈光是戲劇空間創造最基本的元素。有時候我們聽不到演員在說什么,其實原因在于我們看不到演員的臉,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燈光就像愛因斯坦說的,是 一切萬物測量的標準,所以如果是一個舞臺設計師,應該先去研究燈光是怎么運用的。”羅伯特·威爾遜對于燈光與空間關系的實踐,引起了中國舞美設計師的思 考。在燈光設計師邢辛的經驗里,舞臺燈光只能是如何表現空間、如何轉換空間,舞臺空間是個物理概念。在這有限的空間內你可以創造無限空間的幻覺,但你并不 能真正去無中生有地造個空間。只有認識到創作是在有限制的條件下進行,是在規定及設置好的物理空間內創作,才能激發你的藝術想象力。“想象力、創造力是在 特定的時空內進行的,而非天馬行空,這是舞臺藝術的美學魅力。”邢辛認為,這種認識有助于糾正并減少我們永遠覺得舞臺不夠大、不夠深、不夠寬,器材不夠多 的焦慮。“羅伯特·威爾遜的演出是精致有序的藝術品,而我們當前大部分的演出還是處于一種粗糙無序的階段。你可以喜歡也可以不喜歡他的最終呈現,但是他的 這種精神與素養,值得我深深地尊敬與學習”。

      每一次創作的根都來自生活

      講座中,羅伯特·威爾遜向中國同行分享了《聾人一瞥》《致維多利亞女王的一封信》《弗洛伊德的一生和時代》《沙灘上的愛因斯坦》等作品的創作過 程,并對自己藝術創作的根進行了追尋。“我的教育來自于街頭和生活,這些就是我藝術靈感的來源。”羅伯特·威爾遜說,我的學習就是通過動手去做,然后在生 活中去學習,生活是我每一次創作的根。“我們自身的閱歷、經驗決定我們的選擇,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我的方式不一定對年輕人有用,但是我希望你們 用自己的生活閱歷、經驗進行創作,而我分享的這些只是希望對你們能夠有啟發。”羅伯特·威爾遜說,“有時候我們不知道該怎么走,但有時候我們知道我們不應 該怎么走,那我們可以選擇不應該的反方向走下去”。

      舞美設計師高廣健認為,羅伯特·威爾遜的藝術實踐促使我們思考,戲劇應該用什么方式跟社會發生更深層次的關系?如何以一個最普通的知識分子或社 會學家的立場、角度、觀點、方式,對待不同規模、不同類型、不同演出空間的作品,因地制宜,用創意和我們自身經驗和實踐的積累,應對每一個具體的創作問 題。而在不同答案背后,高廣健認為,能夠折射出我們自身的思考、當下的社會問題、傳統文化的生存,以及戲劇觀眾的流失等諸多問題。這些都需要戲劇人拿出自 己的態度和理解,去嘗試一種非常規的表達方式。

      偉大的演員會給觀眾留足想象空間

      在羅伯特·威爾遜47年的戲劇生涯中,他從來沒有告訴過任何一個演員你應該怎么想。他訓練演員的方法是獨特的,排練中給的提示也都是形式上的, 例如快一點、慢一點等。動作能否帶上記憶性,文本能否帶上外在性,能否把內在運動與外在語言配合起來,是他思考最多的問題。羅伯特·威爾遜最看重的是演員 的展示,“我不會給每一個動作強加一種解讀或者意義。”這跟他反對自然主義的戲劇觀念有關,但是他也不否認表演的真實可信性,演員的聲音、動作、姿態、一 切的舉動,最終還是要以真實為基礎。“作為藝術家,我的責任是創造,而不是闡釋。”羅伯特·威爾遜認為,解讀文本并不是導演、演員或者舞美設計師的責任, 而是觀眾的責任,觀眾應該有更多的時間反思和回想所有看到的和聽到的東西。“一個偉大的演員應該如此,他不會把自己內心的情感強加于觀眾,而是會給觀眾留 足想象空間。我的戲劇實際上是一種形式主義的戲劇,例如當我摸到手表上的水晶時,會有一種清涼感;當我摸到自己的額頭時,會有一種溫暖感,這就是事情原本 的真相,但是我并不需要用語言去表達它,用心去感受它。戲劇應該給觀眾這樣的一種自由,讓他們自由地思考、自由地想象。”羅伯特·威爾遜說。

      羅伯特·威爾遜處理表演、演員與觀眾之間關系的方法與實踐,也引發了中國戲劇人的思考。導演李六乙認為,在我們的戲劇史里,要么特別強調文本, 追求文本的惟一性,要么特別強調導演,夸大導演的決定性,要么現在有錢了,舞臺美術就成了最大的贏家。每一個部門都想爭得話語權,但實際上我們真正缺失的 是尊重觀眾。羅伯特·威爾遜真正重視的是觀眾,這一點對我們未來的戲劇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啟示。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