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座城市中,作為重要的公共文化場所,大劇院除了擔當地標式的文化“景觀”,還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城市規劃者如何通過大劇院的運營行銷城市形象,帶動城市文化蛻變成長,重塑城市文化形象和品牌?這是各地政府在大劇院興建熱潮之后亟須面對的問題。
從整體規劃上,城市治理與規劃者可以通過景觀設計、選址及與城市符號性文化形象進行策略性組合和區域性凝聚,營造大劇院特有的地方文化氛圍,增強市民文化認同感。以上海大劇院為例,其簡潔的設計象征“天圓地方”,寓意“文化聚寶盆”。與其比鄰的,是市政府大樓和上海城市規劃館。從文化地理內涵闡釋三者關系,上海大劇院可以解讀為以上海市政府為代表的行政權力在表演藝術場所的表達,而上海城市規劃館以多種視覺手段展示上海市政治、文化、經濟的具體部署,詮釋了城市治理者在當下及未來對城市的治理策略和規劃藍圖,上海大劇院的建成與運營則是城市發展文化轉向的直觀體現。
從節目運營上,可以將地域文化與外來文化相結合,以豐富、多元化的節目定位盡最大可能地滿足各階層市民文化需求,強化大劇院的大眾性與“藝術殿堂”的藝術定位,改寫城市當下文化生活。上海大劇院的節目定位是“全球與本土相結合”,“歌劇、芭蕾和交響樂”三大藝術形式是其節目主體,后引進經典音樂劇,催生音樂劇產業在上海的孕育和發展,近年來陸續推出大師版昆曲《牡丹亭》、新編京劇《金縷曲》等戲曲表演藝術,以高口碑、熱票房帶動傳統文化的當代傳播。天津大劇院開業僅四年,以“節”帶“演”,建設劇院品牌,曹禺國際戲劇節、林兆華戲劇邀請展等等,讓各國好戲扎堆天津;同時舉行“海河文化藝術節”,為天津本地藝術家提供平臺。廣州大劇院,以“一節四季”(廣州藝術節、周年慶典演出季、名家名團演出季、陪你玩一夏演出季和新春演出季)激發城市文化活力,并聯手各國藝術家制作經典歌劇的“廣大”版,在點滴間改變廣州文化生態。
城市市民的構成、城市市民的氣質直接影響城市文化的凝聚、形成和發展。作為城市公共空間的大劇院,還可以通過論壇、講座、工作坊等形式對市民開展藝術教育,“讓觀眾走進劇場”的同時,培育城市公民素質,引領城市文化發展制高點。比如,國家大劇院藝術普及教育經典品牌“經典藝術講堂——讓藝術走近每個人”,全年提供超過300場的藝術講座及藝術體驗活動,涉及多種藝術門類就是一例。城市大劇院作為人們閱讀城市、體驗城市的首選場所,其實質是以人為主體,促進社會生活實踐發生的社會活動場所。大劇院如同一套公寓中的客廳,是城市文化品位的集中體現。具有城市文化內涵的大劇院不僅能彰顯城市的特色和魅力,也能揭示每個城市的地方精神與文化特質。
“一方水土一方人”,正是不同的人,創造了不同的城市。人的精神素質與生命質量,最終決定了一座城市的文化氣質。市民文化是城市市民在長期的城市生活中形成的社會意識、生活方式和價值體系。大劇院的表達和建構城市人文屬性的特殊使命,可以從內在潛移默化地改變人的氣質,從而改變城市文化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