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且將團扇共徘徊——越劇《玲瓏女》的東方文化品格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6年05月12日09:35 來源:人民日報 周飛亞

      久聞越劇唯美典雅,長于抒情。杭州越劇院的《玲瓏女》可謂將這一特點發揮到了極致。

      “扇子扇涼風,四季在手中,若要問奴借,需待奴命終……”悠悠的越歌在劇中幾度響起,軟糯香甜的聲音帶著溫潤的蒼涼,在如黛遠山、氤氳漁舟和江南女子婀娜的身旁回旋。5月8日,在國家大劇院舞臺上演的這一幕,深深吸引了所有觀眾。

      團扇輕搖。一室屏息。

      故事發生在民國年間。江南有座玲瓏鎮,手工制作的團扇遠近聞名,叫做玲瓏扇;扇上畫的美人名曰玲瓏女,3年一次選秀,一旦入選,便要在繪影樓里與世隔絕地生活12年,修煉一顆玲瓏心,供畫師描摹入扇。更神秘的是,擔當評委的不是某個人,而是兩條魚。“青魚吻影,紅魚沉缸”,浪漫的選秀方式,迎合了“沉魚落雁”的傳說,蘊含著濃濃的東方美學韻味。

      扇子這件物事,在中國古典審美中有著極特殊的寓意。“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自打漢代的班婕妤作了這首宮怨詩,扇子,尤其是團扇,便成了佳人失時、紅顏薄命的象征。王昌齡《長信秋詞》的“且將團扇共徘徊”、劉禹錫的《團扇歌》等,無不作凄楚自傷之句。劇中的玲瓏女們,過著修道士般的生活,青春容顏只換得一把團扇,與宮怨詩中那些失寵女子何其相似!

      越劇《玲瓏女》根據同名小說改編,小說曾改編成電視劇,名噪一時。與電視劇中充滿了壓抑和沉重不同,越劇沒有再走“批判封建社會對人性的戕害”這條老路。越劇的雅致溫婉,似乎也不適合如此激烈的控訴。玲瓏女的美和犧牲,有沒有一點正面的價值和意義?老祖宗傳下來的文化,該如何繼承?當這兩個問題爬上導演曹其敬的心頭,她知道,這戲成了。

      于是,取故事之形而換其神,凄美的結局換成了一家團聚,對罪惡的揭露變成了對美的傳承。在劇末,秋蓮蓬將玲瓏女在繪影樓的時間縮短為3年,這期間仍需隔絕世俗紅塵,修身養性,這意味著:“規矩”可以改也必須改,卻仍要有一些必須堅持之定規。在越來越重視非遺傳承、振興傳統工藝的當今,這不就是我們對待傳統的態度嗎?曹其敬賦予玲瓏扇一種象征意義,同時也賦予了這出戲時代性。

      不僅如此。水墨畫一般的舞臺設計,與江南水鄉的氣質、民國時期的審美高度契合,再加上極富詩意的唱詞,將越劇特有的美展現得淋漓盡致。看著看著,仿佛整個舞臺就是一幅扇面,上面畫著山水人物,而字幕上的唱詞,就是題畫詩(見右圖)。

      演員也堪稱“重量級”——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謝群英、徐銘,上海戲劇白玉蘭主角獎得主周妤俊,中國戲劇節優秀表演獎得主石惠蘭……有了老戲骨扮配角為年輕后輩壓場,演出的水準可想而知。創新,求精,是杭州越劇院一貫的風格與不變的堅持。《玲瓏女》亦體現了這種一貫的高標準。

      當然,《玲瓏女》也還有一些可提升的空間。如傳統文化如何在創新中發展可以再充實一些,在敘事節奏上也可更緊湊些。

      掌聲響起。大幕落下。

      “扇子扇涼風,四季在手中……”優雅的旋律隨著觀眾一起涌向劇場外的夜色。我因此知道,越劇的美已經由這旋律繞進了他們的心靈深處。這一刻,即為永恒。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