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為什么是“現代舞”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6年04月27日09:52 來源:人民日報 舒 翼

      有人說,藝術是全世界的通用語。作為直接與人類精神世界產生聯系的藝術,是最能跨越語言障礙進行對話的。

      今年年初的一趟以色列之行,讓我對這個問題的感觸尤為深切。在2016年以色列“歡樂春節”活動演出內容里,有中國的鋼琴、武術、雜技表演等。當中,國內某現代舞團的現代舞演出項目格外引人注目。在藝術舞蹈領域,在中國,人們比較熟知的有古典舞、民族民間舞等,現代舞這個舶來品的影響則相對較小。可中國的現代舞團來到了以色列這片土地,同樣受到了以色列觀眾的青睞。

      其實,具體到某一種藝術門類,在不同的國家、地區和民族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很難毫無障礙。而舞蹈,這種以經過提煉加工的人體動作來作為主要表現手段,運用舞蹈語言、節奏、表情和構圖等多種基本要素,塑造出具有直觀性和動態性的舞蹈形象,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的藝術形式,或許更符合這個要求。換而言之,舞蹈,應該是國與國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開展文化交流障礙最少的藝術門類之一。

      相較于其它藝術形式,以現代舞這種樣式走進以色列,或許會得到更多的歡迎。這就需要結合這個國度的具體國情。地處地中海東岸的以色列雖在地理區域上屬于亞洲,但文化方面更接近于歐洲。國民喜歡藝術,尤其是現代藝術,對現代舞也具備一定的欣賞力。而以色列的現代舞發展水平比較高,有不少知名的現代舞者,在世界現代舞領域占據著重要的位置。

      不同國家、地區和民族對藝術的喜好和審美的差異由此可見。一方面是差異的客觀存在,另一方面,在全球化背景之下,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已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這種情況之下,“橋梁”的意義就凸顯出來了。在中以之間,現代舞扮演的,恰恰是“橋梁”的角色。

      所以,我們或許可以這樣說,在用“中國語言”講述“中國故事”的同時,我們同樣要學會用“世界語言”講述“中國故事”,用外國人所熟悉的文化方式進行文化交流。

      如何學習好、使用好文化交流的“世界語言”?現代舞無疑是其中的一種途徑。

      作為現代藝術之一,現代舞在中國的起步較晚。上世紀30年代,舞蹈家吳曉邦從日本帶回了現代舞,并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創作出了一批反映現實的作品,在上海、重慶等地演出。40年代,舞蹈家戴愛蓮回國,并與吳曉邦合作作品。在后來的日子里,因為種種原因,現代舞在中國的發展逐漸衰微。改革開放后,這一情況有了很大改觀。一些華人舞蹈家義務回到中國傳播現代舞;北京舞蹈學院開辦了現代舞試驗班,并請來西方的現代舞專家上課;專業的現代舞團體也相繼成立。時至如今,中國的現代舞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目前國內的現代舞蹈團體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廣州等幾座城市,他們的演出也頻繁地在國內外的舞臺上亮相。

      近幾年來,正在發生的一個大的變化是,越來越多的方面開始關注現代舞,并積極地推動中國現代舞藝術的發展。就在這個月上旬,由文化部外聯局、浙江省文化廳主辦,浙江音樂學院承辦的“第二屆以色列現代舞編導大師班”在杭州舉行。這一次,兩位知名的以色列現代舞編舞大師被請到了中國,為來自中國各地的近一百名編導、演員授課。“去探索去創造,嘗試新的東西,個性化的表達。”“更大膽一些,沒有唯一的答案,重在體驗。”課堂上,老師這樣鼓勵學員。短短的十天時間,以色列老師不一樣的教學方式,讓學員們接觸到許多新的理念。

      從事舞蹈研究已三十四年的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長歐建平,親身經歷著改革開放以來現代舞在中國的發展過程。去年給第一屆“大師班”開過講座的他,這次又來了。他將“大師班”的舉辦比喻成“播種”,有了“播種”,便能夠推動新觀念的普及。歐建平坦言,目前國內的現代舞作品總體質量還不是非常高。只有在扎實的根底上,才能創作出好的現代舞作品,沒有無根之木。當然,中國的現代舞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光靠“大師班”這種活動還遠遠不夠,但這樣的嘗試總歸是讓人驚喜的,畢竟能走出國門去學習現代舞的舞蹈從業者仍是少數。

      找準國與國之間不同文化背景下最適合的“橋梁”開展文化交流,是最容易得到民眾歡迎和接受的。中國現代舞的“走出去”和“引進來”正是說明了這一點。在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一方面需要堅守自身的文化傳統,進行傳承、弘揚和傳播;另一方面,也需要吸收當代文明及其他文化中的優秀內容,以便于更好地“走出去”,更順利地與世界對話。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