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你不懂的“京昆”那點事兒——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葆玖談“京昆”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6年03月28日10:45 來源:中國藝術報 吳華

      “我曾祖父梅巧玲在楊三喜的福盛堂開蒙學的就是昆旦,父親梅蘭芳更是善演昆曲劇目,陳德霖、喬慧蘭、陳嘉梁、李壽山等都曾教過他昆曲戲。 ” 3月20日,在由中國戲曲學院主辦的“2016年全國‘京昆’劇目傳承展演”新聞發布會上,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葆玖回憶起了父親梅蘭芳當年學習昆曲的經歷。

      據介紹,“京昆”不是京劇與昆曲的并稱,而是指京劇班中正式接受昆曲訓練技法后,由京劇演員演唱的昆曲劇目,這些劇目經過潤色,逐漸形成獨特的演唱風格,這種風格既不同于南方仙霓社“傳”字輩的南昆,也有別于北方的高陽昆。十九世紀,當京劇藝術還處于孕育期時,京劇藝術的第一個里程碑人物程長庚便與昆曲結下了不解之緣。在幾百種戲曲劇種中,昆曲是唯一擺脫地方戲色彩,被上流社會認可、珍視,并在全國廣為流傳的劇種。程長庚關注于昆曲的優美唱腔、音韻理論,以及其所展露出來的精神、氣質、情懷和風神、格調。程長庚煞費苦心地打造了“四箴堂”科班,系統地、科學地培養了一批年輕學員。程長庚此舉影響極其廣泛,甚至波及楚系、京派均學、演昆曲,南方昆曲教師紛紛北上傳播昆曲。三級韻、身段論等經典表演理論在北方“四箴堂”科班的學員陳德霖、錢金福、陸杏林、李壽山等身上得以延續,也包括在程長庚“三慶班”演戲的譚鑫培、何桂山等,而陳德霖、錢金福又將“京昆”藝術傳給楊小樓、梅蘭芳、余叔巖。

      “我十歲學戲,父親給我請的老師都是有昆腔底子的,比如我的開蒙老師王幼卿,他雖然不怎么唱昆曲戲,但身段、眼神均有一套系統的功法,這套功法是當年大老板程長庚從南方請來的昆曲老師傳下來的。我的武功老師陶玉芝,是楊小樓先生班里的名武旦,善演昆腔戲。后來,父親請來朱傳茗老師專門教授我昆曲戲——從何處入手教,學哪幾出。每次拍曲只要父親得閑,必親自到場監督,‘你將來若想唱好京劇,必須先學好昆曲’ 。 ”在梅葆玖的記憶中,父親對人用“必須”二字的情況很少有,足見其分量之重。對于梅葆玖來說,有個特別的條件就是可以和父親同臺,“在《游園驚夢》中,父親演杜麗娘,我演小春香,一邊演一邊看父親的身段,看他的眼神,他一帶我感覺就出來了” 。

      學習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京班的藝術家們還對原有的昆曲戲進行了大膽的、大刀闊斧的改革:陳德霖毅然放棄了《刺虎》中的碎尸表演,復原了費貞娥柔弱女子的形象;譚鑫培也將《寧武關》的跌撲動作全部刪除,重在傳情;楊小樓《麒麟閣》將五場邊均使雙锏,改為槍和馬鞭,使舞姿更有的放矢;王鳳卿減去了《彈詞》的抖髯哆嗦,還宮廷樂師李龜年以儒雅面貌等,不勝枚舉。這才形成了有別于南昆與北方的高陽昆風格的“京昆”一系。京班的藝術家又以此為基礎,豐富到了皮黃的表演藝術中,京劇便應運而生。

      “在漫長的學演過程中,父親對舊有的昆曲也是做過些改革的,對于昆曲的改革父親是很慎重的、下了大功夫的。 ”梅葆玖說,“我父親一生演過的昆曲劇目有三十幾出,其中比較出名的有《游園驚夢》 《刺虎》 《思凡》 《金山寺》 《風箏誤》等。他在演唱的字音上,完全沒有京劇演員唱昆曲‘敞口兒’的毛病,字韻上巧妙借鑒了《中原音韻》與《顧曲麈談》 。吳梅先生、曹心泉先生都充分肯定過我父親的改革。 ”

      在文化藝術多元化發展的今天,戲曲傳承面臨重大挑戰,其中“京昆”藝術更是被年輕戲曲演員所忽視,認為單純學好京劇或昆曲就很了不起了。上世紀80年代,著名學者吳小如曾大力呼吁搶救“京昆”藝術,并專門撰文談到:無論南昆還是北昆,現在還都后繼有人,唯獨“京昆”已經瀕臨失傳,倡導京劇演員學習真正的“京昆”劇目。梅葆玖也希望年輕演員能夠潛心學習昆曲的吐字行腔和表演身段,“昆曲的表演程式比京劇更規范,它的演唱、它的板、整個舞臺的調度,甚至眼神等都要嚴格得多。 ”在他的經驗來看,一個京劇演員如果不學一些昆曲的話,那他的手眼身法步再想提高就有困難了。“ ‘京昆’藝術凝聚了前輩們的心血,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不能讓它中斷,也不能讓它在年青一代身上逐漸消失,否則將非常可惜。 ”

      記者同時了解到,“2016年全國‘京昆’劇目傳承展演”將于4月中旬拉開帷幕。主辦方表示,此次活動旨在響應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提出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 。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