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老舍五則》,比《老炮兒》更老北京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6年01月07日10:18 來源:北京晚報 王潤

      大導林兆華的作品這些年最常演的有兩部,一部是改編自易卜生晚年之作的《建筑大師》;另一部是將老舍的五部短篇小說集合而成的《老舍五則》。《老舍五則》首演于2010年3月香港藝術節,這樣一部京腔京韻、表現舊社會老北京底層人民生活和情感的戲,得到了香港觀眾的熱捧和盛贊,足見老舍先生作品的生命力和影響力。今年1月14日至17日,這部作品又將在保利劇院再度上演。已經演了快六年的戲,就如同一壇陳年好酒,時間越長,味道愈發濃郁。

      說起這部林兆華導演的老舍之作《老舍五則》,還得先從另外一部林兆華導演的老舍經典之作《茶館》說起。2008年,人藝版《茶館》五十年的改編權到期了,大導林兆華和制作人王翔去找版權人、老舍先生的兒子舒乙,三人尋思著,想在老舍先生誕辰110周年之際,排一個全明星版《茶館》,而且這個想法和姜文、葛優都聊過。

      但明星們的檔期實在太難湊在一起,“明星版”《茶館》很快就沒了下文?墒谴蠹矣植幌氚选恫桊^》、《龍須溝》、《駱駝祥子》照老樣子重新演一遍。于是,舒乙便向林兆華導演重提他向很多影視導演都提過的建議:你們可以改編老舍的短篇小說。因為老舍先生其實是個試驗者,他愿意嘗試各種東西。上世紀二十年代他在英國,見識了很多現代小說的新技巧,回來就試,他在三十年代的小說里有很多很新的東西:意識流、印象主義、表現主義……他幾乎是這些寫作技巧在中國最早的實驗者。

      而多年以前,林兆華就曾把魯迅的小說集《故事新編》中7個獨立的故事排演成很獨特的戲劇《故事新編》。2008年8月,林兆華和王翔在倫敦新維克劇院,還看過國際著名導演彼得·布魯克把愛爾蘭大作家貝克特的五個短篇小說《戲劇片段Ⅰ》、《搖籃曲》、《無言劇П》、《空》、《來與去》串聯在一起的戲劇《碎片/fragments》(香港藝術節曾譯為《短打貝克特》)。這些經歷似乎都為《老舍五則》埋下了伏筆。因此,林兆華、舒乙、王翔都覺得把老舍的短篇小說放在一起弄個戲,是個好主意。

      舒乙當時推薦了幾篇老舍的短篇小說,有《斷魂槍》、《兔》、《也是三角》、《柳家大院》、《上任》、《微神》、《柳屯的》等。最終,林兆華和王翔敲定了其中的五篇,而且取了一個好名字——《老舍五則》。舒乙后來評價道:“《老舍五則》充分體現了老舍既是幽默大師也是悲劇大師的特點!独仙嵛鍎t》在老舍短篇小說的戲劇改編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也讓更多的人發現,老舍的短篇小說同樣是一片戲劇的沃土!

      在《老舍五則》之前,林兆華只動過一次老舍的戲,那是1999年復排《茶館》。當時,林兆華是北京人藝的副院長,同是副院長的于是之三次請林兆華復排《茶館》,林兆華才肯出山。雖然當時放言“描紅模子肯定是死路一條”,后來林兆華卻不得不承認“沒有太大的改變。跳不出那個圈去”。而《老舍五則》,則給了林兆華跳出圈的可能。

      話劇《老舍五則》將故事完全設定在北平,人物的對白更是充滿了京字、京腔、京韻、京味兒,充分體現了老北京語言藝術的獨特魅力。要想讓《老舍五則》的京味地道,演員很重要。林兆華沒選北京人藝,而是選中了真正發源和形成于北京的唯一地方劇種、由老舍親自命名的北京曲劇團的演員。舒乙一進劇組看到這些演員,就直截了當地“表揚”大導:“演員太好了,這些人你都從哪兒淘換來的?”無論形象還是語言,他們儼然都是從北京胡同、四合院里鉆出來,別提有多么的妥帖。

      就這樣,《老舍五則》的幾位主創——文學顧問舒乙、導演林兆華、編劇王翔,包括主演雷恪生、李誠儒、方旭、劉欣然等,都是地道的老北京,再加上這一群模樣各色,頗有功底的北京曲劇團好演員,于是便有了這樣一臺京味兒好戲。

      最近,大家都在討論電影《老炮兒》當中的北京文化,其實,要想看看真正的老炮兒,聽聽真正地道的北京話,就到劇場看看這部《老舍五則》吧,保證比《老炮兒》更老北京。J069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