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引進名劇的啟示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12月21日10:09 來源:光明日報 艾莉

      中國兒童藝術劇院目前正在排演中芬藝術家聯手打造的兒童劇《國王在姆咪谷》,該劇將在年底首演,并有望赴芬蘭和北歐巡演。中國國家話劇院引進英國舞臺劇《戰馬》中文版,在北京駐場火爆演出51場之后,目前移師上海演出兩個月,還將赴廣州巡演。而本月初剛剛開業的北京天橋藝術中心,以英國著名音樂劇《劇院魅影》為開業大戲,并駐場演出64場。這三部戲均為國外名劇,且《國王在姆咪谷》和《戰馬》都是中外合作。引進名劇,不只滿足了觀眾的觀劇需求,還在創作、孵化、制作和舞臺技術領域獲益良多,其運營理念和職業精神也給國內同行以啟示,可謂一舉多得。

      姆咪是芬蘭兒童文學大師、國際安徒生獎獲得者圖葦·楊松筆下的一個精靈,創作于1945年。它長得像直立的河馬,身上白白凈凈,拖著一只小尾巴,憨胖可愛。《國王在姆咪谷》是圖葦·楊松于1969年為瑞典國家電視臺而創作的一部電視劇作品,該劇于2008年被改編成音樂劇,讓孩子們感受到生活的快樂,受到大小朋友的喜愛。此次中芬合作《國王在姆咪谷》是該劇首次走出芬蘭、走進中國,芬方導演馬庫斯·格魯特及芬方舞美服裝設計卡爾梅拉·瓦格也跟隨該劇來到中國,全程參與該劇創排,中方導演為張顏。馬庫斯·格魯特希望“通過這部劇能讓中國的小朋友認識姆咪,融入姆咪的大家庭中”。

      由國家話劇院制作的中文版舞臺劇《戰馬》正在上海文化廣場上演,兩個月時間內將總共上演64場。這部從英國國家劇院走向倫敦西區、并在世界范圍產生巨大影響的作品,是國家話劇院與英國國家劇院合作框架下引入中國的第一部戲劇,從導演、表演到舞臺技術的引進與中方全面對接。《戰馬》里的技術是英國人花了20年時間建立的體系,國話引進這一劇目,就是為了學習引進這個技術體系。中國是戲劇大國,有的是藝術家、有的是深厚傳統,但我們缺少英國人的技術,包括版權、制作、方法、管理這一整套東西。其技術環節的精密和嚴謹,恰恰是勾欄瓦舍的中國戲臺、帶有農業文明印記的中國戲曲所缺少的一種文化環境和科學環境。從中文版音樂劇《媽媽咪呀》到《戰馬》,中外合作給觀眾帶來的不僅是一流的演出和劇目,更是舞臺觀念的更新。其中馬偶的制作及表演,也給中國的木偶制造業和表演團體以極大的啟發。

      現在全國都在蓋劇場,蓋大劇院,但是能夠專門對接世界名劇演出的舞臺卻很少,會這些技術的人更少。剛開業的北京天橋藝術中心大劇場,保證了舞臺劇更專業化的演出。天橋藝術中心的大劇場是迄今國內專業型劇院中唯一一座沒有假臺口的劇場,這種設計符合了當前國際流行的標準,為演出方提供了更大的空間,拉近了演員與觀眾的距離。另外,拼裝式舞臺及外掛音響,既為音樂劇《劇院魅影》的演出提供了靈活的變化空間,又為觀眾提供了最佳的聽覺感受。尤其是劇中的水晶吊燈華麗絢爛地高懸在觀眾席上空,突然一下子“失控”急速下墜的情景,令人驚艷和震撼。

      因而這些名劇在中國的上演,不是簡單的“引進”和“改造”,它并不停留在單一的作品的層面,而是借鑒國外舞臺生產制作經驗,完成我國自身舞臺制作水準的升級換代,帶來的是對國內整個演出技術管理觀念的轉變。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