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國際音樂節中外當代作曲家共襄盛舉——
《乒乓協奏曲》:聽樂看球兩不誤
10月22日,伴隨著數百個乒乓球的恣意飛舞,打擊樂與交響樂團的縱情律動,北京古典音樂舞臺迎來了別開生面、妙趣橫生的一刻。指揮家張藝與中國愛樂樂團以“乒乓旋律”為主題的中外當代作品音樂會在北京保利劇院上演,由北京國際音樂節與上海夏季音樂節聯合委約的最新作品《乒乓協奏曲》驚艷全場。
乒乓球是中國最受歡迎的體育運動,而1971年的中美“乒乓外交”更是極具意義的歷史性事件,但很少有人將乒乓球與音樂聯系起來。多年來,北京國際音樂節舞臺曾上演過無數形式獨特、場面奇異的當代作品,但上演《乒乓協奏曲》這樣一部為打擊樂、小提琴、乒乓球運動員以及管弦樂團創作的交響樂作品尚屬首次。在這場妙趣橫生的乒乓“神曲”中,觀眾不僅欣賞音樂,還在舞臺上見證了一場乒乓競技。
演出的當晚,一張標準的乒乓球桌被置于舞臺前方,球案邊有兩個方形透明容器,里面裝有數百枚乒乓球。演出中,兩位乒乓球選手通過球拍推球、拉球、扣球等技術,讓球與球桌發出不同聲音,伴隨著樂隊速度的變化,球手擊球的節奏也隨之改變。隨著樂曲的發展,乒乓球運動員改用手鼓進行擊球,乒乓球成為打擊樂器組的一部分,在球手用球對球案上的大鼓進行三次重擊后,打擊樂手和小提琴獨奏家將塑料容器中的所有乒乓球傾瀉于舞臺,在乒乓球此起彼伏的擊地聲中,全曲結束……演奏這部極具挑戰性的作品,對于參與演出的兩位乒乓球選手而言,可謂難度不小。在此次演出中,美國奧運乒乓代表隊成員邢延華、邁克·蘭德斯不僅大炫球技,更展現了不俗的音樂天賦。由于此曲的節奏變化很多,需要參演的乒乓球手具備一定節奏感,這樣才能貼合樂隊的律動。
邁克·蘭德斯不僅是優秀的運動員,還會演奏鋼琴和巴松,更看得懂整首曲目的總譜,這讓指揮張藝都豎起了大拇指。當被問及這次演出是運動員身份的“音樂秀” ,還是音樂家身份的“運動秀”這個問題時,邁克·蘭德斯很認真地說,“絕對是藝術層面更多,我是作為音樂家參與其中的,甚至包括曲目節奏的把握,以及如編舞般設計動作,這不是普通乒乓球運動員能做到的。 ”北京國際音樂節舉辦十八屆以來,體育運動員參與演出尚屬首次,似乎也正印證了“文體不分家”的說法。
創辦18年來,北京國際音樂節歷來重視對當代音樂作品的推廣,特別是對新人、新作的首演給予了巨大關注,而借助當代音樂作品傳達東西方文化碰撞也是音樂節舞臺多年延續的主題之一。今年36歲的安迪·秋保是美國青年作曲家中的領軍人物,這部由其創作的《乒乓協奏曲》無疑為北京國際音樂節在委約創作領域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此外,在當晚同時亮相的39歲作曲家黃若的作品《碎步》也給聽者留下深刻印象。除中西方青年作曲家的對話外,大提琴家朱亦兵還帶來英國著名作曲家安德魯·勞埃德·韋伯所作的大提琴協奏曲《帕格尼尼變奏曲》 。朱亦兵表示,韋伯的《帕格尼尼變奏曲》是有著爵士風格的變奏,非常耐聽,也很有感染力。同時,這個曲目也是首次在國內的舞臺亮相。